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禪宗南宗祖庭,南華寺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佛教寺院,南華寺地處偏僻,於曹溪之畔獨佔山水靈秀之氣,也是來往韶關的善男信女們燒香拜佛求姻緣必去之處,求姻緣最為靈驗,每年來此求姻緣的女性特別多。
相傳印度高僧智藥三藏率徒前去五臺山禮拜文殊,回國途中雲遊至曲江曹溪口,掬水飲之,甘冽異常,於是溯源而上,意外發現了一處山奇水秀、古木參天的寶地,宛若西天寶林山,他認為此山可建梵剎,便告知韶州刺史侯敬中,繼而又通過奏摺為梁武帝蕭衍所聞,這便有了南華寺的前身寶林寺。
南華禪寺之名始於宋代,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太祖皇帝令修復全寺,賜名南華禪寺,寺名乃沿襲至今,不過如今寺中卻看不到宋代的痕跡,南華寺走向極盛並最終成為禪宗南宗祖庭,禪宗一分南北,神秀創建北宗,慧能引領南宗,使南宗成為事實上的禪宗正統,也成為事實上的中國佛教主流。
禪宗創立之後,影響不斷擴大,自身也不斷發展,形成了曹洞、雲門、法眼、臨濟、溈仰五大宗派,它們不但取代了國內其人宗派的地位,而且還傳播到國外,公元十二、三世紀傳入日本,成為日本房價主流,此後,禪宗又自東亞傳至東南亞乃至歐美等國,每年都有大批國外的佛教徒前來南華寺朝拜祖庭。
南華寺廟宇依山而建,全寺建築的風格,呈中軸線兩邊對稱布局,殿堂在同一中軸線上,結構嚴密,主次分明,進入第一道山門曹溪門後,就是放生池,池為橢圓形,上建一座八角形、圓柱挑角、攢尖頂式五香亭,寶林門是南華寺第二道山門,明嘉靖十三年建,清代及1912年重修,門聯是「東粵第一寶剎,南宗不二法門」,橫批是「寶林道場」,仰望曹溪門,行過五香亭,步入寶林門,繼續向前,首先是供奉彌勒佛的天王殿,繼而有供奉釋迦牟尼的大雄寶殿,然後便來到收藏曆代珍貴經書的藏經閣。
藏經閣之後是南華寺最古、最高的所在——靈照塔 ,它是唐玄宗時為供奉六祖真身而建,唐憲宗隨後賜名「靈照之塔」,初為木塔,屢毀屢建,直到明成化年間改修五級磚塔,屹立至今。塔後為六祖殿,如今承擔著靈照塔初建時的功用,慧能大師的真身供奉於殿中,寶相莊嚴,心生敬畏,陪伴左右還有憨山和丹田兩位大師,無聲注視著世間的紛繁與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