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精神印心間

2020-08-19 甘肅經濟日報


前來關城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

嘉峪關關城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起點,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

嘉峪關懸壁長城。(資料圖)

前來關城旅遊的遊客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光慶 李近遠 張文博 杜雪琴 顧麗娟

始建於600多年前的嘉峪關,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展現著中華民族保衛疆土、熱愛和平的不懈追求。

2019年8月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登上嘉峪關關城,察看雄關布局,領略山川形勝。

習近平總書記登高望遠:「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裡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裡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脈生生不息。」

隴原兒女意氣風發。一年來,甘肅省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做好文物遺產傳承保護、長城文化價值及長城精神發掘弘揚工作,努力傳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長城這一寶貴歷史文化資源,讓長城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光芒。

從單純觀光到文化體驗

「『天下第一雄關』確實雄偉,今天終於來了!」從導遊手中領到嘉峪關關城門票,來自浙江的遊客林文海顯得非常興奮。他說,自從去年看到總書記視察嘉峪關的新聞報導後,一家人就開始計劃來嘉峪關旅遊。

在關城檢票入口,景區工作人員穿著明朝服飾整齊列隊,導遊們也身著漢服、手執油紙傘,眼前景象,讓遊客仿佛穿越時空進入古代雄關。

「我們改進了遊客接待方式,將明朝服飾、禮儀等更多具有歷史感的元素融入景區服務中,不僅讓遊客耳目一新,而且有了更多體驗。」嘉峪關關城景區開發經營公司副總經理曹文娟說。同時,關城景區各項軟硬體設施也進行了「智慧化」提檔升級,遊客可網絡購票、「刷臉」入園,更加便捷。

曹文娟說,7月15日跨省旅遊開放以來,嘉峪關關城景區遊客數量激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駐足留影的地方,遊客紛紛排隊留影。

當時負責向總書記介紹關城情況的工作人員張曉燕說,一年來,來嘉峪關的遊客關注點發生著明顯的變化。以前遊客大多將嘉峪關作為一個景點來看待,圍著城牆走一圈,拍拍照就算「打卡」完畢。如今,遊客開始將目光聚焦到長城歷史文化保護上,來關城研學旅行的遊客越來越多。

「這段長城宛如巨龍在陡峭的山脊上蜿蜒爬行,氣勢雄偉,頗似八達嶺長城。」來到懸壁長城,正在奮力攀登的遊客李強向記者興奮地講述他的親身體驗。

「這一年來,不僅來體驗攀登長城的遊客越來越多,而且遊客文物保護意識大大提高,隨意刻字、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基本上沒有了。」嘉峪關懸臂長城景區負責人呂寧說,作為雄關守護者,他倍感欣慰。

統計顯示,2019年,嘉峪關關城景區及所轄懸臂長城、長城第一墩景區共接待遊客175.8萬人次,同比增長約20%。

在嘉峪關關城不遠處,嘉峪關方特絲路神畫主題樂園去年開園運營。今年暑期,樂園也迎來了研學旅行熱潮。

「樂園以長城文化、絲路文化、邊塞古城文化等為創意基礎,將孟姜女、牛郎織女、梁祝等文化元素通過虛擬實境技術生動地展現出來,給遊客帶來身臨其境的文化穿越之旅。」嘉峪關方特旅遊區負責人李佐說,這種融合體驗的學習方式頗受孩子們喜愛。

從日常看守到科技保護

「總書記對長城文物保護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更加堅定了對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信念和熱情。」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所所長張斌說,一年來,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始終激勵著他和同事們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的光榮使命,守護好長城。

嘉峪關市境內長城牆體43.6公裡,壕塹12.94公裡,關堡8座,烽火臺和敵臺共49座。「因長城裸露在野外,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影響較大。」張斌說,嘉峪關境內長城主要是夯土牆體,保護存有難度,在風沙、雨水、凍融和急劇溫溼度變化等自然因素主導下,長城存在表面風化、片狀剝離、坍塌、酥鹼、裂隙發育、基礎掏蝕凹進等病害。

