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月禪心》:西遊記是部什麼書?

2021-02-08 佛光青蓮社



禪心朗照千江月,

真性清涵萬裡天。


                                      ---西遊記詩偈







印光大師曾說:禪為佛心,淨為諸宗之歸。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居士也指出: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當然,大家不要誤會,禪非禪宗,禪也不是一定打坐才為禪,所謂行住坐臥亦可禪。在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中,任何一個宗派都不離禪法。因為禪即佛心,即清淨心,即自性,即如來藏,即佛性,即實相,即一真法界,即華嚴正定,即諸三昧,故跟本上若離開禪,便不是佛法了。當然,「諸三昧中,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故念佛三昧經中稱寶王三昧,所謂若人但念阿彌陀,即是無上深妙禪。念佛若到了這個境界上來講,則禪淨不二。八大宗派也都歸元無二。


86版西遊記,作為國內各電視臺重播次數最多卻至今依然受到熱烈歡迎的影視經典,成就了國人幾代人兒時的回憶。楊潔導演的離世讓網絡上出現一次老西遊研討熱。的確,儘管西遊題材的電視劇在之後一而再的重拍,儘管之後的特技科技發展,思想環境的開放,投資的巨大,編劇內容的天馬行空等,卻不能改變一個事實,西遊記越拍越不好看,越來越沒味道了?那麼,86版西遊記特別「吸引人」的「味道」究竟在哪裡?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西遊記的魅力究竟在哪裡?如果說四大名著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傑出代表,那麼西遊記則是反映儒釋道文化,特別後世三教融合的趨勢下,展現中華佛道文化的傑出代表。現代西遊記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的書籍出版,在西方也獲得極高的評價。國內,一般世俗學界的評價認為,西遊記在奇幻世界的構想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社會情懷,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鬱的生活氣息。但實際上,若進一步分析,《西遊記》是以它獨特的以佛道文化、哲學思想為靈魂展現出的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禪佛文化神奇的藝術殿堂,感受中華古典文化藝術的魅力。本書展現的豐滿血肉與濃鬱生活氣息,深邃的哲學思想及精彩絕倫藝術文化的靈魂,是深植其中的佛道文化、信仰與禪意生活的表現,是處處包含的佛理,道法,因果,禪機。。這些才是小說的靈魂與價值所在,才是小說之所以精彩繽紛,之所以層層入勝的魅力所在。故而現在有學者提出「一部西遊,半部壇經」之說。當然 ,作者是從佛道融合角度,作者是作為一個小說家的角度來展示中華佛教、道教文化的,本書是一部小說藝術不是一部佛經道書,不可作為佛道修行者的修行指導。


本書因為是通俗小說,採用的也多為隱喻,玄說。而作者本人則是持三教同源,三教融合的理念者。總之,小說作為一部偉大的中華古典名著,且不論作者是誰(作者究竟是誰學界也頗有爭議),本書對中華儒釋道優秀文化的弘揚是有著巨大功績的。西遊記的靈魂,是滿篇濃濃的禪意與儒釋道文化氛圍,所謂:「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所謂:「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自如然。」 可惜的是, 在經過漫長的傳統文化滅失運動後的近代中國人,在儒釋道傳統文化知識極為缺失的情況下,把作者書中最想宣講的精華部分丟棄一邊,卻檢出了書中的僅作為道具與屍身的小說情節當作核心寶貝,大加弘揚發展,實是丟金而擔麻,實是可悲!



看過西遊記的人知道,《西遊記》第一、二回的標題開篇便寫到:


「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


這明明白白點出了本書的基本主線。而石猴來自天地之根,佛家有心猿意馬之說,如佛門基本經典《佛遺教經》言: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佛把凡夫業障亂心比喻為心猿。於是整個西遊記的故事,從降伏心猿,西天求道,降魔歸真開始了。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天地靈根化現的心猿美猴王於無憂無慮的生活中,一日因看到生老病死之苦,誰也逃不了,猴王突然「道心大發」,要去尋求無上常生道。於是,小說用精彩的故事情節作為載體來展開,書中說他從東勝神洲飄洋過海,終於找到了「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且看:


《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賦》


煙霞散彩,日月搖光。
千株老柏,帶雨半空青冉冉;
萬節修篁,含煙一壑色蒼蒼。
門外奇花布錦,橋邊瑤草噴香。
石崖突兀青苔潤,懸壁高張翠蘚長。
時聞仙鶴唳,聲振九皋霄漢遠;
每見鳳凰翔,翎毛五色彩雲光。
玄猿白鹿隨隱見,金獅玉象任行藏。
細觀靈福地,真箇賽天堂!


