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1期
掛圖是辦公和家居空間裡重要的實用性工具,長期以來,其美觀的功能很少被人提及,地圖的藝術性仿佛被它嚴密的科學性和嚴肅的政治性所衝淡。傳統的區域掛圖面貌千篇一律、構圖嚴肅、配色單一,越來越難以符合現代人對於當代審美的追求,且產生的視覺效果跟現代化室內空間的裝修風格嚴重脫節,使其價值性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由於傳統紙質地圖表達內容單一有限、表現形式單調、傳播方式單向、更新周期長,其進一步發展受到了諸多限制,無法完全滿足市場的需求。
鑑於市場的反饋,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地圖文化創意中心的地圖工作者們開始著手地圖美學、文化挖掘和科技融合的研究,希望通過地圖學、地理學、藝術學、材料學以及數位技術等多學科結合研製的方式尋以對策,使傳統專題掛圖的面目得以改觀。
《山水情韻——青島自然資源MR互動新輿圖》局部場景
《山水情韻——青島自然資源MR互動新輿圖》是「地圖+文化+科技」產品形式的典型代表,借鑑了中國古代輿地圖的繪製手法,將中國特色山水文化引入專題地圖的製圖和內容表達,是對傳統的政區專題地圖的一次大膽嘗試和突破。
選題立足青島,吸取博大精深中國「山水文化」之精髓,圍繞自然資源文化主題,採用「山水相映,圖畫同源」的繪圖理念,研創出符合當代審美要求和地理信息表達的改良版水墨繪圖手法。同時採用先進的混合現實(MR)技術,創建現實地圖和數字內容融合的場景應用。藉助大場景人機互動、數據可視化、沉浸式立體模型呈現等手段,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三維模型等多媒體數字信息附加在專題圖上,極大拓展了地圖的信息負載量和觀賞互動性。數字內容豐富多彩,與紙圖內容交相輝映,尋求文化與科技的碰撞,實現古典與現代的交融。美學、科學、製圖學聯袂演繹,創作具有文化高度、繪圖技法精良、科技先進的地圖作品,兼具地圖實用性和觀賞收藏價值,推動地圖的發展和創新。
在研創初期,首先從升華地圖中的山和水的表達入手,因為山和水作為地圖中重要的地景地物,也是自然資源的重要因素。在閱覽古地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像《五臺山名勝圖》這種形象畫法的古地圖,山和水的視覺表達和中國水墨畫不謀而合。以山水風景為主體的水墨山水繪畫,趨向寫意,以虛代實,以不同濃淡層次的筆觸勾勒出詩情畫意,「山水」早已成為中國獨有的文化形式。傳統輿地圖以山水畫的規格繪製而成,山水相映,圖畫同源,這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測繪的成果最終也可以通過畫繪來呈現,這樣,地圖在保證實用科學的前提下,更是一幅具有美感情韻的藝術品。
在製圖時,我們積極從中國特色的山水文化和中國古代輿地圖範式中吸取養料。經過不斷的探討,全新研創水墨地圖編繪技術,設計統一的符號分類體系和色彩系統,在保證專題地圖科學嚴謹的前提下,同時借鑑中國水墨畫風格,從布局、筆法、氣韻、意境諸方面,由淺入深地進行地圖圖面和數字界面的藝術表達。圖面的創作在藝術審美性、繪圖技巧性、主題情感性上都實施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和探索。
在構圖設計中,圖面在保留基礎地理信息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著「山水文化」和「自然資源」的主題,研製出改良版水墨山水繪製法,通過蒼勁有力的筆觸和豐富淡雅的色彩變化,以形象化手繪山巒和海浪紋的藝術形式,著意表現了地勢層次、山巒起伏和海洋波瀾,展示了自然資源山川氣宇及水紋特徵,使其功能與藝術相融合、亦圖亦畫。
《山水情韻——青島自然資源MR互動新輿圖》掛畫全圖
採用中國傳統書畫制式,為地圖配以題名、印章和序跋,既是對於圖面內容的進一步解讀,又增添了文雅之氣,古意盎然。全圖採用手寫體書法字體進行圖名題寫和註記表示,通過多次嘗試,既符合水墨風格,又便於認讀,且符合地圖嚴謹性設計,圖文並茂,相得益彰,為用戶提供充分的「悅讀感」,使地圖產品從實用工具提升為視覺藝術,傳遞了美學和文化的價值。
針對兼具專題地圖和藝術珍藏品的雙重屬性這一產品定位,我們採用對待精美藝術品的態度,以中國書畫掛軸的裝裱形式進行印裝。中國書畫裝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同京劇、書法、國畫一樣,具有特殊的魅力,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在對中國書畫裝裱款式進行充分調研和鑑賞的基礎上,考慮到當代審美習慣和使用要求,制定印裝方案。利用特製印表機,多次油墨校準,宣紙列印地圖畫芯部分。以山水符號為原型,設計跟地圖內容相得益彰的獨創的錦綾紋樣,布面列印,手工精細化裝裱,地圖的實物呈現效果更加了一層清新高雅。
