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的日耳曼人,才是西方文明的真正締造者

2021-01-21 網易

  

  

  01

  中國人對西方歷史的誤讀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所謂「黑暗的中世紀」。

  一般人會把西方歷史簡化為3段:

  輝煌燦爛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

  被野蠻的日耳曼人入侵摧殘的黑暗中世紀;

  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復興後的近現代。

  仿佛整部西方歷史,就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沉浮史,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然不是!

  我之前已經著文介紹過:當我們談論「西方」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不但現在的西方人是日耳曼人的直接後代,西方文明也是在這些日耳曼人手上創造出來的。

  西方文明非但不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繼承和延續,而是被日耳曼人用全新的手法創建出來的產物。

  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明,僅僅是日耳曼人用以創建這個特殊文明所用的材料之一,它們和西方文明在很多核心部分都有著顯著的差異。

  這個差異跟日耳曼人的古老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誠然,在日耳曼人走出森林,橫掃古羅馬衰敗的龐大身軀時,其初期文化的質樸和粗陋,和曾經輝煌的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明,在發展水平上不可同日而語,也大相異趣。

  但正是因為這些當時還很簡陋的日耳曼古老傳統,成了一個獨特的工具,整合重塑了古希臘古羅馬和基督教這兩大文化,最終成就了「大拼盤式」的西方文明。

  要注意的是,這個「大拼盤」並不是簡單的文化疊加,期間各種文化之間進行了激烈的博弈和各種複雜的化學反應。

  其中,起著催化劑作用的,就是日耳曼獨特的古老傳統。

  02

  日耳曼人走出森林的契機,其實和東方草原民族——匈奴人的西遷有關。

  日耳曼蠻族中的一支——哥特人在遭遇西遷的匈奴人後,被迫南下進入羅馬帝國的疆土,沒曾想,曾經無比強大的羅馬帝國此時已經衰弱無比,入侵者幾乎沒有受到有效的反抗。

  隨著哥特人的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其他日耳曼蠻族受到了鼓舞,於是紛紛大舉入侵,羅馬帝國衰敗的龐大疆土,被日耳曼蠻族撕裂成無數碎片,瓜分殆盡。

  從此,長達10個世紀的漫長中世紀拉開了序幕。

  我們觀察這些早期日耳曼蠻族,會發現他們是一個個的軍事組織。

  

  日耳曼人的祖先居住在歐洲中部日耳曼尼亞的廣闊土地上,當古希臘的城邦已經創造出耀眼的哲學和文化時,他們還處于氏族部落制度下,過著遊牧和漁獵的生活。

  早期的日耳曼部落更多是一種戰爭團夥,以戰爭和掠奪為職業,由王或部落首領與一群忠於他的戰士組成。

  首領帶領部落通過戰爭掠奪來戰利品,和部落成員分享,首領和部落成員依靠能力和榮耀建立起牢固的私人依附關係。

  而「王」的選舉也以勇力為標準,部落大會為政治權力中心。

  因為本身就是個軍事組織,所以首領必須是智勇雙全之人,否則無法凝聚部落成員。

  而這種軍事幫團就是日耳曼蠻族獨特的「親兵隊」組織,它的社會組織模式和政治架構全依託於此。

  所以,當日耳曼蠻族湧入羅馬帝國,建立起無數大大小小的王國時,自然而然就沿用了這套本民族的古老政治體系。

  03

  這套政治體系的核心,是軍事封地制度。

  日耳曼人搶到土地和戰利品後,依照傳統開始分封,而附庸宣誓依附於領主,這就是中世紀盛行的「採邑制」。

  採邑制和古羅馬的政治體系有著本質的區別,就是採邑制是以「約定」為基礎,雙方互有權利和義務。

  古羅馬的臣民和統治者之間,是統治和被統治的權力關係,而中世紀眾多封建王國的權力結構,是合伙人關係,以私人約定為基礎。

  附庸拿到封賞後,還可以再分封,如此依序下去,形成一個樹枝狀的差序格局。

  中世紀林立的王國就是以此「封建契約」建立起來。

  王國之間的秩序也是沿用這套日耳曼人熟知的方式加以確立。

  說到私人約定,有一個明證,當時有個原則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什麼意思呢?

