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國際科技英文期刊發表的論文中,中國作者姓名的出現形式在國際英文科技期刊上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很不規範。這種現象給數據統計、資料查詢和文獻檢索帶來很大的困擾。
除去客觀原因外,這與中國作者對這個問題的疏忽有很大關係。比如,同一位中國作者在不同英文刊物上的姓名表述形式,經常前後不統一,甚至在同一本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中,前後的姓名表述也有差異
就目前科技文獻出版情況而言,中國作者姓名的表述形式可以分成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傳統的中國式的姓名表述形式,即漢語拼音的姓在前,名在後,「姓」與「名」中間留空格,名的部分不論是單字還是雙字,均拼寫完整,雙字之間不加短線,只有頭一個字母大寫。比如「李四光」 寫為「Li Siguang」。
這種表述方式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這與西方的英文媒體對中國方面的報導越來越多有關,這既與中方出版的英文報紙雜誌保持了一致,又減少了中國姓名出現誤報的機率,不失為聰明之舉。
但這種表述形式的缺陷也很突出,如果作者在校樣階段不注意的話,「名」很有可能變成「姓」,「姓」變成「名」,以至引出一系列檢索和查詢中的錯誤和麻煩。
第二類的表述形式是採用西方的姓名表述習慣,即「名」在前,「姓」在後,而這一類又可分成三種:
一是採用全名,即單字名或雙字名用漢語拼音全部拼出,雙字中間不加短線,比如李四光表述為「Siguang Li 」;
二是用全名,但雙字名中間用短線連接,每個字的頭一個漢語拼音字母大寫,比如李四光表述為「Si-Guang Li 」;
第三種也是用全名,雙字名之間用短線連接,但第二個字的漢語拼音只用小寫,比如李四光表述為「Si-guang Li。
但這第三種類型嚴格地說是不規範的,因為短線兩邊的部分應該對稱,希望大家儘量不要使用。
總體而言,這種表述方式保留了中國作者姓名的完整性,便於通訊聯繫。尤其是加短線的雙字名的用法,可以強調這部分是名,而不是姓。在排版過程中錯誤較少,在姓名索引中的位置也比較容易搞正確。
但也有其缺點,尤其是單字的姓名出錯率較高,在排版時哪個是「名」,哪個是「姓」,仍然經常搞錯。
第三類是按西方的姓名順序,「名」前「姓」後,但「名」不用全名,只用縮寫,這一類中的雙字名,也有四種不同的縮寫形式:
一是不論單字還是雙字名,都只取漢語拼音的頭一個字母,即李四光表述為「S. Li」 ;
二是雙字名分別取兩個字的頭一個字母,中間以短線連接,兩個字母均大寫,外加縮寫點,如李四光表述為「S.- G. Li」;
三是雙字名的頭一個字母大寫,而第二個字的頭一個字母只用小寫,中間也用短線連接,如李四光表述為「S.- g. Li 」。這種用法也是不完全正確的,理由如前所述,應該避免;
這種採用縮寫字母的表述形式,在英文期刊中出現比較普遍,也是許多英文期刊發表文章的規定(Journal style)之一。其優點和缺點均很突出。
最大的優點是,不論是英文期刊的編輯還是排版的工人均可以一目了然地判斷出哪一部分是姓,這解決了外國人對中國人名判斷中最頭痛的難題。
但缺點也很突出,集中表現在與身在國內的中國作者的聯繫方面。尤其是以航空郵件和傳真件的聯繫方式最為突出。當國外出版社的校樣送到國內作者單位時,因為只有姓,沒有完整的名,要想找到校樣的真正主人,往往頗費周折,非常耽誤時間。
有時甚至因為作者調動單位,致使校樣石沉大海,出版社與作者也從此失去聯繫。現在因為有了電子校樣和電子信箱,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但並沒有一勞永逸。因為「有姓無名」的原因失去聯繫的作者和等待校樣回音的遲發的文章仍然很多。
綜上所述,中國作者姓名在英文科技期刊上不同的表述方式各有利弊,似乎沒有萬全之策。就如同外國作者也有同名同姓的時候一樣,真正做到天衣無縫是很難的。但只要作者注意了,大量的錯誤還是可以避免的。
關鍵的是作者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如單姓(趙,錢,孫)還是複姓(諸葛,歐陽,東方),單名還是雙名,確定一種相對最佳的表述方式。而且一旦確定就不要更改。保證自始至終的一致性。
在一開始投稿時,如果是在網上註冊投稿,一定要把「姓」(Surname/Last name)和「名」(Given name/First name/Christian name)填清楚,萬不可因為一時的疏忽,兩者顛倒了順序。如果文章中還有別的中國作者,他們的名字也要寫正確。
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在審查校樣時,更要認真負責,需要檢查校樣中所有出現自己和其他中國作者姓名的地方。不單是文章的首頁,而且其後的天頭、腳註和文獻部分等都要查到,力求萬無一失。
大家也可以多參考參考已經發表的雜誌,看看其他作者是怎麼寫的;像 PLOS ONE 等一些雜誌都會提供各個部分的 sample,大家參考 sample 寫肯定是沒錯的了。
同時,小編覺得最重要的都是仔細仔細再仔細,作者信息一定要保持前後一致,你可得對你自己的文章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