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關城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
嘉峪關關城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起點,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鐵梁
嘉峪關懸壁長城。(資料圖)
前來關城旅遊的遊客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光慶 李近遠 張文博 杜雪琴 顧麗娟
始建於600多年前的嘉峪關,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展現著中華民族保衛疆土、熱愛和平的不懈追求。
2019年8月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登上嘉峪關關城,察看雄關布局,領略山川形勝。
習近平總書記登高望遠:「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裡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裡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脈生生不息。」
隴原兒女意氣風發。一年來,甘肅省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做好文物遺產傳承保護、長城文化價值及長城精神發掘弘揚工作,努力傳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長城這一寶貴歷史文化資源,讓長城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光芒。
「『天下第一雄關』確實雄偉,今天終於來了!」從導遊手中領到嘉峪關關城門票,來自浙江的遊客林文海顯得非常興奮。他說,自從去年看到總書記視察嘉峪關的新聞報導後,一家人就開始計劃來嘉峪關旅遊。
在關城檢票入口,景區工作人員穿著明朝服飾整齊列隊,導遊們也身著漢服、手執油紙傘,眼前景象,讓遊客仿佛穿越時空進入古代雄關。
「我們改進了遊客接待方式,將明朝服飾、禮儀等更多具有歷史感的元素融入景區服務中,不僅讓遊客耳目一新,而且有了更多體驗。」嘉峪關關城景區開發經營公司副總經理曹文娟說。同時,關城景區各項軟硬體設施也進行了「智慧化」提檔升級,遊客可網絡購票、「刷臉」入園,更加便捷。
曹文娟說,7月15日跨省旅遊開放以來,嘉峪關關城景區遊客數量激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駐足留影的地方,遊客紛紛排隊留影。
當時負責向總書記介紹關城情況的工作人員張曉燕說,一年來,來嘉峪關的遊客關注點發生著明顯的變化。以前遊客大多將嘉峪關作為一個景點來看待,圍著城牆走一圈,拍拍照就算「打卡」完畢。如今,遊客開始將目光聚焦到長城歷史文化保護上,來關城研學旅行的遊客越來越多。
「這段長城宛如巨龍在陡峭的山脊上蜿蜒爬行,氣勢雄偉,頗似八達嶺長城。」來到懸壁長城,正在奮力攀登的遊客李強向記者興奮地講述他的親身體驗。
「這一年來,不僅來體驗攀登長城的遊客越來越多,而且遊客文物保護意識大大提高,隨意刻字、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基本上沒有了。」嘉峪關懸臂長城景區負責人呂寧說,作為雄關守護者,他倍感欣慰。
統計顯示,2019年,嘉峪關關城景區及所轄懸臂長城、長城第一墩景區共接待遊客175.8萬人次,同比增長約20%。
在嘉峪關關城不遠處,嘉峪關方特絲路神畫主題樂園去年開園運營。今年暑期,樂園也迎來了研學旅行熱潮。
「樂園以長城文化、絲路文化、邊塞古城文化等為創意基礎,將孟姜女、牛郎織女、梁祝等文化元素通過虛擬實境技術生動地展現出來,給遊客帶來身臨其境的文化穿越之旅。」嘉峪關方特旅遊區負責人李佐說,這種融合體驗的學習方式頗受孩子們喜愛。
「總書記對長城文物保護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更加堅定了對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信念和熱情。」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所所長張斌說,一年來,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始終激勵著他和同事們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的光榮使命,守護好長城。
嘉峪關市境內長城牆體43.6公裡,壕塹12.94公裡,關堡8座,烽火臺和敵臺共49座。「因長城裸露在野外,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影響較大。」張斌說,嘉峪關境內長城主要是夯土牆體,保護存有難度,在風沙、雨水、凍融和急劇溫溼度變化等自然因素主導下,長城存在表面風化、片狀剝離、坍塌、酥鹼、裂隙發育、基礎掏蝕凹進等病害。
張斌說:「去年以來,我們的長城文物保護工作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主要實現四個方面的轉變。即從長城本體保護向本體和載體(賦存環境)共同保護轉變,從看守保護向科技保護、研究保護轉變,從探索性修繕向依託科技數據精準保養維護轉變,從搶救性保護轉向預防性保護轉變。」
今年以來,張斌和同事們已多次運用無人機對長城周邊的賦存環境進行了全方位巡察拍照。他說,無人機巡護可以從高空俯瞰長城和其周邊賦存環境的關係,對長城所在地氣候、土質、植被、生物、人類活動等進行監測,通過照片比對,綜合分析和評估文物保護單位賦存環境變化對其影響,以改進日常巡查和監測方式,制定針對性的維護措施。
「只有不間斷監測和日常維護,從源頭解決小病,治理好了,就不會生大病,年老的長城才能『延年益壽』。」張斌說,賦存環境保護好了,長城文物才能在一個「潔淨、穩定」的環境中長久保存。
「文物很多細微的變化和損害,肉眼很難觀察到,通過科學儀器則一目了然。」記者採訪時,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負責人張翔正和同事們通過全站儀對文昌閣柱體是否發生彎曲閃變進行科學檢測。他說,監測中心目前已全面運用風速儀、懸掛式測斜儀、土體壓力計、裂縫監測儀、全站儀等設備,對長城本體及賦存環境進行日常監測。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各種風險因素對長城本體和賦存環境的危害,既節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
張翔說,通過氣象監測、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安防監控等,目前已成功創建「風險監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即時處理」的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模式。同時,依託科技監測數據,監測中心還編寫了《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研究報告》,為長城文物保護及研究提供科學的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的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蓬勃力量。」