  就是領主管不了隔級附庸,附庸僅僅有義務效忠給你分封的上一級領主,管著你領主的領主,卻管不了你。

  可見,中世紀就是處於這麼一種犬牙交錯、相互制衡的權力結構之中。

  同時,正因為中世紀的封建王國都不夠強大,所以基督教會獲得了足夠的活動空間,隨著全民信教的基礎,一直和王權分庭抗禮。

  總之,中世紀一直處於各種權力相互交織的政治秩序之中,沒有任何一個勢力可以佔到壓倒性的優勢。

  這種網狀的政治生態的直接結果有兩個:

  一是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沒有出現中央集權;

  二是形成了西方政治傳統中非常重要的「分權制衡」理念。

  而「分權制衡」恰恰是現代政治文明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要素,追根溯源,其源頭就在日耳曼人的古老政治傳統之中。

  04

  區別於古希臘的城邦,古羅馬的帝國以及後世的「專制王權國家」,日耳曼人採取的不是金字塔式的從上而下的政治架構,而是依照約定、自願協商原則下的政治組合,類似於現代的「聯邦制」。

  這必定是一種鬆散的政治結構,但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承認契約雙方是一種平等關係。

  在羅馬法復興的同時,日耳曼人也把自己的政治傳統注入到了基督教會的組織模式裡,形成了羅馬法截然不同的一些政治觀念。

  總結起來,就是「普遍同意權」和「依約統治」兩個原則。

  在基督教的宗教運動中,這兩個原則能夠被屢次拿出來作為民意支撐,恰恰在於這本身就是日耳曼人在世俗生活中的運作方式,原本就是他們的慣常做法,自然而然就會引用到對教皇的制約之中來。

  法學家伯爾曼極為敏銳的指出:

  中世紀教會法在許多方面同時採集了羅馬法及日耳曼法兩種法律,但作為教會內部組織及權力安排之「憲法」的「社團法」,源自日耳曼習慣法的精神。

  他認為,中世紀基督教會拒絕羅馬法的這個觀念——即只有帝國當局確認為社團的團體才享有社團的特權和自由。

  與此相反,教會法認為,任何有必要的機構和有目的的人的集團,例如醫院、學生組織、教會,都可以構成一個社團,而無需更高權威的認可。

  教會法不但確認了自治組織在政治上的合法性,還確認了社團和其每個成員之間,必須建立的自我管理、自我管轄,普遍同意的共享權利和義務的組織模式。

  這無疑就是現代政治文明中「社群自治」、「普遍民主」的雛形。

  當這樣一種帶著濃厚「自治」意味的社團觀念被引入教會法後,在它依附於基督教會——這麼一個歐洲最大和最強有力的結構之上,「自治」被制度化和普及化,毫無懸念。

  05

  日耳曼人不但將自己的政治傳統注入到了基督教會之中,還和來自古希臘的「自然法」理念無縫對接。

  日耳曼的社群觀念和古希臘的自然法理念,被公認為是中世紀憲政主義的兩大來源。

  在政治秩序中,日耳曼人不斷在延續普遍同意和訂立政治契約的習慣和傳統。

  在思想觀念中,一大批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法學家和神學家,都是自然法傳統的代言人,他們從對權利概念的挖掘中,極力維護「普遍同意」在政治權力成立過程中的重要性。

  於是,從政治秩序和抽象觀念兩個方面,日耳曼人完成了經驗和抽象的重新整合與塑造,最終形成了對王權和教權的限制和制約,搭建起了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防火牆。

  不得不說,如果沒有日耳曼人的塑造,現代政治文明中習以為常的諸如自由、民主、分權的理念,就無從談起,註定只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無法落地。

  當然,與古希臘和古羅馬自帶的理性光環相比,注重實際和經驗的日耳曼傳統,可能顯得過於平實和質樸。

  缺乏激動人心的新奇說法,可能是導致這種傳統在近代沒有吸引很多非西方國家的政治精英注意的根本原因。

  同時,也有近代西方政治精英們出於各種需要,刻意妖魔化鬥爭對象的副產品,總之,撥開這些迷霧,我們才能看到歷史的真相,那就是:

