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動畫傳入日本。
在大正時期,日本動畫在摸索中前進,不過真正步入相對成熟的時期,乃是在戰爭期間。
1937年戰事全面化以後,以政岡憲三、瀨尾光世等早期動畫人為代表,開始接受軍方資助。
思想上相對開明的海軍高層,很早就認識到動畫簡明易懂的特點,向動畫人提供資助,要求製作宣揚海軍的動畫片。
雖然在內容上有非常多限制,大多是以打擊消滅「英美鬼畜」為主,但是海軍給的預算卻很豐厚,日本動畫開始出現較長時長的動畫電影。
雖說如此,這並不代表此時日本的動畫技術走在前沿。因為戰爭原因,日本與國外幾乎斷絕了交流,自然也談不上動畫技術的交流發展,在這種情況,日本動畫人幾乎是閉門造車。
即便拿這段時期水準最高的「傑作」,1945年的《海之神兵》來看,對比1937年迪士尼製作的彩色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可以直觀感受到技術上的代差。
隨著1945年日本戰敗,日本動畫業短暫進入沉寂,但戰爭結束僅僅兩個月後,像政岡憲三、村田安司等人就被重新召集起來,從中國戰場返回的熊川正雄等也在一年後返回。
大批戰前動畫人才聚集在一起, 其背後的主使,便是美軍佔領當局。
美國佔領日本後,決心從根源,也就是從思想上徹底改造日本。
社會學家鵜飼正樹這樣說明這段時期——
日本現代社會的骨架是在美國的強力影響下建設而成的,日本的思想和價值觀,娛樂和時尚,脫離美國就無從談起。
因此,戰後日本社會文化的轉變,是「美國化」這一方向性轉變。
因此,在佔領日本伊始,當局下屬部門民間情報教育局(CIE)開始對日本的影視內容物進行規制。
首先是對戰前反英美及其他不和諧內容進行清剿,這段時間裡,連奧特曼之父圓谷英二也被波及,以協助戰爭的罪名被勒令辭退。
其次便是利用影視內容物,對日本民眾進行「教化」。從1950年起,迪士尼動畫和好萊塢電影大量引進日本,對日本人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特別是迪士尼的彩色動畫長片,更是震撼了日本的動畫人,以至於多年後東映最大的宏願就是做「東方的迪士尼」。
迪士尼的動畫技法,也深刻影響了日本動畫人,東映早期的動畫電影,都向迪士尼看齊。
CIE方面也非常鼓勵日本民間製作一系列宣揚民主化教育的影視內容物,他們向民間大量出借16毫米攝影機和膠捲,這一做法迅速鼓勵一大批教育電影的出現。
動畫業也在這期間迅速繁榮起來,在1945年到1954年,先後40多家動畫電影公司成立。
動畫電影大量出現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此時影視內容物的媒介主要是電影,然而電影院這樣的基礎設施在戰爭期間大量損壞,在戰後幾年間仍未恢復。
所以,學校成為大量教育動畫電影的去處。
雖然有著CIE管制,但和戰前不同,此時的日本動畫在題材上更加人文化,除了類似《滴答山的消防隊》(1947年上映)這樣的教育電影,還有像《拇指姑娘》(1947年)、《流浪貓小虎》(1947年)、《國王的尾巴》這樣的童話故事。
這些動畫在設計和技法上,都有部分美國動畫電影的影響,甚至一些價值觀,也是美式的。
在價值觀輸入日本的同時,美國先進的動畫技術也被日本吸收和發揚。在承擔教育動畫電影這一任務中,東寶和東映最為突出,它們也吸收了大部分戰前的動畫從業者。
在戰後10年間,東寶和東映兩家公司作為並行的龍頭,用支撐起整個日本動畫這樣的說法都不為過,他們培養出的動畫人才,為60年代日本動畫的崛起,走出一條和迪士尼動畫不同的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