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臺舊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鐘山(紫金山)的第三峰上,海拔250米,始建於193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是總部,在青海等地還有同名的其他觀測臺。紫金山天文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標誌著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1913年10月,日本在東京召開亞洲各國觀象臺臺長會議,日本人邀請法國教會在上海的觀象臺代表中國參加會議。消息傳出,舉國譁然。時任中央觀象臺臺長的高魯,發誓要建造一座中國人自己的天文臺,後來高魯轉任法國公使,由廈門大學天文系主任餘青松接任觀象臺臺長。當時造天文臺為了發揚「中國」的天文,要求必須是中國式建築。
紫金山天文臺建於1929——1934年,由余青松、楊廷寶設計。最終建成的紫金山天文臺位於南京東郊紫金山風景秀麗的第三峰上。牌樓採用就地開採的毛石作三間四柱式,覆藍色琉璃瓦,跨於高峻的石階之上。建築間以梯道和棧道通連,各層平臺均採用民族形式的鉤闌,建築臺基與外牆用毛石砌築,與山石渾然一體。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天文臺,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特色和韻味。
楊廷寶(1901.10-1982.12),1901年10月2日出生於河南南陽,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建築學家。作為建築大師,他用他的建築說話,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工程建築、南京民航候機樓、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北京圖書館等,這些著名建築的背後都有他的名字。天文臺舊址一層的奠基石,原碑文由大牌漢奸汪精衛題寫,後來被毀。現為張鈺哲先生在1984年9月按原碑文重書。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民國時期的紫金山天文臺臺長。
600mm反光望遠鏡伸向夜空,圓形房頂上為啥有大裂縫?在紫金山天文臺舊址的觀測室裡,有一架1934年從德國進口的600mm反光望遠鏡,是當時遠東最大的望遠鏡,現已「退役」。天文臺的屋頂造成圓形,並且還要圓頂上開有一處大裂縫(天窗),一直從屋頂的最高處到與牆壁的連接面,在圓頂和牆壁之間安裝有車輪、軌道,使用電動機可以讓圓形屋頂360度轉動。這樣,不管天文望遠鏡指向天空的什麼方向,只要轉動一下圓頂,把天窗轉到鏡頭前面,就可以看到任何方向的天空。把圓頂上的天窗關起來,可以保護天文望遠鏡不受風雨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