張斌說:「去年以來,我們的長城文物保護工作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主要實現四個方面的轉變。即從長城本體保護向本體和載體(賦存環境)共同保護轉變,從看守保護向科技保護、研究保護轉變,從探索性修繕向依託科技數據精準保養維護轉變,從搶救性保護轉向預防性保護轉變。」

今年以來,張斌和同事們已多次運用無人機對長城周邊的賦存環境進行了全方位巡察拍照。他說,無人機巡護可以從高空俯瞰長城和其周邊賦存環境的關係,對長城所在地氣候、土質、植被、生物、人類活動等進行監測,通過照片比對,綜合分析和評估文物保護單位賦存環境變化對其影響,以改進日常巡查和監測方式,制定針對性的維護措施。

「只有不間斷監測和日常維護,從源頭解決小病,治理好了,就不會生大病,年老的長城才能『延年益壽』。」張斌說,賦存環境保護好了,長城文物才能在一個「潔淨、穩定」的環境中長久保存。

「文物很多細微的變化和損害,肉眼很難觀察到,通過科學儀器則一目了然。」記者採訪時,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負責人張翔正和同事們通過全站儀對文昌閣柱體是否發生彎曲閃變進行科學檢測。他說,監測中心目前已全面運用風速儀、懸掛式測斜儀、土體壓力計、裂縫監測儀、全站儀等設備,對長城本體及賦存環境進行日常監測。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各種風險因素對長城本體和賦存環境的危害,既節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

張翔說,通過氣象監測、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安防監控等,目前已成功創建「風險監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即時處理」的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模式。同時,依託科技監測數據,監測中心還編寫了《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研究報告》,為長城文物保護及研究提供科學的指南。

從守護文物到弘揚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的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蓬勃力量。」

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新長說,總書記這些話語,字字重千斤,深深刻在了每一位長城文物保護和文化研究者的心中。

「以往人們對長城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文物保護的層面。」陳新長說,總書記視察嘉峪關關城後,讓文物工作人員對長城的認識實現了一個質的飛躍:從事文物保護和傳承的工作人員已不單純是文物的守護者、保衛者,更是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

陳新長說,這個認識上的關鍵性轉變,讓研究院的工作目標、工作方向、工作態度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後,研究院全院上下迅速行動起來,將弘揚長城精神和研究長城文化作為工作的重點,迅速展開工作。

那麼,什麼是長城精神,它的內涵又是什麼呢?

陳新長說,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長城精神的外延和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拓展。

「自強不息、眾志成城、堅韌不屈、守望和平。」歷時半年,10多位專家學者在反覆查閱史料、論文,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仔細斟酌、研討,總結提煉出了長城精神。

長城展現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精神;長城鍛造了中華民族不畏犧牲、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長城構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守望和平的精神家園。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是中外往來的關口,更是民族融合的熔爐。」陳新長說,關城門洞地面凹凸不平的條石正是中外繁華的通商貿易、交流往來的見證。

「因而,長城文化研究的方向與『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鑑、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絲路精神相一致。」陳新長認為。

一年來,嘉峪關市長城文化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長城歷史文化讀本》《嘉峪關特色文化》《嘉峪關文化叢書》《嘉峪關歷史文獻檔案輯錄》等一系列文化研究成果相繼出爐。還出版了《寶貝的寶貝》《家鄉的寶貝》等少兒繪本,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插畫講述長城的故事。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館長張曉東介紹,一年來,作為文物保護單位,長城博物館就挖掘長城文化精神多次召開研討會,通過進社區、鄉鎮、學校和軍營,進一步加強長城精神弘揚和文化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從守望歷史到放眼未來

「長城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物保護部部長許海軍表示,接下來的工作中,將牢記總書記囑託,加強文物保護,切實提升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為了進一步加強長城文物資源保護工作,嘉峪關市今年將舉辦保護長城志願服務活動、全國長城文化書畫作品展、長城主題攝影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動,宣傳長城保護理念,號召廣大群眾加入保護長城的隊伍,進一步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長城事業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

「通過進一步挖掘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讓文物『開口說話』,講述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大故事』,打造的是嘉峪關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胡文平說,對此,嘉峪關市今年做了充分準備和安排。將通過舉辦長城文化研討會、「長城講堂」,邀請長城專家學者,講解長城歷史文化,闡釋長城精神價值;組建「長城精神宣講團」,進機關社區、鄉鎮、學校,講好長城故事,弘揚長城精神,等等。