稍有佛教知識的人都知道,這些佛教詞彙:「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均是我們的「心」的代名詞,因為佛說萬法不離自心,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謂心為法王。因而,孫悟空找到的就是自己的「心」。修道就要在此「真心」上下功夫。佛在金剛經中囑咐諸菩薩:云何降服其心。這就是佛道修行的基本課題。這個「心」是最難降伏的。《大乘義章》卷三說:「六識之心,如一猿猴。」孫悟空就是「心猿」,猿心不寧,三界不安,業力貪慾所起,他甚至還要打上凌霄寶殿,大鬧天宮,挑起戰爭殺戮。後回,作者安排心猿在天上做弼馬溫,心猿又將天馬(意馬)放跑,於是天上大亂。而天馬被系傅則安寧。放縱心猿意馬則大亂。


所以最後,如來將心猿壓入五行山,而等菩薩來給他戴上一個「緊箍咒」,他才會安靜下來,才能降服其心。讓他跟著三藏法師,走上普度眾生的菩提大道,去成就正果。而度生即度己。請看:


《七律-意馬收韁》  
佛說蜜多三藏經,菩薩揚善滿長城。
摩訶妙語通天地,般若真言救鬼靈。
致使金蟬重脫殼,故令玄奘再修行。
只因路阻鷹愁澗,龍子歸真化馬形。


猴子到了靈臺方寸山裡面,找到的師父則是菩提老祖,作者暗指:八識心王--無上菩提心就是我們的祖師。這段七律也極為精彩,請看:

《七律-須菩提祖師》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可惜的是,這段精彩文字,卻讓缺乏儒釋道文化燻修的現代人,甚至包括很多所謂學者又誤會了,以為菩提老祖是道士神仙,理由是這句大覺金仙。但是,大覺金仙其實在很多佛經中是佛的別稱。西方妙相祖菩提,這句也說得非常清楚,菩提老祖是位佛教的祖師,是「歷劫明心的大法師」。當然他也是精通儒釋道三教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請看: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妙法賦》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
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
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
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是佛經中常用的詞彙,比喻菩提祖師說法的精彩紛呈。作者又說菩提老祖講的法,是「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三乘教,在佛法裡是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即大小乘佛教的統稱。這就是說菩提老祖是精通大小三乘教法的祖師。當然,他也是說一會道,講一會禪,是儒釋道三家配合本如然的,但最後都是歸入佛法的無上覺性,匯歸我們的自性-佛性,「指引無生了性玄」。無生:佛家所說的無生法忍是也。自從梁武帝提出三教同源一說後,後世如明代的蓮池大師,藕益大師到近代的印光大師,都是三教同源理念的認同者。他們作為佛教的一代高僧祖師,也是儒、道的大成者。如藕益大師作周易禪解,憨山大師註解老子、莊子、道德經等。蓮池大師推崇儒佛同源的了凡四訓,功過格,並以此為基礎撰寫「自知錄」,極力推崇。印光大師更是提出儒佛同弘,援儒入佛,更親自慧眼選擇,精選了與佛法相應的儒釋道優秀文化經典來流傳,如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等。總之,後來各版西遊記裡面,把菩提老祖裝扮成老道士形象,實在是無知的。


又如:西遊取經開始,眾妖魔鬼怪,紛紛上場。故事精彩紛呈,情節引人入勝,但魔幻打鬥實不過都是道具,作者書中文字,歷歷在目:妖魔都是虛幻生,

「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見本書第十三回)。

故修道即是「降魔」,此魔歸根結蒂是心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魔,是心是魔。

心動即魔生,心迷則魔王。必煉得本性寂滅,如如不動,方能證得佛果。

所以書中最後說:「·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見第十七回)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這應了華嚴經裡面一段著名偈語:

若人慾了之,三世一切佛,因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猴王在菩薩的安排下,走上了降妖除魔,普度眾生的取經之路。但是,書中說:「取經之道.不離乎一身務本之道也。」(見第二十三回)因此,「取經」即是修行。最後,作者說: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千經萬典,只是修心。」(見第八十五回)

靈山原指印度靈鷲山簡稱,是佛開大法會講經說法的地方,也是西遊記取經的目的地。但作者最後告訴大家:靈山其實在汝心頭。佛性真經,人人自心本具,要從心裡修。

大家都知道佛門一句名偈:萬法不離方寸心田。佛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很多現代學者妄提「六根清靜」,可惜連字都寫錯了,是「六根清淨」非「六根清靜」啊。而「六根清淨位」在佛家天台六即佛裡面屬於十信位菩薩,所謂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若再往上一位,就進入十住位,屬於分證即佛,開始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身,是法身大士大菩薩水平了。這些都是修行很高的境界,即使十信位菩薩,此位都已經有六根互換的能力,有大神通智慧,即使歷史上,能夠證到這個果位的行者都已經很少了。

孫悟空一出大唐,就先打殺「六賊」,「六賊」即眼耳鼻舌身意竊六根之賊也。整部《西遊記》於是按照修煉的具體過程開始演繹情節。

第五十八回講真假美猴王二心猿的鬥爭.則形象地描述了禪定三昧功夫深入後,「真妄相攻」「魔境現前」的情景。最後,直至如來處,拿出降魔照妖鏡,方得降服假心猿。書中有偈:

《如來偈語》
甚深般若,遍觀三界。
根本性原,畢竟寂滅。
同虛空相,一無所有。
殄伏乖猴,是事莫識,
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待續)

喜歡這個欄目嗎?若覺得受益,歡迎關注這個學佛欄目,收聽並轉發到朋友圈、佛群分享。勸人學佛、念佛,功德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要收聽蓮社的學佛欄目,隨時掌握青蓮社最新活動信息嗎?請長按上面二維碼圖片,點擊關注!


