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雲外攬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2020-12-18 西部網

新華社12月17日消息,嫦娥五號回來了!帶著月壤回來了!恰似一部追了23天的宇宙大片,人們期待著、盼望著,晝夜不息。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如同茫茫草原上的一顆流星劃破天際,驚起一團煙雲,以百米衝刺的姿態迫不及待回到地球。九天攬月,這一刻,中國航天又創造新的歷史。

這是21世紀人類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

探月第三步,中國航天一大步

「5、4、3、2、1,點火!」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尾焰噴薄而出,閃爍著多彩的光芒映透整個夜空。山坡上、海岸邊,人們歡呼、慶祝,目送長徵五號全力託舉嫦娥五號向著月球飛馳而去。

23天後的12月17日凌晨,內蒙古四子王旗。在闖過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後,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面。

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任務實施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共同完成,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中「回」的主任務,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決心的集中體現。

回顧嫦娥五號這舉世矚目的23天,人們一面為它驚險的太空之旅捏一把汗,一面為它不斷傳回的一條條捷報而欣喜和感動。人們將永遠銘記,2020年底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

——「驚天一落」扣人心弦。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穩穩降落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月球風暴洋成為中國探月新地標。

主動減速、快速調整、迅速接近、精準選點、穩步著陸……15分鐘內,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自主完成一系列複雜高難度動作,猶如一位在月球凌空漫步的仙子,婀娜多姿。

——「月球挖土」全民關注。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的月面緊張工作,嫦娥五號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

通過「表取」和「鑽取」兩種「挖土」模式,這臺中國「最強挖掘機」在全國人民的「雲監工」下,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月面起飛」載入史冊。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約6分鐘後順利將攜帶月球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

沒有一馬平川的起飛地,沒有成熟完備的發射系統。嫦娥五號月面起飛可謂困難重重,不確定性極大,但在航天科技人員的精心控制和引導下,完成了這一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壯舉。

——「旗開月表」振奮人心。經過科研團隊的數據接收和處理,12月4日下午,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國旗展示的照片。

五星紅旗月球閃耀,自豪激動溢於言表。這是繼嫦娥三號、四號任務後,五星紅旗又一次展現在月球表面,同時也是五星紅旗第一次月表動態展示。

——「太空擁吻」驚險浪漫。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這份中國最遠的「宇宙快遞」,在21秒內完成一「抱」一「抓」、用一次堪稱「教科書式的對接」,順利完成了月球樣品的轉移和接力,讓歷經千難萬險採集到的月球樣品,一氣呵成踏上來地球的路。

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表示,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

與月亮相約,我們是認真的

早在20世紀初,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夢想乘坐火箭去其他行星,甚至去恆星旅遊,由此創立了著名的火箭理論。此後,曾經遙不可及的穹頂再也無法阻止人類的腳步。

從50年前中國成功發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50年後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穹頂之上,中國人用一道道壯麗的航跡標註著創新的坐標。

就在嫦娥五號踏上歸途之際,細心的網友通過對比發現,原來10多年前,世界上的主要航天國家都紛紛出臺了自己的探月規劃:有的想發射探測器到月球、有的想載人登月、有的想去月球建科研站……

時至今日,能夠實現自己當年定下的探月目標的,並不在多數。月亮雖然高高掛在月空當中,但真的要去探索和接近它,絕非易事。

在一份份宏大絢麗的規劃面前,中國航天人並沒有那麼多豪言壯語,而是選擇用「繞、落、回」三步走的方案,穩紮穩打地實現自己的探月目標。

經過16年努力,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戰六捷」的優異成績,不超預算、不降指標、不拖時間,如期完成三步走規劃,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在月球探測領域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

「與月亮相約,我們無疑是認真的!」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說,中國探月的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是為了兌現對人民的莊嚴承諾,都是一棒接著一棒幹、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逐夢之旅。

「整個嫦娥五號的研製可謂『十年磨一劍』,其間遭遇過挫折、更經歷過失敗,我們始終秉持『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次次苦盡甘來、一次次闖關奪隘,終於將嫦娥『五姑娘』順利嫁了出去。」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說。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說,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無疑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體現了我們「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魄力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