嘉峪關市文旅局副局長李進賢介紹,嘉峪關市正在積極謀劃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積極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中,嘉峪關市精心謀劃了「長城數位化保護展示工程」「遺產監測中心監測系統工程」「長城博物館新館陳列展示工程」「文化實景演出」「嘉峪關文化主題活動等」10個板塊,50個子項目,計劃總投資90.1億元。

「嘉峪關市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深入挖掘長城文化所賦予的時代內涵,切實扛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和使命,努力傳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長城這一寶貴歷史文化資源。」嘉峪關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介紹說,全省文物系統堅定不移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貫徹落實,加快實施金塔、古浪等全省重要點段長城搶險加固工程,編制完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保護規劃》,積極運用文物數位技術推進「數字長城」項目,加強價值闡釋,聯合高校和文博機構加強長城學研究,力求取得更大成績。

文物保護是前提,文化研究是核心,人才是關鍵。

嘉峪關市十分重視文物保護與研究人才培養,通過鼓勵在職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文博人才提升計劃,積極引進各專業急需緊缺碩士、博士人才等舉措,著力構建多元一體文物科研人才隊伍建設體系。

「來到這裡,每天和志同道合的同事們一起幹著熱愛的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25歲的石亞卿是陝西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她說,總書記的關懷,更堅定了她在文物保護行業堅持的信心和決心。

