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蒼山"對"白屋",山是蒼色,屋是白色,二者遙相映照,便構成一個銀白蒼茫的世界。再以"遠"和"貧"(這裡的"貧"是少、乏的意思)來點出眼前的空曠浩茫。第三句中的"柴門"和"犬吠",既照應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別是句中一"吠"字,響亮有聲,劃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寧靜,喚起了寂寥群山的迴響,給沉睡的郊野帶來了生氣。
2.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
——李白《清平樂·畫堂晨起》
李白寫雪,太絕了!!!(跪服~)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大膽新奇,新穎獨特,驚人駭俗而又極舍情理,這正是體現李白風格的浪漫主義。天仙一旦豪飲了銀河的美酒酩酊大醉後,竟然也顧不得自身的天生麗質,使出如此粗魯的手段來把白雲亂揉得碎末紛飛,化作漫天大雪,遍地銀濤。正是這個「狂」字抖擻出宇宙的莢氣,開放出仙苑的奇葩,令人神往,詩人以狂墨賦醉詩,不同凡響~
3.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王維寫雪,筆墨空靈,感覺細膩而有層次。詩人先從聽覺著筆,寫他夜裡隔著窗子聽見風吹動竹子的聲響;接著寫視覺所見:清晨開門一看,才發覺皚皚白雪已鋪滿了山頭。「風聽竹」有聲,「雪滿山」有色,境界空闊,又緊扣著詩人隔窗「聽」和開門「看」的動作神態,一驚一嘆的內心感受,這就使人如臨其境
4.
冬宜密雪,有碎玉聲。
——王禹偁《黃岡竹樓記》
冬天遇到大雪飄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瓊亂玉的敲擊聲。這種形容也好妙呀~
5.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春雪》
白雪也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嫌」、「故」「穿」運用擬人手法,把春雪比作人,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白雪也太調皮了,哈哈。果然生趣盎然~
6.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
這首詞寫的時候正值元宵節。夜深時分,燈火已經戚戚冷冷,郊外彤雲四垂 ,陰霾欲雪 。讀到這兩句時,腦海中馬上就湧現出「昏昏雪意」的意境了~
7.
雪紛紛,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瘦損江梅韻。
——關漢卿《大德歌·冬》
冬臘月,大雪紛飛,交通阻塞,遠行人更不易歸來了,讓人傷心斷魂,第四句「瘦損江梅韻」,以梅妃的故事作比,表明思婦由於懷念遠方丈夫而變得削瘦,失去了往昔的風韻。
8.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秋草枯黃,鷹眼更加銳利;積雪融化,飛馳的馬蹄更像風追葉飄。
「草枯」「雪盡」四字如素描一般簡潔、形象,頗具畫意。「鷹眼」因「草枯」而特別銳利,「馬蹄」因「雪盡」而絕無滯礙,頷聯體物極為精細。「草枯鷹眼疾」不言鷹眼「銳」而言眼「疾」,意味獵物很快被發現,緊接以「馬蹄輕」三字則見獵騎迅速追蹤而至。「疾」「輕」下字俱妙。如此精妙的對句,實不多見。王維詩作果然詩中有畫,贊。
9.
應是夜寒凝。惱得梅花睡不成。
——黃升《南鄉子·冬夜》
孤寂寒冷夜,想著那迎風綻放的梅花也是煩惱的無法入眠的。
冰寒大地,長夜無眠,詞人居然不說自己感到煩惱,卻為梅花設身處地著想,說它該是煩惱得睡不成了。詞人該是多可愛啊~
10.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馬致遠《壽陽曲·江天暮雪》
天色將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紛飛的雪花像盛開梅花又像飄飛的柳絮。(馬致遠:我把兩個寫雪意象都用了,快誇我聰明,嘿嘿~)
寫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風,「亂」字則突出了風的強勁,隱然有呼嘯之聲透出。作者借雪之「亂舞」傳達風聲和風勢,凌虛造景,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半梅花半飄柳絮」則進一步通過一個「飄」字串起「梅花」、「柳絮』兩個意象,拓展想像的審美空間,從視覺形象上擴大藝術容量。作者以虛實相生的筆法繪聲、摹形、傳神,風神蘊藉,韻味雋永。
如果喜歡就點點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