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者姓名在國際英文期刊中的正確表述

2020-12-16 丁香園

目前,在國際科技英文期刊發表的論文中,中國作者姓名的出現形式在國際英文科技期刊上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很不規範。這種現象給數據統計、資料查詢和文獻檢索帶來很大的困擾。

除去客觀原因外,這與中國作者對這個問題的疏忽有很大關係。比如,同一位中國作者在不同英文刊物上的姓名表述形式,經常前後不統一,甚至在同一本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中,前後的姓名表述也有差異

就目前科技文獻出版情況而言,中國作者姓名的表述形式可以分成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傳統的中國式的姓名表述形式,即漢語拼音的姓在前,名在後,「姓」與「名」中間留空格,名的部分不論是單字還是雙字,均拼寫完整,雙字之間不加短線,只有頭一個字母大寫。比如「李四光」 寫為「Li Siguang」。

這種表述方式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這與西方的英文媒體對中國方面的報導越來越多有關,這既與中方出版的英文報紙雜誌保持了一致,又減少了中國姓名出現誤報的機率,不失為聰明之舉。

但這種表述形式的缺陷也很突出,如果作者在校樣階段不注意的話,「名」很有可能變成「姓」,「姓」變成「名」,以至引出一系列檢索和查詢中的錯誤和麻煩。

第二類的表述形式是採用西方的姓名表述習慣,即「名」在前,「姓」在後,而這一類又可分成三種:

一是採用全名,即單字名或雙字名用漢語拼音全部拼出,雙字中間不加短線,比如李四光表述為「Siguang Li 」;

二是用全名,但雙字名中間用短線連接,每個字的頭一個漢語拼音字母大寫,比如李四光表述為「Si-Guang Li 」;

第三種也是用全名,雙字名之間用短線連接,但第二個字的漢語拼音只用小寫,比如李四光表述為「Si-guang Li。

但這第三種類型嚴格地說是不規範的,因為短線兩邊的部分應該對稱,希望大家儘量不要使用。

總體而言,這種表述方式保留了中國作者姓名的完整性,便於通訊聯繫。尤其是加短線的雙字名的用法,可以強調這部分是名,而不是姓。在排版過程中錯誤較少,在姓名索引中的位置也比較容易搞正確。

但也有其缺點,尤其是單字的姓名出錯率較高,在排版時哪個是「名」,哪個是「姓」,仍然經常搞錯。

第三類是按西方的姓名順序,「名」前「姓」後,但「名」不用全名,只用縮寫,這一類中的雙字名,也有四種不同的縮寫形式:

一是不論單字還是雙字名,都只取漢語拼音的頭一個字母,即李四光表述為「S. Li」 ;

二是雙字名分別取兩個字的頭一個字母,中間以短線連接,兩個字母均大寫,外加縮寫點,如李四光表述為「S.- G. Li」;

三是雙字名的頭一個字母大寫,而第二個字的頭一個字母只用小寫,中間也用短線連接,如李四光表述為「S.- g. Li 」。這種用法也是不完全正確的,理由如前所述,應該避免;

這種採用縮寫字母的表述形式,在英文期刊中出現比較普遍,也是許多英文期刊發表文章的規定(Journal style)之一。其優點和缺點均很突出。

最大的優點是,不論是英文期刊的編輯還是排版的工人均可以一目了然地判斷出哪一部分是姓,這解決了外國人對中國人名判斷中最頭痛的難題。

但缺點也很突出,集中表現在與身在國內的中國作者的聯繫方面。尤其是以航空郵件和傳真件的聯繫方式最為突出。當國外出版社的校樣送到國內作者單位時,因為只有姓,沒有完整的名,要想找到校樣的真正主人,往往頗費周折,非常耽誤時間。

有時甚至因為作者調動單位,致使校樣石沉大海,出版社與作者也從此失去聯繫。現在因為有了電子校樣和電子信箱,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但並沒有一勞永逸。因為「有姓無名」的原因失去聯繫的作者和等待校樣回音的遲發的文章仍然很多。 

綜上所述,中國作者姓名在英文科技期刊上不同的表述方式各有利弊,似乎沒有萬全之策。就如同外國作者也有同名同姓的時候一樣,真正做到天衣無縫是很難的。但只要作者注意了,大量的錯誤還是可以避免的。

關鍵的是作者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如單姓(趙,錢,孫)還是複姓(諸葛,歐陽,東方),單名還是雙名,確定一種相對最佳的表述方式。而且一旦確定就不要更改。保證自始至終的一致性。

