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櫻桃該如何突破產銷短板?
政府需引導發展大棚櫻桃 結合電商優勢讓果農嘗實惠
YMG記者蓋鵬 片/YMG記者唐克
每年4月初,港城水果店上就已出現大櫻桃,動輒賣出上百元高價,但這些櫻桃卻來自大連、魯西,身處大櫻桃之鄉,將這一黃金銷售時段拱手相讓,無疑令煙臺人倍感失落。而在5-6月櫻桃大量上市時,傳統銷售模式短板又制約了很多果農,收入慘澹。這些現象,在每年煙臺大櫻桃產銷環節中頻頻出現,令人心塞。
煙臺大櫻桃該如何搶灘早春市場?大連等地大力發展大棚櫻桃的政策和力度提供了樣本。而在擺脫傳統銷售模式的桎梏上,福山區張格莊鎮、門樓鎮,棲霞廟後鎮等櫻桃產地通過發展電商平臺,讓老百姓嘗到了實惠。面對產銷短板,政府和果農正在積極探索解決方案,讓「大櫻桃之鄉」的金字招牌更加閃亮。
早春市場外地大櫻桃搶佔先機
近日,記者在華茂街一家水果店看到,店裡顯眼的位置,已經擺上了四五箱大棚櫻桃,嬌豔欲滴,很是誘人。這些大櫻桃裡,煙臺本地櫻桃和大連櫻桃各佔半數。店主告訴記者,早在3月4日,他們就從大連進了一批大棚櫻桃,考慮到價格較高,只進了100斤。「剛進的時候賣220元一斤,進價就接近180元,怕買的人不多,沒敢多進。大連櫻桃雖然看起來漂亮,但口味一般,不及煙臺本地櫻桃。」
「以往全國大櫻桃的主要種植區,集中在煙臺和大連兩地,但近年來大櫻桃栽種面積不斷擴大,除去煙臺大連兩地,已經逐漸擴展至山東西部、上海、雲南、甘肅甚至新疆等地,預計全國種植面積已達到200萬畝。而大連近年來『南樹北移』,大櫻桃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去年栽種面積達到40萬畝。」煙臺市農科院果樹分院副院長、研究員張福興告訴記者。
外地櫻桃為什麼能搶灘煙臺市場?張福興介紹,差距並不在口味上,煙臺大櫻桃品質好、品種多,光澤度、含糖量高,但和外地櫻桃比差距較大的就是大棚櫻桃的栽種數量,目前全煙臺大棚櫻桃栽種面積僅有不到6000畝,而臨朐僅一個縣栽種面積就超過1.5萬畝,大連則至少在2萬畝以上。一般大櫻桃只有在零下7℃以下才能進入休眠期。由於大連、瀋陽等東北地區緯度較高,冬天降溫早,大概在10月份就可以滿足大櫻桃休眠的需冷量,而煙臺達到這一溫度要等到12月份。休眠早意味著開花坐果、果實成熟也早,這也就造成了3月煙臺市面上先賣東北大棚櫻桃,後賣魯西大棚櫻桃,而本地櫻桃至少要到4月份,才『姍姍來遲』。」
搶灘早春櫻桃市場需扶持大棚櫻桃
如今,第一批煙臺大櫻桃已經進入市場,它們來自煙臺首個智能控溫大棚。在福山區門樓鎮仉村王村,福山金生果蔬有限公司的26畝智能溫控大棚裡,公司總經理王國生告訴記者,這批通過智能溫控方式培育的大櫻桃,上市比普通本地大櫻桃早了至少一個月。
為了解決本地大棚櫻桃上市較晚的問題,王國生利用多年的櫻桃樹管理經驗,建成了佔地26畝的10個智能溫控大棚,讓1200多株「美早」櫻桃樹的休眠期、開花期均得到提前。「大棚裡安裝了冷暖空調,實現了溫度可控,通過提前製冷,果樹在去年10月就進入休眠期了,一直到12月6日,之後打破休眠期,逐漸給大棚升溫。走在王國生的智能溫控大棚裡,智能溫控器上清晰顯示大棚裡溫溼度等信息,遍布大棚地面的管道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
這場跟時間的「賽跑」成本不菲:26畝的櫻桃園,安裝120多個空調,加上地下沼液滴灌設備,沼液、大豆等有機肥料,人工、大棚塑料等,前期投入將近1000多萬元,但依舊比外地大櫻桃慢了半拍,沒有打破外地大櫻桃壟斷早春市場的格局。除了自然氣候原因外,最重要的就是大棚櫻桃面積少,而大棚櫻桃成本高,想要讓本土大櫻桃走出「慢半拍」的困境,必須要有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外地大棚櫻桃之所以種植熱情高漲,很大程度上在於政府扶持力度可觀。以大連為例,暖棚櫻桃每畝補助超過1萬元,即便是露天地裡的簡易大棚,種植面積超過4畝的,每畝的補貼也有150元。為了擦亮福山大櫻桃的品牌,這幾年福山圍繞苗木更新、土壤有機質提升等方面,也在研究出臺可操作性強的財政補貼政策,調動農民加快老殘果園改造的積極性。按照已有的獎勵補貼標準是,區財政設立大櫻桃設施栽培獎勵補助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對大櫻桃設施栽培農戶的獎勵補助。補助標準為涼棚每畝(棚內面積,下同)補貼2000元,暖棚每畝補貼5000元。在區級補助基礎上,鎮級按照區級補助標準的30%給予配套補助。「政策有了,如果銀行在貸款方面有傾斜的話,相信可以很大地促進大棚櫻桃的發展。」王國生說,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早春市場上可以有本地櫻桃的身影。