另一方面,針對紙質地圖承載數據量有限、快速更新困難、表達形式單一等痛點,結合當下地圖製圖與地理信息、多媒體、虛擬實境等多種技術跨界融合的發展趨勢,研發團隊經過大量的最新數位技術跟蹤和技術可行性分析,在人機互動設計和可視化分析方面再一次大膽嘗試、勇於突破,提出「地圖+MR」的模式。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簡稱MR)技術是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該技術通過在虛擬環境中引入現實場景信息,合併現實和虛擬世界而產生的新的可視化環境。在新的可視化環境裡物理和數字對象共存,並實時互動。
互動體驗
透過智能眼鏡,用戶看到的是紙圖和紙圖之上拓展數字信息二者相互融合後的全息影像。豐富變換的數字內容、身臨其境的大場景互動、360°環繞耳邊的潺潺水聲,讓用戶瞬間沉浸其中,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珍愛自然。
開篇專題伴隨捲軸徐徐展開,青島的大美輿圖呈現在眼前,隨著視角的變化,山巒跌宕、河流蜿蜒、長林豐草,鳥語花香,宛如走入了這場「山水自然」的畫境之中,體驗自然資源之「情韻」。
在自然資源分專題中,利用MR大場景虛實融合的技術優勢,呈現青島市山、水、土地等自然資源相關數字信息,並運用數字圖文、聲音解說、視頻播放、沉浸式立體模型呈現、可視化信息圖表等多種信息呈現手段,依託紙圖,拓展自然資源空間分布全息數字信息,巧妙地呈現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資源現狀、變化分析等情況,勾勒綠水青山之韻,展示自然資源之美,幫助用戶全面詳實了解青島市自然資源現狀,運用科技手段傳遞自然資源的價值。
地圖的發展經歷了從原始的古地圖到專業的專題地圖,再到現在地圖文化挖掘的演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計算機輔助製圖等技術的發展,地圖的使用出現了更廣泛、更個性化的需求,應用領域多樣化、使用主題大眾化、表現手法豐富化、表達客體多元化。地圖不僅承載著特定地域的文化內涵,而且其自身結構又具有藝術化的天然優勢,新時期的地圖應該兼具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文化自信激勵我們用地圖這門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通過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改變地圖服務方式,以文化自信推動地圖文化繁榮發展,不斷提升行業文化軟實力。地理信息與文化的融合,使傳統的地圖行業煥發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地圖文化創意的發展應緊緊抓住時政熱點和市場需求,圍繞「融合」和「跨界」兩大方向,將地圖製圖、地圖文化、地圖科技進行深度融合。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理信息行業的挖掘和闡發,注重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努力實現地圖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測繪融入自然資源部的大框架下快速轉型,把文化研究創意的視角和領域提到一個更高層次,以地圖為載體,在自然資源、地質、海洋等多領域進行跨界創新,拓寬地圖應用領域。
地圖文化創意代表的不僅是應用成果,還是精湛技術、創新精品,更是一種不畏艱難、勇於創新、追求卓越、開拓進取的工作精神,唯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才能為中國地圖文化事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文 / 李顏伶 王曉慶 劉祥明(作者單位系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自然資源部地圖文化與創意工程技術創新中心)
聲明:本文為《中國測繪》原創文章,授權合作請在本公眾號留言,或致電:010-63881401。
《中國測繪》期待您的來稿
《中國測繪》
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變遷的
記錄者、思考者、傳播者
自然資源部主管
中國測繪學會主辦
面向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全國性綜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電子投稿):
letters@sino-survey.com
《中國測繪》全年徵訂中,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可在線訂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文化與科技碰撞 古典與現代交融——記《山水情韻——青島自然資源MR互動新輿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