「待到四子王旗會,工程大計好收官。16年來,我們完成了『繞、落、回』三步走的目標,使我們國家在深空探測領域進入到能夠從月球返回的一個先進國家的行列。」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欒恩傑說。

牧星耕宇追夢人

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

從嫦娥三號、玉兔號到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再到嫦娥五號,一個個中國探測器成功到訪月球所勾勒描繪的,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逐夢足跡。

探月逐夢的背後,當然少不了一群牧星耕宇的追夢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從大山深處到大海之濱,一路追隨、永不言棄;從翩翩少年到白髮院士,他們矢志奮鬥、不勝不休……

「心至蒼穹外,目盡星河遠。」這是中國航天人最真實的內心寫照。此刻,抬頭仰望夜空中的那輪明月,真的已經觸手可及。

「那一刻,我仿佛和『嫦娥』化身為了一體,在太空中轉啊轉、轉啊轉……」當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回憶起嫦娥一號被月球引力捕獲時的場景,他形容自己快樂得「就像忘掉了身邊的一切」。

當嫦娥五號帶著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已經80多歲的歐陽自遠,最牽掛的還是科研。他說:「嫦娥五號肩負著對月球科學發展的一個重大任務,我們將搞清楚更多關於月球演化歷史的問題。」

歌嬋娟之圓缺,嘆宇宙之無窮。

半個世紀前,蘇聯月球16號將101克月壤樣本帶回地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現月球無人自動取樣並送回地球的探測器。整整50年後,在地球的東方,一群追月逐夢的華夏兒女,上演了一出「月宮取寶、月軌對接、太空投遞」的壯舉。

所謂壯舉,皆因奮鬥。自嫦娥五號軌道器立項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張玉花就帶領團隊「白手起家」,展開了攻堅研製之旅。

嫦娥五號軌道器是張玉花探月之路上經歷時間最長、研製最為艱苦的一個太空飛行器。如今,歷經七年研製、三年貯存,終於一朝成功夢圓。

小名「秋月」的張玉花,仿佛註定與月亮有緣。她在載人航天領域幹了18年,一紙調令來到探月,從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再到嫦娥五號,一路走來、從無到有,她帶領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走向月球。

「人類對於宇宙空間的探索才剛剛起步。從探月出發,我們還將走得更遠。」張玉花說。

「十年妝成始出閣,駕金車,過天河,寂寥蟾宮,新影更婀娜。玉鏡為臺舒秀臂,擷仙土,回故國。」網絡上,一闋航天人所作的《江城子》刷屏了。

「中國人是不是離登月不遠了?」刷屏後,一位網友留下這樣一行問題。

正如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所言:「人類在地球、太陽系都是很渺小的,不走出去,我們註定難以為繼。」

展望未來,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嫦娥七號將對月球南極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等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繼續開展科學探測試驗外,還將進行關鍵技術的驗證。

「步入快速發展的又一個黃金十年,我們將向航天強國的宏偉目標邁進。探索浩瀚宇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讓我們的思想跨過恆星的距離,遙望未來的美麗家園,牧星耕宇。」吳偉仁說。