相關焦點

  • 長城: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人們往往從長城厚重紛繁的歷史底蘊中抽取含義不盡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比喻和象徵,各種比喻或象徵之間的反差非常之大。如果是在一般情況下拿長城作為某種比喻或象徵,從長城斑駁多彩的內涵中擷取一二自無不可;但如果是以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就應在嚴肅考察長城歷史作用的前提下,選擇其最本質的特徵、最能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內涵加以考辨、闡釋和弘揚。
  • 長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傳承
    【關鍵詞】長城文化 民族精神 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弘揚長城文化對於傳承民族精神的積極作用傳承民族精神是項艱巨的工程,必須藉助一定的文化資源,採用適宜的方式。在這一背景之下,歷來被視作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圖騰之一的長城文化,受到了分外關注,其所具備的歷史、思想以及人文價值,也就成為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來源。
  • 研究長城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原標題:研究長城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光明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甘肅考察時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
  • 民族精神的象徵——長城
    長城是中國也是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 工程量最大的 一項古代防禦工程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紛修建長城以抵禦別國,長城的雛形漸漸形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鞏固帝國的安全,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了一萬餘裡的蜿蜒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以後,始有萬裡長城之稱。
  • 長城,為什麼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歷史和精神載體,體現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內涵,是中華文化精髓的核心釋放,不僅代表著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力,更代表著先進文化高度的自信與繁榮。在經歷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內戰後,中原人民得以修養生息,經濟得到空前發展,民族精神和意志開始進一步的固化和凝聚,「大一統」的思想成為從君王到民眾思想的主流,從現實層面更有助於社會的治理和國家、民族的一統,對維護歷史的延續性、增強周邊民族的歸附欲望以及加強民族間的團結和統一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 《守望長城》: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長城文化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提起長城,不得不說我國綿延兩千餘年的長城修築史。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幾乎可以找尋到歷史上各個朝代修築、技術迥異的長城遺蹟,因此,寧夏又被譽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 長城抗戰鑄就「大刀精神」
    勇士們舉起大刀砍向鬼子們的形象已固化為人們心目中抗日英雄象徵,大刀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無畏拼搏的精神象徵。  82年後,記者登上喜峰口長城,踏尋戰爭遺蹟,看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那戰火硝煙的場面仿佛出現在眼前,不禁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長城上大刀砍日寇   萬裡長城,自古以來就見證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侮的光輝歷史。
  • 尋夢嘉峪關 長城精神孕育城市靈魂
    這座因關得名,因鋼揚名的年輕城市,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再一次站到了聚光燈下。如果說酒鋼鑄造了嘉峪關的陽剛面,那麼長城則孕育了嘉峪關的城市靈魂。從1372年始建,嘉峪關長城已在大漠戈壁屹立600餘年,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更有歷史滄桑,讓雄關斜照有了詩意棲息。
  • 講好長城故事 弘揚民族精神
    長城故事今日開篇2019年1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長城保護總體規劃》。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出戰略部署。
  • 北京延慶深入挖掘歷史文化 講好長城故事傳承長城精神
    北京延慶深入挖掘歷史文化 講好長城故事傳承長城精神 2019-01-15 10:19:00
  • 奈良:日本的精神故鄉,建築風格與中國長城相似
    奈良是日本的精神故鄉,建築風格與中國長城相似。這裡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一千多隻馴鹿成為奈良獨特的風景。奈良是日本的精神故鄉,建築風格與中國長城相似。這裡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一到秋天,這裡的紅楓美成了一片火海。奈良是日本的精神故鄉,建築風格與中國長城相似。
  • 築長城時代之魂 守華夏民族精神——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長城...
    (中國網10月31日訊 記者 喬婭麗)長城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作為後代子孫,保護好長城,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歷史責任。10月29日至31日,中國長城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市八達嶺長城腳下——延慶區召開,100多位來自全國長城沿線的相關單位領導、研究機構負責人、著名長城專家學者和相關媒體共聚一堂,從改革開放與中華文明復興的高度,研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長城保護及文旅融合發展。他們都講述了哪些長城文化?對於長城保護提出了哪些建議?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
  • 南北長城異曲同工,寄託的是家國情懷、民族精神
    不到長城非好漢,今年君君跟長城特別有緣,在夏天台州府城的江南長城之後,冬天來到了北京的司馬臺長城。 南北長城壯麗巍峨,異曲同工,寄託的是家國情懷,民族精神。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境內,有一段江南長城。實際上是台州府城的城牆,被稱之為「進八達嶺」,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 趣說北京:《我在長城等你》系列訪談——萬裡長城 中華民族精神的...
    趣說北京:《我在長城等你》系列訪談——萬裡長城 中華民族精神的豐碑 視頻來源:首都之窗 發布時間:2020-11-23 19:30
  • 《我在長城等你》系列訪談第四期:萬裡長城——中華民族精神的豐碑
    《我在長城等你》(第四期)  萬裡長城——中華民族精神的豐碑  萬裡長城,不僅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更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象徵和中華文明的奪目瑰寶。
  • 李忠科就我市發掘長城文化價值弘揚民族精神進行專題調研
    (記者 楊亮 攝)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向縱深推進,10月16—17日,市委書記李忠科先後來到石關峽口、石營莊堡、魏晉墓保護研究所、誠信假日旅行社和諾金國際酒店、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遺產監測中心、長城戶外研學遊項目徒步線路,就我市著眼全國視野,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
  • 守護好中華民族精神高地?嘉峪關市長城文化發掘和文物遺產保護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 不倒的精神長城
    原標題:不倒的精神長城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打亂了社會的正常秩序和人們的生活節奏,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嚴重的危機,但這並沒能動搖我們的必勝信念。這種必勝信念,不僅來自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執行能力,也源於中華文明的「韌」性特質。
  • 長城炮與登山家孫斌詮釋攀巖者精神
    談起皮卡圈擲地有聲的品牌,相信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長城皮卡的身影。的確,長城皮卡自誕生以來,就在業內享有盛名,縱使許多與它同批的皮卡車企退出甚至淘汰,但長城皮卡仍然聳峙不倒。近日,長城皮卡再傳捷報,11月全球銷售22610輛,同比增長19%,市佔率近50%;1-11月,累計銷售203365輛,同比大漲53%,堪稱皮卡圈頂流。
  • 《長城謠》:新的長城萬裡長
    四萬萬同胞心一條,新的長城萬裡長……」一曲《長城謠》,多少故園情。1937年,20歲的周小燕站在武漢街頭,第一次唱出這首深情的歌。這首《長城謠》由潘孑農作詞、劉雪庵作曲,「七七事變」後在上海創作,原本作為電影《關山萬裡》的插曲,後因為抗戰爆發,影片擱置未能拍攝。幸運的是,《長城謠》已被廣泛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