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邯鄲環保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為重工業城市
武安深刻認識到
必須轉變「一鋼獨大」的發展模式
大力發展全域旅遊
走出一條福澤子孫後代的生態發展之路
推動「資源型工業城市」
向「生態型旅遊城市」的美麗蝶變
武安市康二城鎮康東村的康大爺,每天早晨都會到村北的九龍山公園散步。走在曲徑通幽的小道上,聽潺潺流水,嗅陣陣花香,看蜂飛蝶舞,品如畫美景,心情特別舒暢。
兩年前,九龍山還是一座荒山,破敗景象令人痛惜。
武安市委、市政府踐行「兩山」理念,主動找舊帳、全面還欠帳,通過發展全域旅遊,推動「資源型工業城市」向「生態型旅遊城市」轉變,實現縣域環境全面提升。
全域綠化
由「黑」變「綠」打好底色
作為河北的傳統老工業和基礎原材料基地,過去的武安,鋼鐵企業圍城,道路塵土飛揚,汙染排放嚴重,荒山滿目瘡痍,到處是資源粗放型發展的印記。
現在,武安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一流、全國領先」的定位,高標準制定全域旅遊整體規劃,通過黨政統籌、規劃引領、體制創新、政策保障,將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成了現實。
走進佔地12平方公裡的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公園,放眼望去,藍天、白雲、綠樹、紅花、還有微波粼粼的湖面,仿佛置身於一幅色彩絢爛的畫卷中。
公園負責人指著眼前的綠山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兩年前,這裡垃圾遍地,山上遍布著205家小煤窯和小企業。2019年,武安市委、市政府通過大力整治,建成了集休閒觀光、慢跑騎行、野營拓展等於一體的城郊山地生態公園。
正在湖邊遊玩的李女士一家三口是附近村的村民,她每天下午都會帶著孩子來玩。
「這裡設施功能完善,換乘站、服務驛站、wifi等一應俱全,是我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李女士高興地說。
與九龍山一樣,在武安城西北也有一處廢棄的白雲巖礦址。去年,由貴州省遵義市加盛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因地制宜打造了太行山抗戰景區,成為全省首家以「抗戰」為主題的大型紅色實景演出旅遊目的地。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沒有好的生態環境,生活再富裕,群眾的幸福指數也會打折扣。」全國聞名的小康村——淑村鎮白沙村黨委書記侯二河逢人便說。
白沙村以工業起家,歷史上形成了大量的生態欠帳。近幾年,他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資源型、粗放型朝生態型、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投資數億元,修復環境,植入觀光採摘、研學培訓、休閒健身等旅遊業態,實現了由粉塵飛揚的礦山村向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的華麗轉身。
近年來,武安市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累計造林52.6萬畝,治理荒山3萬畝,形成了「點成綠園、線成綠脈、面成綠網」的全域綠美生態系統。
交通引領
由「堵」變「暢」提供支撐
山區旅遊業,最大的制約在「路」。多年來,「進不來、出不去、遊不好」是制約武安旅遊發展的一大痼疾。
武安市堅持「以路突破,服務創新」的理念,強勢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累計投資70億元,全面優化縣域路網,建成直達景區的旅遊專線,用時從1個多小時縮短至20分鐘,建成總長130公裡的白雲、盤龍等5條風景大道,四大隧道打通山川阻隔,將500平方公裡融為一體、連成一片。
路暢景美,對於經常在路上跑的計程車司機閆師傅來說感觸頗深:「以前旅遊旺季去山裡送遊客,堵三四個小時是常事,現在一個小時就到了,暢通無阻。」
一條條曾經擁堵不堪、煙塵四起的道路,已經成為了人們競相打卡的「詩和遠方」。
通過建成便捷高效的路網,以路突破、串珠成線,不僅實現了「快旅慢遊、以路連景、路即是景」,山、河、湖、峰、景、村等要素最佳結合,而且通過打造風景驛站、實行全域導覽、提升餐飲服務、推進廁所革命等,全面健全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同時以路為賽道,武安市連續六年舉辦了馬拉松、劃騎跑等國際性體育賽事,打造出全民參與的賽事品牌。
道路暢了,遊客多了。去年,武安市又創新旅遊模式,活化資旅遊源,延長業態鏈、優化供給端,讓多種沉浸式、體驗式新業態覆蓋到不同年齡段的遊客,越來越多的遊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武安市文廣旅局局長劉東方告訴記者,2019年,景區共接待留宿遊客1341萬人次。這讓景區周邊的村民也吃上了「旅遊飯」。他們通過到景區就業、開設餐館和農家樂、銷售農產品等多種方式,解決了2.8萬人就業。
