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傳承的國家,一個擁有厚重歷史底蘊的國家。中國自創造華夏文明以來,就是一座擁有著非凡包容心的國家。雖然近代我們沒落了,丟失了大量的領土,但是中國人民奮戰百年之久,終於建立了新中國,建立了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我們可以自豪的向世人展示我們擁有56個民族,即使我們失去了大片的土地,我們依然存在著俄羅斯族、蒙古族、朝鮮族,哈薩克斯族等少數民族,向世人展示著中國文化多元性的包容性。
即使曾經與朝鮮在上世紀有著領土爭端問題,可是到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依然有著朝鮮族的存在。即使與許多的國家有過矛盾,但是最終我們還是保留了這些民族的存在。可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要說和我國淵源頗深的國家,那一定少不了日本了,但絲毫我國卻為什麼沒有大和民族的存在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大和民族的由來。在早期的日本是沒有大和民族這個稱謂的,最早的時候他們稱為繩文人,而且當時生活在日本的本土居民數量也不多。
然而到了公元前,古時候中國的漢族、扶餘人輾轉來到了日本列島。而這些不同的民族慢慢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聚居環境,使得文明得到交融,慢慢同化,這就慢慢的形成了最初的大和民族。而那時候的日本,自身國力弱小,依附在我國的旗下,拜我國為老師,學習我國的文化和技術。那時候我們喜歡稱謂這些日本人為「倭人」,雖然這這稱謂並不好,帶有侮辱的意思,以為「矮小的人」。但是日本方面對這個稱謂好像並不是很在意。
直到日本聖德太子掌權之後,他決定讓日本徹底的擺脫「倭國」之名。因為當時的聖德太子非常的喜愛和崇拜中國的漢族文化,曾多次派遣使者前往中國學習,並引進先進的文化和制度。而通過學習,他們自然也知道了「倭國」這個稱謂,於是聖德太子下定決心要擺脫這個稱謂。
而古時候的日本對中國是十分的崇拜的,許多的人也自行跑到中國來學習技術和本領,而這些人有的學成回國了,也有大部分的人留在了中國,選擇了定居中國。不過這些人大部分被我們所同化,成為了漢族的一份子。然而近代也曾有大批的日本人湧入中國,這就是在1937年的「七七事變」後,大量的日本人曾向東三省移民,據記載有超過32萬人移民到了東三省。這也是我們近代史上的一個汙點,一段屈辱史。
雖然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戰敗投降,很多移民在東三省的居民紛紛逃離,但是真正逃離的人數不足10萬,大部分還是選擇留了下來。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的時候,據日本的調查顯示,在中國未歸的人還有22180多人。這些人大部分是婦女或者遺孤,大部分都被中國的家庭收養了,而這些人大部分都不願意再回日本,選擇了留在中國,加入了中國國籍。
而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在確認名族屬性時,只找到了4000名左右的日本遺孤,而且這些遺孤自小就被中國家庭收養,被我們的華夏文明所同化,已經早已忘卻自身民族的額文化習性了。而新中國在建立民族時,需要對本民族的文化進行鑑定識別,而這些所謂的大和民族卻無法展示自己的文化,所以就沒法得到新中國的承認,於是就沒有大和民族這個民族的存在。
對於日本的大和民族大家有什麼看法?你認為中國應該存在大和民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