  「野蠻」的日耳曼人,才是西方文明的真正締造者。

  作者:北遊。自2004年起堅持網際網路寫作至今,筆耕不輟,長期專注哲學和政治哲學領域,對社會熱點和公共事務見解獨到。用哲學解剖生活,給您不一樣的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日耳曼文化影響下的「英美文明」
    隨後,日耳曼人中的東哥特人、法蘭克人、倫巴第人等部族,相繼入侵西羅馬故地,並紛紛建立日耳曼人屬性的國家。歐洲從此由羅馬文明時代進入了「中世紀」時代,一直到15、16世紀相交之際,在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以及宗教改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視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才宣告結束。準確地說,黑暗的中世紀所指向的是「西歐中世紀」。歷史學家們曾長期認為,中世紀的西歐,在文明進程上是停滯甚至倒退的。
  • 日耳曼人入侵和羅馬文明的堅持
    日耳曼居民也非常不同,常常是彼此對抗的,只有在宗教和某些習俗及技術方面是共同的。不論是農民或牧民都在朝定居方向變化,他們不懂得城市文明,也沒有國家觀念,而這正是羅馬文明的基礎。日耳曼人的社會以自由人--武士--為基礎,他們在一種類似以宣誓方式結成的行會裡,彼此之間並和首領聯合在一起。
  • 陳文海 | 西方文明的「法蘭克印記」
    從源流來說,西方文明的最初兩大構成要素分別是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和希伯來的基督教文明。不過,這遠非西方文明的全部。當西方文明進入古典晚期和中世紀前期之後,來自西歐北部的日耳曼文明又逐漸匯入其中。正是在這一新興勢力介入之後,西方文明的基本構造才得以最終確立,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 日耳曼人歷史沿革:從北歐蠻族到歐洲文明主導者,延續千年的逆襲
    那麼日耳曼人又是如何從茹毛飲血的古羅馬時期,一步步發展壯大,並逐漸成為現今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民族的呢?不過,相較於主動出擊羅馬腹地,但戰果有限的凱爾特人,戰鬥力更為強勁、作風更為野蠻的日耳曼人才是羅馬的戰場大敵。只是,辛布裡人、條頓人和阿姆布昂人終究是為了生存才發起南遷的,他們在又一次重挫羅馬軍團(阿勞西奧戰役)之後,便選擇竄入外高盧境內,並不願意深入到羅馬腹地進行一次客場冒險,高盧地區的凱爾特族群已經足夠他們掠食的了。
  • 日耳曼人於猶太人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讓猶太人差點滅族
    猶太人世界上比較厲害的幾個民族,一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傳承到現在的中華民族,一個是日耳曼人,還有一個是猶太人。日耳曼人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覆滅中華民族,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心知肚明,文化底蘊及民族精神,都讓我們深感自豪!猶太精神也時常被人們稱道。而說起日耳曼人,不了解西方歷史的人們可能會覺得比較陌生。
  • 近代西方國際風雲,一,文明對國家意義
    在現代中國人的思想體系中,一般會把世界上的先進文明分為兩大塊,一塊是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中國文明(或者是東方文明),另一塊則是以歐美文明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正是這種文明體系,才鑄就了這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使得民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使他們遇到了一時的困難和災禍,也不會被風雨所磨滅,反而有很多國家雖然一時強大,但是因為缺乏精神和文明內核,往往會盛極而衰,淪為歷史中的一縷塵煙。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因此看起來,造成歐洲停滯不前的基督教也變相地成為了歐洲文明昌盛的一個動力。3.日耳曼民族對羅馬的入侵種族上,是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極簡歐洲史》認為日耳曼不僅僅是今天的德國的民族。日耳曼人是今日西方文明、西方民族的主體,但在歷史中,卻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擁有一個負能量的名字——蠻族。正是日耳曼蠻族對羅馬帝國的侵蝕,導致了羅馬帝國大廈的最後坍塌崩潰,但也正是這些蠻族,給西方文明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
  • 狂暴野蠻、黃禍論源頭?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刻板印象,被西方人翻案
    威廉二世可能是受到了歷史學界的蒙蔽,錯認為匈人的祖先即為和漢朝對峙的匈奴人(儘管現在很多人還在堅信這種錯誤的說法),但這樣的言論顯然和那時甚囂塵上的黃禍論「相得益彰」。上帝之鞭阿提拉,這個西方人聞風喪膽的名字,長久以來和野蠻掛鈎,亦成為黃禍論的源頭。
  • 德國人為什麼一直愛打仗,看他們的祖先日耳曼人,就知道了
    德國人屬於日耳曼人,「日耳曼」這個詞是羅馬人給起的。「日耳曼」在羅馬語中,是自然、野蠻的意思。因為當時生活在歐洲南部的羅馬人,已經有了文字,有了書籍,有了文明。而生活在歐洲北部的日耳曼人,連文字都沒有,所以羅馬人就叫他們為野蠻人。日耳曼人生活的北歐地區,常年氣候惡劣。土地也種不了農作物,文明的發展肯定不如羅馬人。