相關焦點

  • 西遊記:四聖試禪心只有測試唐僧的意思嗎?其實不然!
    西遊記中唐僧是取經的主要人員,可以說取經少了誰都可以,觀音和如來都能找到代替他們的人。畢竟無論孫悟空的法力再高強,在本質上他只是一個打手而已。這樣的打手在西遊世界中真是要多少有多少,要不是考慮到年齡的問題,就連紅孩兒也可以成為孫悟空的替代者。
  • 《西遊記》四聖試禪心,四聖指的是誰?
    《西遊記》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有著超高的文學價值,不同於《三國》、《水滸傳》那樣的打打殺殺,也不似《聊齋志異》鬼狐嚇人,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很多人了解《西遊記》大多數來自於央視86版《西遊記》,是幾代人心中的經典,據不完全統計《西遊記》的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至今為止每年到寒暑假依舊有個別衛視還在重播,有的人看到目錄便知其內容,更有甚者誇張到聽到其中的臺詞,便知道是哪一集。劇情是記住了,但其中的人物你真的記住了嗎?
  • 《西遊記》四聖試禪心,你處在唐僧位置上,能過關嗎?
    簡稱:四聖試禪心!一番簡易操作之後,觀音菩薩他們走了,同時得出一個比較滿意的結論:聖僧有德還無俗,八戒無禪更有凡。——《西遊記》第二十三回意思很簡單。唐僧已經沒有了凡塵俗心,是一名得道高僧。只是豬八戒不一樣,有凡心沒禪心,需要好好教育。至於孫悟空沙和尚,則根本沒有提及。
  • 《西遊記》四聖試禪心,唐僧是否通過了考驗?
    今日看到有人問:「四聖試禪心中唐僧也出洋相,為何諸位菩薩視而不見?」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四聖試禪心中唐僧也出洋相」的說法並不準確,《西遊記》原著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中,唐僧師徒四人接受梨山老母觀音等四聖變化的美女誘惑考驗,只有豬八戒不合格,他先是找藉口放馬卻單獨私見美豔寡婦表達意願,後來更是痴心妄想,居然想將母女四人都收下,所以最後被四聖捆起來在樹上吊了一晚,並點評說:「八戒無禪更有凡
  • 西遊記四聖試禪心中,八戒看透還要故意上當,難道真是智商問題?
    西遊記表面上看就是西天取經的故事,再詳細點就是唐僧在自己徒弟的護送下成功抵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小說作為社會的載體自然不會如此外觀話的,只要細品就能感知到西遊記本就是一部取經小團修心養成的故事,眾所周知取經團中的幾位徒弟都是犯過大錯的,其實呢靈山安排西天取經這一程首先是為了宣傳佛法讓世人感受到佛法的魅力
  • 中國舞臺劇《西遊記》第二部登陸泰國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 「師父,您在呼喚俺老孫的名字嗎? 」「不,那只是風聲……你走!」當舞臺上,因三打白骨精而遭唐三藏寫下貶書、斷絕師徒情分的孫悟空久久不忍離去;舞臺下,有小觀眾眼中噙滿了淚水……這樣的真情一幕,發生在10月31日,舞臺劇《西遊記》在泰國曼谷King Power劇場的演出中。
  • 觀音四聖試禪心考驗的是誰?你想聽正經還是不正經的答案?
    觀音四聖試禪心考驗的是誰?你想聽正經還是不正經的答案?  話說《西遊記》「四聖試禪心」一回,觀音菩薩究竟想考驗誰?論起背後真相,其實細思恐極!你道是是何答案?  這個這個這個......你想聽正經的答案,還是不正經的答案?  不正經的答案怎麼說?  不正經地說,正如頌子所云:「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薩】請下山。
  • 《西遊記》到底是本什麼書-顛覆你的世界觀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它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此段摘自百度百科。我們再看看他的作者,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其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書。
  • 西遊記四聖試禪心,為什麼是驪山老母來扮演三位菩薩的母親?
    西遊記是我國最為優秀的古典神魔小說,講述了唐僧西行取經歷經磨難終得成功的故事。九九八十一難中有一難叫「四聖試禪心」,講的是驪山老母、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變作母女四人考驗唐僧的故事。熟悉西遊記的朋友們都知道,天庭和靈山是西遊事件的決策者,而觀音是西天取經的具體執行者。在四聖試禪心中,為什麼不是由觀音主導,扮演娘親,而是由不是佛教中人的驪山老母扮演母親呢?首先是因為驪山老母地位崇高。驪山老母,又稱為黎山老母,女媧氏。
  • 西遊記四聖試禪心,為什麼是驪山老母來扮演三位菩薩的母親?
    西遊記是我國最為優秀的古典神魔小說,講述了唐僧西行取經歷經磨難終得成功的故事。九九八十一難中有一難叫「四聖試禪心」,講的是驪山老母、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變作母女四人考驗唐僧的故事。熟悉西遊記的朋友們都知道,天庭和靈山是西遊事件的決策者,而觀音是西天取經的具體執行者。