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新長說,總書記這些話語,字字重千斤,深深刻在了每一位長城文物保護和文化研究者的心中。
「以往人們對長城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文物保護的層面。」陳新長說,總書記視察嘉峪關關城後,讓文物工作人員對長城的認識實現了一個質的飛躍:從事文物保護和傳承的工作人員已不單純是文物的守護者、保衛者,更是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
陳新長說,這個認識上的關鍵性轉變,讓研究院的工作目標、工作方向、工作態度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後,研究院全院上下迅速行動起來,將弘揚長城精神和研究長城文化作為工作的重點,迅速展開工作。
那麼,什麼是長城精神,它的內涵又是什麼呢?
陳新長說,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長城精神的外延和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拓展。
「自強不息、眾志成城、堅韌不屈、守望和平。」歷時半年,10多位專家學者在反覆查閱史料、論文,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仔細斟酌、研討,總結提煉出了長城精神。
長城展現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精神;長城鍛造了中華民族不畏犧牲、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長城構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守望和平的精神家園。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是中外往來的關口,更是民族融合的熔爐。」陳新長說,關城門洞地面凹凸不平的條石正是中外繁華的通商貿易、交流往來的見證。
「因而,長城文化研究的方向與『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鑑、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絲路精神相一致。」陳新長認為。
一年來,嘉峪關市長城文化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長城歷史文化讀本》《嘉峪關特色文化》《嘉峪關文化叢書》《嘉峪關歷史文獻檔案輯錄》等一系列文化研究成果相繼出爐。還出版了《寶貝的寶貝》《家鄉的寶貝》等少兒繪本,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插畫講述長城的故事。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館長張曉東介紹,一年來,作為文物保護單位,長城博物館就挖掘長城文化精神多次召開研討會,通過進社區、鄉鎮、學校和軍營,進一步加強長城精神弘揚和文化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長城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物保護部部長許海軍表示,接下來的工作中,將牢記總書記囑託,加強文物保護,切實提升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為了進一步加強長城文物資源保護工作,嘉峪關市今年將舉辦保護長城志願服務活動、全國長城文化書畫作品展、長城主題攝影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動,宣傳長城保護理念,號召廣大群眾加入保護長城的隊伍,進一步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長城事業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
「通過進一步挖掘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讓文物『開口說話』,講述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大故事』,打造的是嘉峪關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胡文平說,對此,嘉峪關市今年做了充分準備和安排。將通過舉辦長城文化研討會、「長城講堂」,邀請長城專家學者,講解長城歷史文化,闡釋長城精神價值;組建「長城精神宣講團」,進機關社區、鄉鎮、學校,講好長城故事,弘揚長城精神,等等。
嘉峪關市文旅局副局長李進賢介紹,嘉峪關市正在積極謀劃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積極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中,嘉峪關市精心謀劃了「長城數位化保護展示工程」「遺產監測中心監測系統工程」「長城博物館新館陳列展示工程」「文化實景演出」「嘉峪關文化主題活動等」10個板塊,50個子項目,計劃總投資90.1億元。
「嘉峪關市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深入挖掘長城文化所賦予的時代內涵,切實扛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和使命,努力傳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長城這一寶貴歷史文化資源。」嘉峪關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介紹說,全省文物系統堅定不移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貫徹落實,加快實施金塔、古浪等全省重要點段長城搶險加固工程,編制完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保護規劃》,積極運用文物數位技術推進「數字長城」項目,加強價值闡釋,聯合高校和文博機構加強長城學研究,力求取得更大成績。
文物保護是前提,文化研究是核心,人才是關鍵。
嘉峪關市十分重視文物保護與研究人才培養,通過鼓勵在職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文博人才提升計劃,積極引進各專業急需緊缺碩士、博士人才等舉措,著力構建多元一體文物科研人才隊伍建設體系。
「來到這裡,每天和志同道合的同事們一起幹著熱愛的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25歲的石亞卿是陝西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她說,總書記的關懷,更堅定了她在文物保護行業堅持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