煙臺大櫻桃亟需品種更新
雖說「好貨不愁賣」,但煙臺大櫻桃屢屢丟失本地早春市場後,在接下來的大規模銷售期,也面臨著被外地品牌衝擊的風險。目前煙臺大櫻桃普遍面臨著品種老化的風險,而外地櫻桃大規模種植的美早,有一個特性是早紅等品種所無法比擬的,那便是肉質硬、耐運輸,方便走入外埠市場進行銷售。
「其實海陽小櫻桃、早紅大櫻桃,這類小型果都非常好吃,但就是運輸難,以至於它們淪落為本地街頭貨。」市農科院副院長張福興表示,大連櫻桃發展時間晚,基本栽種的都是美早品種,而煙臺作為一個櫻桃老區,紅燈、早紅佔據了栽種面積的80%以上,且大多地質面臨酸化等現象,口感略差。
「要想抗衡大連櫻桃,煙臺只有走品種更新這條途徑。」張福興介紹,「美早」的平均單果重約12克,而「早紅」最大個頭也就9克。當前市場,無論是櫻桃、蘋果還是草莓,消費者總喜歡個大的產品,這也是「美早」暢銷的一大因素。煙臺櫻桃想要穩定業內頭牌地位,必須要選擇美早、福晨等優良大果品種,加強栽培管理技術。糖度超過18%,單果達到10克以上,培育優質果品。
然而,讓果農砍伐老品種栽種新品種的做法,卻面臨很大困難。張福興介紹,櫻桃樹生長慢,栽種上去後,大約需要5年時間才能見收益。如果讓普通種植戶實行,估計不是很容易,這需要政策和資金扶持。
傳統銷售模式短板明顯
「只知埋頭種樹,不知抬頭找路」的傳統農業老毛病,在煙臺大櫻桃銷售中仍然存在。每年6月大櫻桃集中上市時節,櫻桃產區周邊都會有三三兩兩擺攤的果農,一見到有遊客上前問價,便爭著給出「更低」價招徠生意的景象。「這就是傳統銷售思路的體現,品質與分類達不到大客戶的要求。」王國生介紹,以往的櫻桃銷售中,經常暴露出供應量有限、「牌子」不統一、「坐等上門」等不來大客戶等弊病。
在櫻桃主產區棲霞廟後鎮,櫻桃種植面積為1.3萬畝,年產量近1000萬公斤。近幾年銷售方式也從一家一戶零散銷售到由當地專業合作社集中向高端超市銷售。雖然廟後櫻桃遠近聞名,但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傳統銷售模式逐漸遇到壁壘。
副鎮長林圓介紹,與線上銷售相比,傳統銷售模式在儲藏、運輸和銷售環節都存在著劣勢。由於大櫻桃上市時間短,不耐存放,目前應用較多的儲存方式還是冷風庫儲存、氣調庫儲存,而在傳統銷售模式下,大櫻桃往往要儲存到一定量後才能批發,既增加了儲存成本,又降低了果品質量。而在運輸方面,發航空件雖然能給全國各地帶去真正地道的煙臺大櫻桃,但是無形中也增加了成本,提高了大櫻桃在外地市場上的價格。最終的銷售環節,傳統銷售受多方因素影響,價格波動大, 而大櫻桃的儲存時間短,果農沒辦法像賣蘋果一樣調節銷售節奏,儲存時間到了,不管什麼價格都得賣掉,要不就得爛在手裡,很容易釀成「果賤傷農」的苦果。
大櫻桃「觸網」讓果農嘗到甜頭
2013年起,煙臺大櫻桃真正開始在網上火起來,催生出生鮮農產品新的營銷模式:「020+預售+直採」模式。即線上與線下結合,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尋找、匯聚消費需求,形成訂單;線下根據訂單組織、供應產品,再加上成熟的物流快遞,實現從產地到目的地的一單直達。這種模式低損耗,全程零庫存,確保了生鮮品質和價格優勢,農業生產者則大大降低成本。
今年4月9日,廟後鎮政府與國內某知名電商企業籤訂獨家首發協議,實現電商銷售優勢與產地產業優勢的有機融合。圍繞發展電子商務,廟後鎮做了很多功課,目前全鎮共建成一畝果園、農夫優品、小牛村等六個電商平臺,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交易市場為骨幹、以網絡店鋪為主體、以行業門戶網站為補充,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電商發展格局。2014年,廟後鎮柏軍果品專業合作社創辦了「霞谷獻珍」電商平臺,2個月時間銷售大櫻桃50萬斤,每斤櫻桃為果農增收2元以上;同年,合作社又在聚划算上銷售棲霞蘋果,僅4天售出8萬斤……這些成功的經驗,讓廟後鎮看到了農產品「觸網」的利好,也堅定了他們發展電商銷售的決心。
而在「大櫻桃之鄉」福山區張格莊鎮,大櫻桃「觸網」後成效也很明顯。 張格莊鎮農業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4 年,通過網絡銷售模式成交大櫻桃訂單50多萬單 ,銷售大櫻桃150多萬斤,銷售收入7000餘萬元,與傳統市場交易相比,直接增加農民收入600 餘萬元。2014 年,已有順豐優選等十餘家電商與鎮政府籤訂了銷售合同,同時積極與商家溝通 ,上下協調,短時間解決了大櫻桃運輸的諸多難題 。據介紹 ,福山區每年大櫻桃的產量在4萬噸左右,其中通過網絡市場走出去的不過2%左右,這說明電商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