  • 西遊記:四聖試禪心只有測試唐僧的意思嗎?其實不然!
    西遊記中唐僧是取經的主要人員,可以說取經少了誰都可以,觀音和如來都能找到代替他們的人。畢竟無論孫悟空的法力再高強,在本質上他只是一個打手而已。這樣的打手在西遊世界中真是要多少有多少,要不是考慮到年齡的問題,就連紅孩兒也可以成為孫悟空的替代者。
  • 《西遊記》故事四聖試禪心裡,最大的贏家竟然不是唐僧
    四聖試禪心是西遊記裡膾炙人口的一個小段,大意是說:佛祖為了試探師徒的禪心是否堅定,派出四位菩薩(黎山老母、觀音、普賢、文殊)化身母女,假意要招他們為夫婿。唐僧不為所動,悟空識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隨師傅,八戒卻動了凡心。
  • 《西遊記》中的四聖試禪心,僅僅是為了試探師徒四人的色心嗎?
    《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難,度過每一難都是往西天取經的路上更進一步,那麼,這些磨難究竟是為了磨鍊師徒四人的什麼呢,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情節,不是《西遊記》中最經典的情節,卻又飽含深意,現在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四聖試禪心。
  • 廣州「00後」愛看什麼課外書?《三國演義》《西遊記》最受熱捧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子垤 通訊員 李強 嶽青)廣州的「00後」青少年都看什麼課外書?與「90後」相比有什麼變化?4月23日「世界閱讀日」,廣東省青少年事業研究與發展中心發布了「廣州『00後』最喜愛的100本課外書」排行榜。排名前三的書籍分別是《三國演義》《西遊記》《查理九世》。
  • 四聖試禪心:觀音菩薩這是要下嫁孫悟空的節奏嗎?
    四聖試禪心:觀音菩薩這是要下嫁孫悟空的節奏嗎?  《西遊記》「四聖試禪心」結束後,留下的頌子寫著「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薩請下山。普賢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間」。也就是說觀音菩薩才是「四聖試禪心」的主謀呀,那麼,觀音菩薩想考驗的究竟是誰?  黎山老母說:「適承長老下降,想是師徒四眾。小婦娘女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
  • 四聖試禪心,為何倒黴的是豬八戒?觀音的用意,孫悟空早看破!
    頑石看西遊 | 970期在西遊記的西天取經路上,精彩的情節有許多,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除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火焰山和女兒國之外,就要數四位聖人給唐僧師徒一行人的考驗了,這便是西遊記中的四聖試禪心!從這個名字來看,四位大能下凡到人間,目的就是考察唐僧,看看他到底還合不合格,畢竟西天取經隊伍已經湊齊了,從過了流沙河開始,就是對唐僧師徒一行人真正的考驗了,然而西遊記原著中,有一段非常隱晦的描寫:師徒四眾,了悟真如,頓開塵鎖,自跳出性海流沙,渾無掛礙,徑投大路西來。歷遍了青山綠水,看不盡野草閒花。
  • 大型舞臺劇《西遊記》駐演澳門傳播中華文化
    新華社澳門2月18日電(記者劉暢)洪荒宇宙,石猴出世;龍宮奪寶,驚濤駭浪;取經路上,禪心堅定……18日晚,大型舞臺劇《西遊記》在澳門金沙城中心劇場舉行了首場演出,博得觀眾滿堂喝彩。主辦方表示,這是中國四大名著題材舞臺劇陸續進駐澳門的開端。  舞臺劇《西遊記》由北京華嚴集團與金沙中國聯合投資3億美元,歷時8年精心打造。
  • 《西遊記》裡的大bug!西海龍王到底叫敖閏,還是敖順?
    《西遊記》裡,龍族除了白龍馬外,大都充當的是配角。這清閒沒「戲份」的四海龍王在西海龍宮舉行宴會,這孫猴子又又又闖了進來!點擊觀看視頻這西海龍王不僅在《西遊記》裡「打醬油」,就連世代積累的財富也差點打了水漂。
  • 西遊記中,四聖試禪心一回,唐僧真的動了凡心!很多讀者沒發現
    在《西遊記》中,作者吳承恩一直以出色的想像來編寫每一回的內容,幾乎遍布全書都離不開妖邪和怪事,但是有一回,卻並沒有這樣描寫。那就是書中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他們變化出來的庭院在深山老林中,可是書中對庭院的描寫卻相當誇張:「門垂翠柏,宅近青山。幾株松冉冉,數莖竹斑斑。籬邊野菊凝霜豔,橋畔幽蘭映水丹。粉泥牆壁,磚砌圍圜。高堂多壯麗,大廈甚清安。牛羊不見無雞犬,想是秋收農事閒。」
  • 禪心是什麼?為什麼說擁有禪心的人能自由自在、幸福快樂?
    一個人如果有禪心,或有清淨空冥的意願,就會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何謂禪心,林清玄先生總結出四種要求:第一:你我一體的心叫做禪心。第二:有無一如的心叫做禪心。世間上有的人凡事求多、求好、求擁有,但也有的人刻意遠離名利、在深山裡隱居,他們要體會無的境界,在無的裡面感受無名、無利的逍遙自在,但是真正的得道者不追求有,也不用太躲避世間的有而刻意去追尋無,應該要做到即使擁有但不執著,能隨緣隨喜的灑脫自在。第三:包容一致的心叫做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