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推進學校人才培養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重視將紅色文化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引導廣大學生學習歷史、弘揚優良革命傳統,讓紅色文化資源成為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重要資源。
圖1:調研人員合影(自左至右:趙平略教授、秦仁智秘書長、周術槐教授)
貴州是一個紅色文化資源大省。據專家統計,作為紅色文化資源主體部分的重要革命遺址,貴州全省約有2000餘處。其中,長徵文化遺址數量排在全國前三位。在貴州紅色文化資源的布局中,地處黔中山原丘陵中部的息烽縣和地處黔西北的金沙縣,同樣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深入了解息烽縣、金沙縣紅色文化資源布局概況,2020年7月17日至7月18日間,貴陽學院李端棻研究院牽頭組織專家學者冒著夏日的驕陽驅車前往兩縣實地調研其紅色文化資源基本情況。貴陽學院李端棻研究院院長周術槐教授、學院院長趙平略教授、美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黃詠梅博士、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原黨總支書記高新、貴州省農村開發扶貧促進會秘書長秦仁智參加了本次調研活動。
本次調研活動主要集中在息烽縣的流長鎮和金沙縣的後山鎮進行。
圖2:朱志強(左)向調研人員介紹流長鎮紅色文化資源概況
在流長鎮,朱志強負責接待了周術槐院長一行。朱鎮長向調研人員介紹了該鎮經濟發展和產業扶貧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朱鎮長重點向調研人員介紹了該鎮紅色文化資源布局情況。
圖3:流長鎮紅軍殉難處
在後山鎮,調研人員實地察看了當地民眾為解決農田灌溉耗時十八年在烏江天塹修建的「紅旗渠」。「紅旗渠」全部系人工開鑿。「紅旗渠」的建成,將當地上千畝旱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紅旗渠」精神是當地民眾頑強不屈、勇於開拓的象徵。它讓人們切實地感受到「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真諦所在。
圖4:調研人員在金沙縣後山鎮「紅旗渠」現場留影
在後山鎮錢壯飛烈士墓地,調研人員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緬懷了錢壯飛烈士的英勇事跡。錢壯飛烈士是浙江湖州人。無論是戰鬥在敵人的心臟,還是戰鬥在保衛前線、技偵情報戰線,他始終對黨絕對忠誠,無私無畏,英勇鬥爭,今天,錢壯飛烈士墓地已成為國家安全部政治部和貴州省國家安全廳的「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全國機要系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貴州省人民政府的「貴州省國際教育基地」。
通過調研,進一步加深了調研人員對息烽縣和金沙縣紅色文化資源的認識。專家們一致認為,貴州是一個紅色文化資源大省。如何保護好、傳承好、開發好、利用好已有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大課題。對此,相關部門應精心組織,科學謀劃,努力搞好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讓紅色文化資源在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