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任國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楊之甜 「鄉下有俺一分田」,這是多少城市人的嚮往。如今,在安陽市殷都區,這種嚮往已經變為現實。
3月26日一早,記者來到西郊鄉王裕口社區村北,只見眼前菜地被分割成長20米、寬3.3米的長方形地塊,田裡栽滿綠苗,生機盎然。「看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雨,我來搶種草莓……」在附近小區居住的退休教師劉金璋邊栽苗邊說。
「這是我們的『一分田』種植園,城裡人可以在這裡承包地,自己耕種。」王裕口社區黨支部書記劉金成介紹。
這片種滿蔬菜、綠意盈盈的土地,一年前還是個髒亂臭的廢品站。去年上半年,借著殷墟周邊環境整治的東風,該鄉黨委和社區幹部下大力氣,一舉拆除這個「盤踞」多年的廢品站。
可王裕口地理位置特殊,這裡與殷墟直線距離僅300米,不能隨意開發,咋才能讓它煥發出生機?
「現在城裡人都願意吃自己種的菜,要不咱也打造一個現實版『QQ農場』?」劉金成提議道,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城市人群對農耕生活的嚮往,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這塊地增加村集體收入。
今年3月,他們將20畝土地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劃分為54塊「一分田」和一整塊盆景種植基地,正式對外出租,另一部分打造成油菜花觀賞基地。「前三年每年交300元租金,剛一發招租公告,沒幾天就全部租完。」劉金成說,根據政策規定,租戶種植的都是根系淺的低矮作物,村裡對每塊田進行順序編號,安裝水龍頭,還免費提供各類菜種和鐵鍁、鏟子、鋤頭等農具。
殷墟大部分保護區集中在殷都區,共涉及14個村莊,6000餘戶,1.7萬多人。根據殷墟世界遺產保護規定,保護區內的村莊發展受到限制,村民除了靠出外打工謀生,還有啥出路?王裕口社區的「一分田」帶了個好頭。
8公裡外的西梁村,村委會從老百姓手裡流轉回一塊120畝的閒置土地,辦起合作社,打造出10畝的「一分田」,即將開始招租,未來將為貧困戶脫貧致富出一份力。
「在殷墟周邊地區發展高效農業,對當地村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孔德銘說,在現有土地增量不變的情況下,農民可以整合土地資源,加快土地流轉,以高效農業、立體生態為目標,實施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形成與文化創意產業相輔相成的產業格局,為殷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據了解,目前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有序推進,安陽市相關部門也正在為殷墟遺址博物館建設爭取金融政策支持。殷都區委書記劉紀獻表示,他們將依託殷墟開發建設戰略機遇,陸續開發挖掘小屯、四盤磨、王裕口等周邊村莊的殷商民俗文化資源,發展民俗文化、休閒觀光產業,引導當地居民從「種莊稼」變為「種文化、種旅遊、種商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