地名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活化石。徐州地名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一個地名,往往記錄著一個歷史事件,封存著一段動人故事……中樞街西起立德路,東至彭城路。它的西段原來是石牌坊街。因為街上有一座石頭建築的貞潔牌坊而得名。這是當年徐州城內唯一的一座過街牌坊。這條街的東段,舊時原有一個徐州府衙的派出機構,人們叫它二府,因此得名二府街(現百貨大樓後,隨著彭城廣場的建成,已消失)。民國初年有進步人士梁中樞,原為銅山縣教育局長。他認為連年軍閥混戰,人民限於水深火熱之中,要挽救危難局勢,非振興教育不可,於是棄官不做,便在現中樞街中山路口原清節堂(清代少年喪夫,無有依靠者得入清節堂,可供吃住之所)內辦學。校名銅山縣第一高等小學(據說此校原設雲龍書院),自己所得工資亦捐助學校做經費。他日夜操勞,成績卓著,後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學校門前的街定名中樞街。但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改為大同西街。1981年整頓地名時,決定恢復原名。 蘇堤路是從前防洪的蘇堤。但最早的蘇堤並不在這裡。它的歷史要從北宋神宗熙寧十年(元前1077年)談起。那年秋天黃河由澶淵(現河南濮陽附近)決口,大水嚴重威脅徐州。這時剛到任不久的徐州知州—蘇軾率領軍民「首起戲馬臺,尾屬於城」(即東南隅一帶)修築了一條大堤,終於截住了洪水。人們為了紀念蘇軾的業績,便把它叫做「蘇堤」。後來大堤移至雲龍山下。據志書記載:清康熙三十八年自黃茅崗至西關柵欄門(今段莊一帶)築一長堤,名為「蘇堤」,乾隆三十二年加固並增築涵洞一座,用以宣洩石狗湖(現名雲龍湖)水達於奎河。這一長堤,就是現在蘇堤路的蘇堤。舊時這條長期伏臥雜草、蘆葦叢中經歷了漫長歲月的長堤而今經過休整,已變成寬闊平坦的公路。從黃茅崗至淮海西路口叫蘇堤南路,以北直至黃河南岸叫蘇堤北路,已成為市區的主要交通幹道。王陵路,那要回顧一下歷史。王陵是一個歷史人物。西漢時期,他是劉邦的有功之臣。當時的西楚項羽意欲王陵叛離劉邦,以便瓦解漢軍。因而將王陵之母抓至楚營,要她寫信叫王陵棄漢歸楚,否則便要將她處以死刑。王陵之母倒真的與她兒子捎信去了,可她是要王陵明辨智愚,堅貞為劉邦出力,千萬不可因她身囚楚營而動搖其輔漢之心。最後她引劍自刎,以斷其子思母之念。後人為了紀念陵母威武不屈的精神,特為其建墓,以昭千秋。其墓在今雲龍公園北門內約30米處,赫然若丘,林木蔭翳,頗為清幽。現在的王陵路東起彭城路,西至永安廣場。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把王陵路改為育紅街。1981整頓路名,始得恢復其原名王陵路。但有人曾建議改為陵母路。按其史實情況,陵母路之名似更貼合。可是為照顧多年習慣,所以最後決定仍用原名王陵路。東起中山南路,西至中樞南街。因為過去街當中有一個道衙門,所以文亭街原來叫道署街。在道衙門西面有一個向南又向北拐的彎路,所以西面又叫做道署后街。辛亥革命以後,道衙門沒有了,而在現在的中山路口有個「一文亭」, 於是改名為文亭街和文亭后街。現在統稱文亭街。一文亭是一個磚木結構的建築物。上面是灰色筒瓦,簷角高翹。亭上有「一文亭」三個大字橫匾。上有閣樓,下有柵欄門可以開關出入。臺階高約一米。抗日戰爭以前,因為妨礙交通而拆除。
永康路是從現在牌樓市場斜坡下面起向東南延伸至淮海東路北側的一條彎曲小道。早年它的原名叫林家巷,因巷內住一名醫林姓而得名。據說林醫生醫術精湛,妙手回春。凡來就醫者,皆能藥到病除。當時曾流傳著「有病莫觀望,快到林家巷,到了林家巷,病好身體壯」的歌謠。因而林家巷名噪一時。後來人民大眾為了祝願病除身壯,便呼叫其巷為健康巷。再後巷內路西經過修整,更引申其意而定名為永康路。這個路名的由來,回憶一下,確有它的深邃意義。大同街,位於徐州市區中心地帶,西起彭城路,北至解放路。因清代有主管科舉考試的察院在其中段(現在的中山堂電影院)所以它原名察院街。但因其東端就是舊城東門之故,又名東門大街。早年當馬路初開的時候,它是徐州古城中最繁華熱鬧的地方,所以當北伐勝利後,便以孫中山的理想世界大同之名代替了它那封建陳腐的名字。1930年之際更把它鋪設成簡易的柏油路面,這是徐州城出現的第一條柏油路面。那時徐州城一些著名的商店:如經營呢絨、綢布、百貨的天成、華豐泰、裕泰祥,以及大餐館,如致美樓、珍齋、花園飯店等都在這條街上。白天,車水馬龍,熙來攘往;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街道兩旁的霓虹燈閃耀著五彩光芒。