在一開始投稿時,如果是在網上註冊投稿,一定要把「姓」(Surname/Last name)和「名」(Given name/First name/Christian name)填清楚,萬不可因為一時的疏忽,兩者顛倒了順序。如果文章中還有別的中國作者,他們的名字也要寫正確。

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在審查校樣時,更要認真負責,需要檢查校樣中所有出現自己和其他中國作者姓名的地方。不單是文章的首頁,而且其後的天頭、腳註和文獻部分等都要查到,力求萬無一失。

大家也可以多參考參考已經發表的雜誌,看看其他作者是怎麼寫的;像 PLOS ONE 等一些雜誌都會提供各個部分的 sample,大家參考 sample 寫肯定是沒錯的了。

同時,小編覺得最重要的都是仔細仔細再仔細,作者信息一定要保持前後一致,你可得對你自己的文章負責!


相關焦點

  • 國際英文期刊發論文容易嗎
    國際英文期刊發論文容易嗎?國際英語期刊發論文有一定的門檻要求,肯定不能輕易發表,至於容不容易,是要根據作者個人的能力以及國際英文期刊的要求來說的,因人而異,因期刊而異。首先,就作者個人能力而言。個人能力水平是有高低之分的,當一個人的能力達到足夠高的水平,在國際英文期刊發論文,就變得很簡單。當一個人的能力還不足以達到國際英文期刊發論文的要求,那很難很難。就好比一個領域的大牛,與一個領域的新人相比,在國際英文期刊發論文,面對的難度是不同的。另外,國際英文期刊,意味著發表論文的語言是英文。
  • 劍橋大學初大平:中國辦英文期刊可吸引國際交流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鵬/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武漢10月26日訊(記者 李方 楊秀峰) 第十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近日在武漢舉行,劍橋大學先進光電中心主任初大平在會上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表示,現階段國際科技交流的語言是英語,如果中國可以出一些英文期刊,有助於現階段科技交流。
  • 話說科技出版國際英文科技期刊的同行評議(上)
    介紹國際英文科技期刊,必然要涉及同行評議(Peer Review) 或同行評審這個話題。對它的評價,目前在學術和出版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總歸是褒貶不一,好壞不齊。學者們在享受同行評議對信息交流的貢獻和成果的同時,又常常似乎是不情願的受害者。
  • 《國際地學遺產與公園(英文)》期刊被Scopus收錄
    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國際地學遺產與公園(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heritage and Parks)正式被Scopus資料庫收錄!衷心感謝所有作者、審稿人以及編委會成員的工作與努力!感謝所有讀者的支持!
  • SCI期刊編輯教你更好投稿英文期刊
    如何投稿英文期刊,投稿信裡的學問。投稿信(Cover Letter)是論文投遞的一個重要部分,卻很容易受到人們的忽視。不少人在在圖表、圖像和遣詞造句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卻只把投稿信看成是禮節上的需要。實際上,雖然投稿信不是論文能否發表的決定性因素,但這段短短的文字卻是你給編輯們留下的第一印象。
  • 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中文論文已經在國內發表,可又想改為英文論文去投國際會議或者國際期刊。其實這樣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但也要根據具體的論文的修改情況來看。我以前也有一個參加國際會議的論文,當我想再投期刊時,期刊方就要求要有50%的內容是與之前的會議論文不同的,所以我按照這一要求增加了很多內容,後來也得以順利發表了。在我們將中文論文改成英文論文的過程中,經過了再加工,得到的英文論文從內容到形式與中文論文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英語水平不高的作者,無法獨立將一個中文論文改成英文論文,也可以找專門的英文潤色機構幫忙。
  • 重慶郵電大學主辦的英文期刊DCN榮登「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2020年12月17日,《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20版)正式發布,重慶郵電大學主辦的英文期刊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DCN)憑藉195.601的國際影響力指數CI值再次榮獲「2020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Top5%),這是自2018年起本刊連續第三年榮獲該稱號
  • 如何免費下載英文文獻?主流英文姓名在論文中是如何書寫的?
    英文文獻是比較難下載的,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英文文獻的下載方法吧,一起來看看吧!1.首先在網址輸入pubmed,點擊官網,這個網站比較全的檢索文獻。2.檢索一篇文獻之後,點擊打開。4.打開SCI-hub網址,直接搜索打開即可,將號碼複製到框中。5.點擊檢索之後,點擊左側的save,彈出下載對話框,點擊下載即可。在英文期刊中,姓名是需要進行姓氏全寫,名字縮寫的形式,懂得這樣的規則才可以更加的看懂論文的意思,下面來看看如何書寫吧!
  • 中國要建設那麼多英文期刊,給誰看?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叫做《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意思是中國目前十分欠缺英文期刊,急需要大力發展英文期刊。該文作者還對比了全世界各國SCI期刊的數量:從這個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國和英國毫無疑問是SCI期刊的巨頭,這跟這兩個國家都是英語為主有莫大關係。再看看中國,只有不到美國十分之一的SCI期刊,說明中國國內確實缺乏在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的科技雜誌,當然要看是和誰比了。
