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佛教本身的原因,其次是佛教很好地適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最重要是統治階級需要一種宗教用於自己的統治。
1、佛教是一個讓人看破紅塵,出家歸隱的宗教,這個和中國本土的道教、儒家特別相似,而伊斯蘭教、基督教是一個讓人出仕的宗教,不提倡歸隱,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不相符;
2、佛教理論涉及範圍廣泛,與中國哲學思想有很多地方互通,而基督教、伊斯蘭教,相對的理論較少,我們熟知的就是新約、舊約、古蘭經,與中國理論接觸的面積太小;
3、佛教是多神的宗教,中國的古神話也是多神的,而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一神的宗教,老百姓有點不適應;
4、佛教可以廣納其他宗教、習俗、文化,然後與自己的佛教相結合,產生適應地區的佛教,比如佛教就與我國的道教有很多地方胡同有無,不論是理論知識,還是神話傳說,很多都已經相容了,而基督教、伊斯蘭教堅持純潔性,不能兼收並舉,甚至於對於異端邪說,會以極端的方式予以改變;
5、佛教對於信徒特別寬容,進來容易,出去也沒有人管,可以今天信,也可以明天不信,人群也不固定,下至販夫走卒,上至達官顯貴,都可以隨時是隨地的信仰,總之信徒組織,是一個比較鬆散的組織,沒有任何的強制約束力,而基督教、伊斯蘭教,對於信徒的選擇較為苛刻,一般也不會大範圍的普選,信徒日常的行為也有明文的約束,一旦加入離開也不自由,總之信徒的組織比較嚴密;
6、佛教的傳播比較隨便,一般以個人行為比較普遍,對當世的衝擊比較小,不破壞本地的傳統文化,而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傳播經常是由宗教組織安排,一旦傳播對本國的文化衝擊很大,其試圖消滅以往的傳統文化
7、佛教沒有什麼宗教領袖,控制整個宗教,所以佛教組織比較鬆散,沒有一呼百應的精神領袖,而基督教、伊斯蘭教有教主、教皇等宗教領袖,其能力可以碾壓國家的皇帝;
8、佛教經常以皇帝、高官、聖人為當世的菩薩,人人可成佛,只要修行就會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個也和中國本土的道教羽化成仙非常相似,而基督教、伊斯蘭教就是再虔誠,不過也就是上天堂而已,不能成神,因為神的位置就這麼一個,修行到頭也就是個聖人而已,而且還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
9、佛教從不謀求建立佛國,不參與世俗的國家管理,不謀求國家的治權,也不試圖控制國家的領導集團,只是側面影響領導集團的文化修養,而基督教、伊斯蘭教在傳播中,一直試圖建立自己的宗教國家,謀求國家的治權,試圖成為國家的真正的領導人;
10、佛教對於人的教化,比較溫和,一般是以忍耐、吃苦、認命、行善為主要目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人的教化是打開心智,比較激進,對本宗教絕對的忠心為主要目的。
總之,佛教不問世事,適合統治階級的統治,在全世界範圍內,佛教也基本上按此發展,當然也有特殊,但是一般也就是偏安一隅而已,對原有統計階級的衝擊特別微小,而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有顛覆世俗的統治階級意願。
比如清朝末期的太平天國,以及本土宗教道教經常是農民起義的思想基礎,而且現今的伊斯蘭國家,以及歐洲國家信仰基督教的情況,也有力地證明了,華夏封建皇權,非常聰明的選擇了佛教,而摒棄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其他宗教!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沒有在華夏傳播得這麼深入,不代表這兩個宗教,不是偉大的宗教,他們同樣是人類歷史上,無法逾越的三大宗教之一,無論是過往,還是將來,都是人類主要的信仰。
歷史沒有讓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像佛教一樣紮根中國,根本原因是,佛教本身性質,是封建皇權所需要的,符合華夏民族的普世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