有的商店更播放著留聲機唱片,以廣招徠,頗有上海南京路的情調。因而老百姓說它是「小上海」。少華街東起中山北路,西至立達路。因為這條街上曾經有個縣衙門,所以原來叫縣署街。民國初年為了紀念王少華而改名為少華街。十年動亂中曾被改名為向陽一街。1981年地名普查後仍叫少華街。王少華是徐州人,原來的名字叫王宗琦,清代末年在銅山縣勸學所工作。宣統年間主辦自治研究所。他是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以後他曾在文廟召集各界代表開會,商討徐州的獨立問題,決定成立徐州軍政府。不久張勳在南京被革命軍戰敗回到徐州,軍政府宣告解散。1912年2月7日,革命黨人活動張勳所屬的江防軍起義,張勳逃到柳泉。2月13日徐州成立了銅山縣政府,王少華擔任交際長。孫中山發動討袁運動時,任命黃興為討袁軍總司令。黃興命令駐徐州的第三師師長冷遹率部北進到利國驛、韓莊一帶掩護徐州,以便南方的軍隊向北挺進。這時袁世凱重新武裝張勳的部隊,雙方在運河激戰五天。冷遹的第三師因南方的援軍來到,寡不敵眾,奉命南撤。當冷遹的部隊離開徐州後,為了維護治安,地方人士於7月18日公舉臨時民政長,當時無人敢擔任。王少華為了家鄉的太平擔任了這個職務。沒有幾天,張勳又回到徐州。有人勸王少華暫時躲避一下,王少華不肯。有一天,張勳部下有一個小軍官帶了幾十個辮子兵找王少華要草料和牛車。王少華不願意打擾百姓,說他剛剛代理民政長沒有幾天,不能籌辦,辮子兵大吵大鬧,氣勢洶洶。王少華見這夥人蠻不講理,就走到後面跳樓自殺。後人為紀念王少華,而將街名命名為「少華街」。
豐儲街東起民主南路,西越奎河南至解放路。早年這裡並無正式街名。因該街西段北奎河東岸上有廟宇鐵佛寺,所以人們都稱其地為鐵佛寺南。又因該寺建築在一較高的臺基上,故又稱其地為臺廟子南。這鐵佛寺是徐州有名的八大寺之一。但至20年代後期廟中神像多已傾塏,又其神像中的十八羅漢則被遷徙雲龍山興化寺,現廟宇全被拆除了。它的故址就是原徐州開關廠及紙製品廠的所在地。這條街是昔日糧行集中之地。最盛時期的30年代初多達30餘家。近處東南方的農民多以驢馱或人力肩挑糧食來此出售。臨縣睢寧、靈璧、泗洪、泗縣的廣大農村所產的糧食,均小船裝載,沿濉河轉奎河而上,運至這些糧行裡來待售。當年只要走進這條街,隨時都可聽到抑揚頓挫的糧食過稱報數聲,其調頗為悅耳。時至今日,這聲韻悠揚而富有濃鬱鄉土氣息的報數聲,卻久已聽不到了。北伐勝利後整頓街名時,給它取名豐儲街含有「糧豐儲滿」的祝願。博愛街,是歐洲商城建成後,整體南移的。原先的博愛街,基本上成一不等邊的直角形,它的短邊是南北走向,南起楊家路,北止精忠巷口。早年這一帶叫「驢市」,但不是賣驢的地方,而是趕腳驢(以驢代步)的集散處。早年,西關外有一大悲庵(俗呼代佛庵,是大悲庵的別名)。庵址就是現在的淮西小學二部所在地。當北伐成功後,為了給這個西關外定個街名,便以庵喻大慈大悲之義,轉意為孫中山的博愛之說,所以從此它就有「博愛街」之名了。原淮西小學二部內部那座古老樓房,就是當年住庵和尚的宿舍樓。這個庵有不同於其他一般的庵的地方,那是住庵的是和尚,而不是尼姑。博愛街在文化大革命期中,曾被改名幸福街,所以現在街上及其附近尚有好幾家商店及加工廠用的是「幸福」之名。但當1981年整頓地名時,根據群眾意見,街名恢復為「博愛」。歐洲商城開工建設時,博愛街在折遷範圍內,為保留「博愛」地名,而將商城建成後南面的一條街整體移植了這一古老而有歷史意義的地名。徐州的一條古街巷。起點淮海西路,止點中樞街。《徐州府志》一書在「明清時期的徐州地圖」上都標明著它的方位。巷子是南北向的,在現今的中山南路西,並與之平行,南接中樞街,北通淮海西路。據傳,楚霸王的妃子虞姬曾住此處,徐州人為表達虞姬對愛情的忠貞,以及為項羽西楚王朝事業獻身精神的讚譽,彰顯後人對虞姬的懷念,便將虞姬住過的巷子稱作「美人巷」,後改為美仁巷。
還有哪些古老又富有神秘感的街道呢?都可以告訴小編!
今天起範兒姐開始給大家免費發布
租房、相親及企業的招聘信息啦!
投稿請直接加範兒姐微信號:hirourou
回復【租房】查詢徐州的出租房信息!
回復【招聘】查詢徐州各大企業招聘信息!
回復【相親】我在徐州範兒,尋找完美的你
回復【廟會】查詢徐州廟會舉辦時間表
回復【徐州美】帶你領略不一樣的大徐州
回復【戶外燒烤】查詢今年的戶外燒烤聖地
回復【主題餐廳】查詢徐州最具人氣的館子
回復【龍蝦】大徐州最好吃的龍蝦上市了!
回復【魚】去泡咱大徐州的魚吧,很好吃
回復【米線】10家最好吃的米線看的流口水
回復【燒烤】查詢徐州最火爆的燒烤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