  • ...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幾點思考 |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當前,我國期刊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應該不斷思考,我國本土期刊在向國際一流期刊的進軍過程中,需要學習哪些先進經驗,發揮好哪些優勢和特色,我們可能要在求同存異中奮勇開拓一條植根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發展之路,以下與大家分享幾點思考。
  • Protein&Cell告訴你:「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靠什麼被認可
    原標題:Protein & Cell告訴你「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靠什麼被認可   利用9年多時間,將一份具有純正「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辦到受國際學術界認可的程度,靠的是辦刊人獨具的選稿慧眼、嚴格的審稿標準、非營利的辦刊宗旨,而最終受益的是獲得了更多學術話語權的中國優秀科學家與中國生命科學事業。
  • 泰國易三倉大學&《當代社會科學(英文)》期刊座談
    11月19日上午,泰國易三倉大學代表團一行8人到我院《當代社會科學》(英文)期刊交流座談。
  • ...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這標誌著在我國創刊的第一本自主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獲得了當代國際最著名檢索系統的認可,為我國食品科研領域作者在全球領域的傳播搭建了一個國際性平臺。  「面對國際食品界科技交流的頻繁與迫切性,創辦一本我國自己的英文食品類學術期刊具有重大的價值和劃時代的意義。」王守偉介紹說,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利用自身科研、檢測、期刊傳媒三大平臺優勢,於2012年創刊了FSHW。
  • 元宵佳節 與華爾街英語學習有關節日食物的英文表述
    過了正月十五,這個年就算是過完了,而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有關元宵節的習俗也在全國各地不盡相同。雖然南北方的朋友吃的不同,但有關餃子的正確表述卻不一定如你所認為的那樣。下面,就跟隨華爾街英語一同看看,有關餃子的正確英文表述吧。  l "餃子"不是dumplings!那麼,dumplings是什麼?
  • 上海交大創辦英文國際學術期刊《納米/微米通訊》
    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需要一流的專業期刊和快速交流的載體。
  • 北林大主辦英文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居中科院...
    北京林業大學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Forest Ecosystems)在全球農林科學類609種期刊中排名第41位,居農林科學大類一區(41/609),為TOP期刊;在林學類68種期刊中排名第5位,居林學小類一區(5/68)。
  • 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19世紀初,為了向歐美更加全面介紹中國的情況,滿足它們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需要,當時在華西人創辦了一系列面向歐美讀者的英文期刊,通過在華傳教士、商人、外交官等向歐美發回中國的現場報導。裨治文(E. C.Bridgman)創辦的《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1832—1851)和丹尼斯(N. B. Dennys)創辦的《中國評論》(The China Review,1872—1901)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前者被譽為「有關中國的寶庫」,後者被人稱為「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漢學期刊」,兩者在近代中國英文報刊史上佔據重要地位,成為19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紐帶和平臺。
  • 李海軍: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叢報》典籍譯介和中國文化『走出去』譯介模式研究」負責人、長沙學院教授19世紀初,為了向歐美更加全面介紹中國的情況,滿足它們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需要,當時在華西人創辦了一系列面向歐美讀者的英文期刊
  • 有獎徵文 | 11種期刊聯袂支持第三屆創意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本研究方面獲獎論文呈送《日本研究》遴選,該學術期刊1972年創刊,由遼寧大學日本研究所主辦,是國內日本研究領域權威的專門學術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年)》「政治學、國際政治類」核心期刊(2018—2022年),被知網、萬方、維普、超星等多家國內權威數據平臺全文收錄。
  • 《湖北省省級機構英文譯名》的規範表述
    《湖北省省級機構英文譯名》的規範表述 2020-12-11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