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將在羅湖口岸對岸興建一個能容納20萬個骨灰龕、集火葬場、殯儀館「一條龍」的「超級殯葬城」。從香港相關部門獲悉,沙嶺殯葬城工程屬實,港立法會已於2013年2月批准相關撥款,現正進行土地平整及相關基建工程,預期2019年完成土地平整後正式展開殯葬城建設。
1.這是一座什麼城?
與深圳一河之隔的沙嶺,原本就有大片墳場,香港政府計劃在這裡的荒地上建設一座超級殯葬城,建成後將是香港首個集殯儀、火化、骨灰龕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體,為逝者提供一站到底的解決方案。
預期在2022年落成,屆時能提供超過20萬個骨灰龕位,每年可完成17.8萬具遺體火化,以後將會成為香港「主要的殯儀服務場所」。
2.為啥要建這座城?
香港的殯葬服務緊缺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一般搖個三四年才會「中籤」。香港作為一個超級大都會,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千米6522人(這個數字啥概念?是「首堵」北京的五倍!!)。所以在這個寸土寸鉑金的地方,入土為安是極其奢侈滴。香港的永久墳場簡直堪比頂級豪宅,動輒花費數十萬上百萬不說,還得等「排期」。
要說不入土存個骨灰格位總可以了吧?沒那麼簡單!現在香港大約有10萬位去世人士的骨灰在等申請公營龕位,無奈之下政府只好採取抽籤搖號政策 ,通常輪候灰位都要等三至四年。當然在等候期間,香港居民也不會將骨灰放在家裡,可存放在殯儀館或長生店內——甚至催生出一個奇特的行業:存放骨灰的酒店。
所以,擴建殯儀服務設施是必然之舉。
3.對岸的深圳有啥想法?
這件事原本低調的很,大部分深圳市民都不知情,但深圳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梁銳提交了《關於協調香港擬在沙嶺興建「超級殯葬城」的建議》提案,一下子把事情推到了公眾面前。
在香港,殯葬設施跟垃圾場一樣都屬於「厭惡性設施」,所以此舉「極大的傷害了深圳市民尤其是緊鄰香港的羅湖區人民的感情」。不少市民都擔心會影響生活、經濟甚至空氣品質。
「咁點得噶?!(這怎麼行?!)」一位不願意透露身份的羅湖村居民操著一口本地方言向記者說道:「之前蛇口對著的屯門噶垃圾堆填區擴建工程,隔個深圳灣都鬼殺咁嘈,又抗議又投訴,今次呢邊隔條河仔咋,你話死唔死?(之前蛇口對著的屯門垃圾堆填區擴建工程,中間隔著個深圳灣,都引起公眾如此的不滿,這次僅僅隔著一條窄窄的深圳河,你說怎麼辦?)」事實上,這片用作殯葬城的土地,很大一部分都是早年從羅湖村那裡收購的。
「推開窗戶看到的將是一片墳場」,居住在羅湖村的王先生表示,「心理肯定瘮得慌」。他告訴記者,「現在未開發的沙嶺其實是很好的一片風景,若是建成超級殯葬城,居住在河對岸的深圳居民肯定頗受影響,不僅心理有疙瘩,我們的生活條件、空氣品質也將會下降。」
歷史記載始於1930年代後期,
當時香港的殯儀服務主要由義莊包辦,
但由於使用者的家境普通,
所以義莊提供的殯儀服務通常只為靈柩暫存、大殮、出殯及下葬。
而家境較富裕的,
通常會光顧長生店的上門式殯儀服務,
於家中發喪,
但由於當時升降機並未普及,
而樓梯又沒有足夠位置讓靈柩通行,
因此會從地面搭建棚架,
直達先人家中的露臺,把棺木運入;
於出殯時再經由棚架移靈至街上,
並於前往下葬沿途繼續進行儀式。
雖然香港首間殯儀館香港殯儀館早於1930年代初啟用,
但由於當時普羅大眾並未接受新式的殯儀館發喪服務,
因此,直到1950年代中期殯儀館發喪才普及化,
於義莊或家中發喪的習俗才逐漸式微,
導致大量長生店亦相繼結束。
現在香港的殯儀漸趨從簡,大多不採用俗例,靈堂只擺放遺照、白蠟燭,播放死者生前喜愛的音樂或兒時照片,親友只坐在靈堂上靜靜憑弔。死者的年輕兒女在操辦喪事時,一般要求殯儀服務公司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括聯繫政府火葬場排期,訂購墓地、預約殯儀館,並出售棺木骨灰龕和完成喪禮後的聚餐等。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在這一天拜祭先人,焚燒香燭,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到公眾墓園去的路上,人頭湧動。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十九世紀中葉,每逢清明,位處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地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前期,不少香港人會在清明節,回鄉祭祖,粵、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黃牛炒票的情況。
在清明節這天,香港的大大小小公司都會給員工們放假,並組織清明節活動。香港的學校會安排學生去祭奠烈士英魂。
香港人一般選擇於殯儀館舉行喪禮,
但亦有部份人士選擇從殮房直接出殯。
由於香港人日常生活繁忙,
故香港的殯儀程序一般較其他地區為簡,
通常亦會把殯儀籌備工作交由殯儀業人士處理。
而香港的殯儀程序一般包括:
設靈〔又稱守夜,於先人出殯前一晚進行,同時進行宗教儀〕、
入殮〔把先人遺體安放入棺木〕、
大殮〔包括瞻仰遺容、封棺、辭靈等,同時進行宗教儀式〕、
出殯(靈柩前往下葬)、
下葬(通常為土葬或火葬,同時進行宗教儀式)、
從殮房直接出殯則不會設靈。
不穿顏色鮮豔衣服,不戴顯眼金飾手飾。
不要說多謝,只要有心人,
很多人對喪禮都有所顧忌,
如亡者並非親屬或深交,
非必要也不會出席。
對亡者家屬來說,
會很感激專誠來弔唁的有心人,
不過,
千萬不要對他們說「多謝」(可以「有心」代替),
離開時也不要送客。
因為辦喪事不是件好事,說「多謝」會不吉利,
而且從殯儀館內送走的都不是活人,
送客等同詛咒他們。
當賓客要走的時候,
禮貌上隨便地說句拜拜,讓他們自己離開便成。
吉儀是一個白色的直度信封,
中間有一道紅條,
上面以藍色字寫「吉儀」,
內況有一條白色毛巾、一粒糖和一枚一元硬幣,
用來答謝來弔唁的親友。
白色毛巾的用途是給來賓抹眼淚的,
不過現時多會用紙巾來代替。
而那粒糖的用意,
則是借甜味來給喪禮參加者減少哀痛和傷感,
要於當日內吃下,
如不嗜甜的可舔一口才丟棄。
至於那一元硬幣則是用作帛金的回禮,
必須在當日用掉,不得帶回家,
否則會帶來黴氣和惡運。
親友們向亡者家屬送上帛金,
除了對亡者表示敬意外,
也是減輕亡者家屬在辦喪事時的財政負擔的最實際方法。
傳統上會在整數的銀碼上加多一個一元硬幣,
原因有二:
一為銀碼以「零一」作結,
含有「只有一次」的意思。
其次,如親友送上的帛金銀碼是整數,
當減除吉儀內的一元後,
尾數便是九,就有「長久」的隱喻。
白事誰也不想長久,
所以須在整數銀碼上加上一元的帛金,
當付出者接到吉儀並收取內況的一元後,
便不會以九字作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