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江流經緬甸中部,孕育了富饒美麗的平原,這裡也是緬甸較早出現文明的地方。公元847年蒲甘建立王國,1044年阿努律陀王年在蒲甘建立起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同年立上座部佛教為國教。
如今蒲甘的皇宮民舍都早已消失不見,唯有2230座造型各異的佛塔依然分布在42平方公裡的平原上。在變化無常的世界裡,建造佛塔成為蒲甘人畢生唯一的願望。
純淨虔誠的信心造就了蒲甘佛塔千年不變的永恆魅力,一群一簇的佛塔歷經歲月滄桑,掩映在樹木叢林中。聳立的塔尖,沙土的地面,如同一幅水墨畫一般,輕易觸及到人們的內心深處,仿佛刻上了烙印一般揮之不去。
佛塔最早是裝藏佛舍利的建築,代表著諸佛的法身和佛的意之所依。虔敬的緬甸人相信,建造和供養佛塔的人會有美好的來世。在緬甸的史冊中,關於風土人情、政權變化的記載都語焉不詳,但是每位國王就位以後都會投入最大的熱情和國力來建造佛塔。這些層層疊疊造型各異的佛塔,樹立起緬甸人虔誠信仰的姿態,親自講述著緬甸人信仰的歷史。
公元1090年,作為當時全緬的第一大寺著名的阿南達塔寺落成。阿南達塔寺佔地十六英畝,塔高168尺,外牆潔白,塔的外壁有壁畫一千五百幅。塔內甬道兩旁設有八十座佛龕,供奉著石刻的佛像。佛塔有東南西北四個入口,分別供奉賢劫千佛中過去四佛的造像。在這些造型各異的佛像之中,曾經盛行的大乘佛教的信仰還留有深深的印跡。
達瑪揚意塔,是蒲甘城牆最厚體積最大的佛塔,建於1163年,是磚塔建築的代表。巨大的磚牆緊密契合,之間的縫隙極其微小,連細小的針都不能插入。佛塔的內部光影斑駁,迴廊大氣。佛塔西殿供奉的兩尊並肩而坐的佛像,釋迦牟尼佛和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大比紐塔有著高高聳立的塔尖,是蒲甘最高的佛塔。塔內的牆壁上刻有巴利文的長頌,塔為多層式,下部方形,上部圓高,整個塔身為印度建築式樣,並混合了緬甸的藝術風格,莊嚴宏偉。
乘坐馬車來到蒲甘老區,沿途蒲甘王朝各個時期、各種造型的佛塔盡收眼底。極盛時期的蒲甘王朝,手指之處必有浮屠,當年的氣勢如今仍然可見一斑。對佛陀的信仰和對解脫的嚮往,深深根植於代代緬甸人的內心深處,從未改變。
在蒲甘行程的最後一站,我們來到了夕陽塔。在佛塔第二層的平臺上,回首往東看去,平原上遠近錯落的佛塔盡收眼底。慈悲的法師向朝聖的大眾闡述了佛塔造型的表法含義:
修行就應該像佛塔一樣,一點一點積累,一點一點進步。對一座佛塔來講,頂上部分的噶當塔是最殊勝的,它是佛的身、口、意功德事業的顯現,具足了佛的五種身。但這種珍貴離不開下面每一塊磚、每一塊石的支撐和襯託。所以想要達成噶當塔的菩提境界,不能離開一磚一瓦的資糧積累。
《法華經》裡說,一切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違背,這體現著我們的佛性。所以不僅小乘法、大乘法皆是真實法,世間的規矩、國家的法律,佛教修行者都要遵守。行持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廣積一切資糧,使生命早日達到圓滿的狀態。
在法師慈悲的音聲中,大眾的身心清涼喜悅。而遠處,夕陽鋪灑餘暉,靜默的塔影依然在無聲地講述著蒲甘人千年不變的虔誠和佛陀永恆不變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