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群山環抱,層巒疊嶂;近看,高大的紅豆杉、香樟蔽日成蔭,蒼翠欲滴。位於重慶北碚區的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重慶主城都市區的「綠肺」,森林覆蓋率高達96.6%。
42歲的孫德紅在縉雲山上經營著一家名為「清歡渡·邀月」的民宿。三層小樓,13間客房,房前花木簇擁,屋後青山環繞……「生態好,生意才會好!」孫德紅笑著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最近兩年,伴隨著縉雲山生態環境整治,他家在政府的引導下,將原先的農家樂進行了提檔升級,「雖然房間數量減少了,但品質提升了,營業收入增加了不少」。
過去,縉雲山保護區內一度出現農家樂無序發展、亂搭亂建蠶食林地等問題,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2018年6月,重慶市啟動縉雲山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一方面拆除保護區內違法建築、科學系統修復生態,一方面創新實施生態搬遷,有序發展生態產業,力促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
北碚區委辦公室副主任李俊介紹,2018年6月以來,北碚區累計投入資金15.8億元,拆除各類建構築物53.2萬平方米,栽種植物75萬株,覆土復耕復綠36.5萬平方米,在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實施生態搬遷203戶、520人,縉雲山生態環境明顯改觀。
縉雲山半山腰的黛湖,經過生態修復後,恢復水域1.8萬平方米,湖面水平如鏡,湖畔鮮花盛開,秀美的風景每天都吸引大批市民遊客前來休閒。
「生態上山,人口下山。」李俊說,為了讓搬遷下山的縉雲山原住民過上好日子,北碚區整合資金1.1億元,通過搬遷補償、異地遷建、納入城鎮社保體系、開通入學綠色通道、舉辦就業技能專題培訓、增設公益性崗位、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等方式,努力讓原住居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今年66歲的李星華是縉雲山的原住居民。2018年,他拆除了自家違建房屋,並被鎮裡安排當上了護林員。現在,他是縉雲村裡的「林業隊長」,管理全村40多名護林員。「現在我做護林、保潔工作,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日子過得舒坦。」李星華說,人搬下來了,心還在山上,「守護好這片山林,就是守住我們的好日子」。
眼下,北碚區正圍繞縉雲山的綠水青山,加快打造溫泉谷兩山生態文旅產業園,布局發展更高層次、更大效益的生態文化旅遊和康養經濟。「生態是縉雲山的金字招牌,我們要把這塊招牌擦得更亮,讓群眾享受更多生態福利。」李俊說。(經濟日報記者 吳陸牧 李華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