(原題為:《九天雲外攬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九天雲外攬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九天雲外攬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新華社記者胡喆、彭韻佳、陳凱姿  嫦娥五號回來了!帶著月壤回來了!恰似一部追了23天的宇宙大片,人們期待著、盼望著,晝夜不息。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如同茫茫草原上的一顆流星劃破天際,驚起一團煙雲,以百米衝刺的姿態迫不及待回到地球。
  • 九天雲外攬月回
    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任務實施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共同完成,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中「回」的主任務,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決心的集中體現。
  • 嫦娥五號登月,作家陳新《嫦娥攬月》圖書再火
    2020年12月1日晚23時11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央視也曾以《嫦娥攬月》為名進行了幾個小時的直播。繼「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探月衛星相繼發射成功並完成既定任務後,近日,國防科工局宣布,「嫦娥四號」將在2018年發射,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著落。《嫦娥攬月》一書正是聚焦探月工程的文學作品,描寫了「嫦娥」號衛星奔月前後的故事。陳新介紹道,該書除了揭秘中國探月工程的艱辛歷程,還塑造了以「吳偉仁」為核心的中國探月科學家形象。
  • 嫦娥攬月|長五送「嫦五」,揭秘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三大看點
    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嫦娥五號是今年最具「分量」的發射。11月24日4時30分,伴隨著撼天動地的轟鳴聲,長徵五號火箭騰空而起,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月工程第三步正式拉開序幕。
  • 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今天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大家對嫦娥五號非常關注,也非常關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先生,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先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先生,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先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先生,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謝劍鋒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 人民日報:上九天嫦娥攬月 穿星河逐夢無垠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上九天 嫦娥攬月 穿星河 逐夢無垠(科技自立自強·逐夢深空)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落月後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模擬圖。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  亓 創攝經歷23天的旅程,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返回器順利降落四子王旗著陸場,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圓滿成功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攜帶月壤返回地球,按照預定方案順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這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收官之戰取得圓滿成功。作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收官之戰,研製團隊與嫦娥五號探測器相伴了十年之久。2011年1月,探月三期工程立項,嫦娥五號探測器啟動研製工作;2012年12月,探測器系統轉入初樣研製階段;2015年12月,探測器系統轉入正樣研製階段;2020年6月,探測器出廠評審工作完成;2020年7月,探測器空運抵達發射場,此後開展了將近5個月的發射場工作。
  • 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和前期任務比嫦娥五號任務技術跨度大
    12月17日,國新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表示,作為探月工程三期的嫦娥五號任務,和前期任務比,技術跨度比較大。探月工程實施到今天,前面已經成功實施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和返回試驗,五次任務都取得了圓滿成功,每次任務都比前一次有較大的進步。對於嫦娥五號任務來講,這次與嫦娥三號、四號比,應該說跨度更大。此前是在月球上進行巡視勘察,這次主要是採樣返回。
  • 習近平致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
    習近平致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編輯:崔瀟    來源:新華網    2020-12-17 07
  • 國家航天局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
    月球樣品移交中科院12月19日,國家航天局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球採集帶回的1731克月球樣品被移交至中國科學院。這標誌著嫦娥五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當天,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接收這批樣品,並送入國內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
  • 嫦娥五號幾個首次?棒!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 回顧嫦娥五號探月...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12月17日下午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5項中國首次。
  • 習近平致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 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 帶著「土特產」,「嫦娥」回娘家了!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圓滿完成月球「挖土」,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旋即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大家紛紛歡呼、擁抱,互致祝賀。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成就,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珍藏版)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12月17日下午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 結束23天探月之旅,嫦娥五號成功從月球帶回「土特產」
    國家航天局專家表示,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國家航天局專家表示,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 地大教授肖龍參與「嫦娥五號」探月工程計劃 為成功「上天挖土...
    據悉,「嫦娥五號」邁出了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的關鍵一步,計劃目標是實現月面自動採樣並成功返回。人類已經有四十多年沒有從月面採集月壤和月巖等樣品,這也是我國探月工程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李智斌說,進入發射階段,團隊的作息時間,都根據測試項目時間要求而定,有些任務持續時間長,加班加點是常事,甚至36小時連軸轉,「不能將一絲絲隱患帶上天。」遲來三年的發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下轄西昌、文昌兩個發射場,探月工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都是從西昌發射場奔赴月球的。
  • 嫦娥五號圓滿完成探月任務,中國航天贏得世界同行讚嘆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習近平主席發來賀電,讚揚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世界多國航天機構和專家都為中國航天成就點讚,並期待與中國合作。
  • 嫦娥五號同行夥伴飛鶴為你揭秘探月之旅
    」圓滿完成所有任務,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著一份特殊的「月球快遞」——月巖、月壤樣本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作為 「嫦娥五號」嬰幼兒配方食品官方合作夥伴飛鶴在微信看點、微信微贊、一直播、抖音、小紅書等平臺,聯合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共同啟動「聽飛鶴講月亮的故事」公益科普直播活動,12月17日20:00-21:30,中國首位卡爾·薩根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博士將做客直播間,為中國寶寶們對探月工程提出的問題進行趣味科普。
  • 嫦娥攬月歸來!以奮鬥搏出星辰大海
    今天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任務刷新了世界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新紀錄,也是迄今為止中國航天最為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
  • 長徵五號已就位 擇機實施嫦娥五號任務
    央廣網北京11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辛如記 吳媚苗)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