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4日,長江經濟帶11省(市)省級黨報及黃河流域部分省級黨報代表,聯合開展「大江奔流攜手共進 主戰場 主動脈 主力軍——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活動。採訪團來到南京、南通、張家港和常州四地採訪,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江蘇實踐」給媒體記者們留下深刻印象。
外地記者眼中的江蘇——
長江兩岸滄桑巨變
「一路看下來,長江治理『江蘇樣本』別具特色,長江江蘇段可謂一步一景。」江西日報社副社長練蒙蒙表示,江蘇有力推進生態環境整治,「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壯士斷腕解決「重化圍江」,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江蘇長江生態環境發生轉折性變化,「我們會用手中的筆把在江蘇所觀所感記錄下來,通過報紙版面和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為江西長江大保護工作提供借鑑。」
「真讓人心曠神怡!」打卡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湖南日報社編委金中基心潮澎湃,舉起手機自拍留念。他表示,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散亂汙」的生產岸線變成江清景美的生態岸線,五山濱江片區的變遷,是長江生態保護實績的一個縮影,也給當地百姓帶來福音。
「三天四市,從西向東,沿長江而行,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變』。」四川日報全媒經濟新聞部記者、國企工作室總監朱雪黎說,「從化工圍江到綠動兩岸,從散亂圍捕到十年禁漁,從關門閉戶到漫步江堤,一組組形成劇烈反差的對比照,讓人們感受到當地上下共抓大保護的堅定決心,更體會到一路走來的艱辛不易。看到『變』的同時,我們更看到更多需要學的內容。長江大保護,錢從何處來?常州國家高新區探路盤活原有化工企業的建設用地等指標,這些值得我們深度報導、深度學習。」
我們眼中的外地同行——
戰鬥力十足
三天行程,貴州日報編委、總編室主任範朝權筆記做得細,思考也頗多。「作為貴州媒體人,此行收穫頗豐。貴州一直在思考如何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江蘇做法值得借鑑。貴州在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與沿海省份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難度更大。我們將通過多媒體平臺,將江蘇經驗傳播出去。」
浙江日報記者任明珠是採訪團中年紀較小的一位。她一路拍個不停,不願錯過一絲精彩。「南通的水系治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短短一年半,中心城區的18條黑臭水體提升到Ⅲ類水,南通系統治水的理念讓人佩服。我希望用手中之筆把長江大保護的『江蘇答卷』傳播出去。江蘇山水如畫,來了還想來!」
湖南日報記者曹嫻採訪中問得非常細。一路上,她不斷與江蘇記者交流兩地守護長江的不同做法,「我們看到江蘇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的有力行動,看到了滄桑巨變中蘊含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南京江寧段『一江清水、兩岸蔥綠』,棲霞幕燕濱江片區告別『化工圍江』,以及張家港打造『江海交匯第一灣』,都讓人印象深刻、備受啟發。」
一路上,江西日報記者王崟最喜歡的是站在船頭看江景。她說,此次採訪活動是以一個「水」字貫穿考察行程。南通、張家港、常州等地從做好「水」文章入手,共同把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讓人頗為感動和震撼。
理念深入人心——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在採訪中,記者團深切感受到,在江蘇大地,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正是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才有了如今的大美江蘇。
南通,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站」。幾年間,南通取消2個沿江化工園區定位,關停化工企業396家,將沿江生態岸線佔比大幅提升至60.6%。「沒有新發展理念,就不可能有南通五山地區的徹底改變。」狼山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理辦公室主任成賓有感而發,「搬遷化工企業,困難很多,但思路一變天地寬。南通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領導小組,在五山和沿江區域建設最高潮時,大家都是連夜開會。」
過去,不少幹部存在「先汙染後治理」的慣性思維;現在,「綠色GDP」成為大家一致的追求。
多年前,一提起棲霞幕燕片區,許多南京人直搖頭,化工遍地,煙囪林立,居民不得不掩鼻而過。而現在,通過破解「化工圍江」困局,幕燕片區展露新顏。隨著化工企業的全面停產搬遷和生態修復,幕燕片區實現從傳統工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蝶變。幾年前,當地不少幹部擔心,在沿江大刀闊斧「騰挪」,會不會導致經濟失速?但棲霞區反而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顯著提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十二五」末的不足百億元到2019年的148億元,年均增長近10%。
常州距離江堤8公裡的新龍生態林,東西全長12公裡,南北縱深最寬處近1公裡,綠化覆蓋率超過70%,擁有各類喬灌木10萬餘株,是華東地區最大的人工生態林。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新北區委書記周斌說,生態林的建成,在涵養水源、減汙滯塵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為周邊市民休閒養生提供了理想空間。
許海燕 趙 冉 胡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