  • 近東文明才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很多自詡懂西方歷史的人,其實沒讀過幾本正經研究著作。我說的是研究著作,而非那些意在普及的通俗出版物。普及往往滯後於研究,普及的知識也最容易變為成見,讓人固步自封。譬如說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古希臘文化之上的,這種觀點就是一種滯後的成見。
  • 歐洲文明的三大元素: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基督教和日耳曼文化
    歐洲文明發端之初的三大組成元素: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基督教與日耳曼民族的戰士文化。古希臘是各種智識的發源地,由各個城邦構成,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是通過投票民主表決。而羅馬人在軍事和法律上更為高明,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承認希臘人更有造詣,羅馬人也會送孩子去希臘讀書,去掌握古希臘人的知識。
  • 既然提起高加索人種,那何不一起談談歐羅巴人種和日耳曼人種?
    怪不得西方自烏克蘭危機之後對於俄羅斯除了制裁也沒怎麼樣,原來這不過是「高加索人種」兄弟們之間的「家事」。怪不得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戰無論怎麼談最後還是會升級,原來真正重要的文明衝突這才剛剛開始。怪不得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都在抓緊重新進行國家定位,原來「非高加索人種」的帽子人人頭上頂著一個永遠摘不掉。
  • 西方的文明是一種弒父文明
    西方的文明是一種弒父文明西方文明是一個弒父的文明,從個人來講是這樣,從文化角度和文明的角度來講,同樣是這樣。佛洛依德認為人類天生具有「弒父情結」,如果說「弒父情節」是一種原始的欲望的話,那麼西方人的這個情節無疑要強烈的多,這一點從西方的文藝作品對弒父的表現可以看出,在中國,從來沒有這樣的表現,即使有人提起,也會被人看出笑話,認為是畜生所為。西方的弒父的衝動不僅表現在個人身上,同樣表現在文明本身。1、古埃及文明哺育了古希臘文明,古希臘入侵了古埃及。
  • 現代國際社會至今仍然被歐洲三大蠻人後裔所主導
    其中,北歐人、英國人、德國人、奧地利人等屬於日耳曼人,俄羅斯屬於斯拉夫人,蘇格蘭、愛爾蘭屬於凱爾特人,他們現在不僅主導著歐洲世界,而且也主導著整個世界,以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屬於盎格魯撒克遜人,他們是正宗的日耳曼人後代。與此相反,西方那些曾經創造古希臘羅馬文明以及文藝復興的古希臘人、拉丁人的希臘、義大利、法國等國度就相對弱勢一下,相比日耳曼人後裔的強勢,他們如今已經淪為二流。
  • 最初的日耳曼民族是什麼樣的?來看看古老蠻族的社會風俗與習慣
    在西方中世紀的歷史當中,日耳曼這個民族一直都是舞臺上的主角之一,到了近現代,「日耳曼」這個名字開始伴隨著二戰的腳步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開來。因此,如今我們提到日耳曼人和日耳曼民族,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德國人。但是實際上,日耳曼人並不僅僅只是德國人那麼簡單。
  • 如果文明不夠文明,就讓野蠻足夠野蠻——《賽德克巴萊》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這是一部極好的片子,具體劇情就不在此多做贅述。僅對其創作背景做一個大概介紹:本片是根據1930年發生在臺灣的「霧社事件」改編而成。賽德克族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賽德克有著「真正的人」的寓意,而賽德克巴萊則是其中對勇者的稱謂。在他們的信仰中,他們都是彩虹之子,身為彩虹之子,一定勇猛、善戰且永不屈服。
  • 文揚:西方如何跳出「國強必霸」邏輯,真正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學者馬丁·雅克研究中國很多年了,他一直以來向讀者們宣揚的一個觀點就是:中國並不是一個與西方國家一樣的民族國家,中國的主要特徵來自於中華文明的歷史,而不是來自於19世紀才剛剛成型的民族國家。西方一直試圖用西方的方式來理解中國,這是個很大的錯誤。
  • 為什麼中國文明五千年不斷不絕,西方文明卻不行
    的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由傳統文明直接演化而成的現代文明,並且在轉變的過程當中從未斷絕。雖說西方文明已經在世界上大行其道200多年,但如果從文明的「歷時性」和「延續性」上看,中華文明能夠歷久彌新,是西方人望塵莫及的。漢人自古以來的活動方式,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就是說,如果有不服的,我們就修養道德讓他們心悅誠服。
  • 練武強身,是文明還是野蠻?
    什麼拳王爭霸賽,什麼武林對抗賽,那都是下士人的愚昧遊戲。縱然習得絕世武功,歸土之後還剩什麼?當然,好勇鬥狠是一切雄性動物的本性。是走向野蠻,還是提升自我?《上士無爭,下士好爭》說下士都未免高抬,因為動物更好爭。當然,要想在這個世界存活,要是不去爭,那就沒有資格活下去。
  • 《文明II交流與互滲》探討文明碰撞的「野蠻」與「溫柔」
    要真正理解文明的深層含義,或許我們需要深入到各種文明之中,從歷史的角度探索文明的發展,感受文明的內蘊,體會文明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才能真正理解文明的定義,它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代名詞。翻開《文明II:交流與互滲》,跟著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戴維·奧盧索一起走進文明的發展進程,猶如行走在歷史長廊之中,穿越古今,橫貫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