舊居改造
由「廢」變「寶」實現多贏
除了發展賓館、農家樂以外,武安市委、市政府還提出了「共同締造」的理念,實行景區和村民共謀、共建、共評、共管、共享的模式,將王坡、地堖、白王莊等自然村和廢棄村「修舊如舊、建新如故」,就地選材打造太行山石板房高端民宿,取得了群眾致富增收、空心村治理、豐富旅遊業態等多贏效益。
生活在風景如畫的王坡民宿,抬頭看山,低頭聽泉,悠閒自在,舒心愜意。
王坡民宿總經理李濤介紹說,到了旅遊旺季,這裡每間房每晚1000元,還需要提前一周預定。通過租賃房屋和土地,村民每人每年可以增收3000元,到景區和民宿就業的村民每年可再增收2-3萬元。
昔日的窮山村,如今發展成了旅遊景點,老百姓的生活也從貧窮奔向了小康。
據了解,武安市鄉村旅遊和民宿產業直接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間接帶動就業3萬餘人,帶動旅遊綜合收入30多億元。
轉型步伐
由「慢」變「快」促進發展
在發展全域旅遊過程中,武安市調動全產業、全要素、全區域協調聯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真正成為了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三年來,武安的生態環境更美了、營商環境更佳了、轉型步伐更快了,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項目紛紛來到武安落地生根。
2017年,格力電器落戶武安。這是格力電器首次與縣級市合作。
比亞迪、美國jeep等車企核心供應商利通行公司在考察多地後,把新工廠放在武安,成為武安的「招商局長、宣傳部長」,帶動一批粵商港商相繼加盟。
今年,武安市實施了總投資1151億元的50個重點項目,為加快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活力。
武安市委、市政府和全市老百姓真正嘗到了踐行「兩山」理念帶來的甜頭。
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讓越來越多的「礦老闆、鋼老闆」投身文旅產業,這是武安市轉型發展的又一個亮點。
武安市是一座重工業城市,擁有20多家鋼鐵企業和焦化企業。
幾年前,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政府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三位「鋼老闆」脫掉了「黑工裝」,換上了「花衣裳」,七步溝、武華山、古武當山等景區在他們的重金打造下脫穎而出,成為全國聞名的旅遊景點。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東山鋼鐵公司董事長王更慶。2017年,東山公司整體退出鋼鐵市場,進軍旅遊業。
出於對家鄉山水文化的熱愛,王更慶打造了三個景點:在西部山區投資18.6億元打造了古武當山景區,在東部免門票開放4A級景區東山文博園,在廠區舊址開發城市文化休閒綜合體項目,帶領2000多鋼鐵工人轉移到旅遊業。
此外,武安市全面提升鋼鐵主導產業,加快推進整合重組、退城進園、改造升級「一攬子計劃」。2018年以來,先後投資150億元實施治理工程651項,打造了一大批「園藝化、文藝化、景區化」的花園鋼企,在全國提前一年半實現超低排放,實現了廠區變景區。
體制創新
由「亂」變「治」增添活力
武安市景區起步早、布局散,發展碎片化。市委、市政府堅決打破行政壁壘,徹底突破制度藩籬,打破4個鄉鎮行政區劃和各部門職能界限,組建了東太行旅遊管委會,將西部500平方公裡作為一個大景區,建立「管委會+鄉鎮+公司+景區」的「景政一體、景旅一體」全業態治理模式,全面增強旅遊核心競爭力。
管委會對500平方公裡內所有旅遊資源統一規劃保護,進行綜合性、系統性治理,在旅遊領域開展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與實踐,設立市場監管分局、旅遊安全保衛大隊、旅遊巡迴法庭等機構,建立「節假日交警常態化保暢保安」機制,從資源保護、秩序規範、安全保障、打擊私搭亂建等方面「全面直管、全程監管」。
目前,在武安這片自然造化的神奇熱土上,已經擁有「情湖愛島」京娘湖、「戲曲和知青文化」朝陽溝、「天然氧吧」七步溝、「秀美園林」東山文化博藝園等5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依託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武安市打造了戲曲小鎮、知青文化村、伯延古鎮、頤養小鎮等一批特色文化遊鄉村。
另外,還先後培育出白沙全國休閒農業與旅遊示範點、賀家莊有機蔬菜、上店村長壽採摘等一批特色旅遊農產品基地,帶動山區群眾吃上「旅遊飯」,搭乘旅遊致富快車。
武安人就是這麼牛!牪!犇
如果說「鋼、強、黑」
是過去我們給人的印象
那麼「綠、富、美」
就是現在武安的代名詞
對這樣的「變變變」的武安
我們只能說「愛了愛了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