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這個地方,還是在上學時在課本裡學到的,只記得那時我們必須要背下來佛教的四大聖地,那時這四個地方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個超級難背的地名,誕生地——藍毗尼園,成道地——菩提伽耶,傳教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屍那迦,作為生活在一個沒有信仰的環境裡,慢慢的走了一些地方,到了那些信仰濃厚的地方,西藏,新疆,色達,還有很多內地的寺廟,開始對於宗教,對於信仰……,於是第一站,我來到了這個地方……
來到這樣殊勝的地方路途有一點點不平凡,短短200公裡的路程,整整顛了一天,作為坐車已經身經百戰的人來說,這是頭一次難受到想吐,但是尼泊爾的大巴車條件還是很好的,而且在車上認識了兩個同行的中國人,他們也成為藍毗尼之行很美好的收穫……
最近一直在看敘利亞的新聞,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了和平的國家,同樣,國家的強大有些時候也體現在旅途中,比如我們的中華寺……
藍毗尼園並沒有特別多的遊客,園區很大,但是院內接待住宿的只有兩個國家的寺廟,一個韓國寺,另一個就是在對面,園區內最大條件最好的最壯觀的我們的中華寺,作為中國人,來到這個地方當然選擇住我們的中華寺,中華寺只對中國人提供免費的食宿,走之前可以隨緣捐一些功德,相比對面大通鋪的韓國寺,我們的中華寺的條件簡直好到想哭,乾淨的3人間,還有獨立衛浴,每張床都有一個蚊帳,聽師兄說這些蚊帳也是捐的
打理好的床鋪,藍毗尼是我見過蚊子最多的地方,第一天我們沒有經驗,打開門的一瞬間被嚇到了,是在蚊子中找路,本著在寺廟不殺生,一個晚上基本都沒有睡覺,根本不需要師傅4點半打板叫我們起來,隨時隨地都在驅趕蚊子的狀態,師兄說如果雨季來,一整面牆都是蚊子,我想蚊子已經成為了我對於藍毗尼難忘的一點。
既然我們選擇在寺廟住下,體驗寺廟的生活,當然一定要遵守寺廟的規矩,中華寺7點關門,所以我們出去逛一定要在關門之前回來,每天都可以免費在寺廟裡用餐,在我想在中華寺內吃的飯應該是在目前吃到最好吃的飯,沒有之一。
本身作為一個食素比較多的人來說,齋飯並沒有不習慣,而且這裡的師傅都是中國人,在這裡才有家的味道,最簡單的也是最回歸本真最美味的,食不言寢不語,用早膳之前我們會誦經,用膳中不能說話,不能浪費,不能拍照,不能蹺二郎腿,用膳之後自己洗碗,師傅還告訴我們,吃菜要先吃剩菜,在寺廟裡剩飯又叫菩薩飯,是非常好的……
我想最深刻的體驗就是每天早上的早課,住在寺廟每天早上4點半必須一起和師傅師兄上早課,對我來說早課是什麼都不知道,最初只是抱著好奇和緊張,什麼規矩都不知道,事實也真的證明我們真的就是什麼也不懂,第一天4點半伴著鐘聲所有師傅師兄已經在殿內等待,耳邊就是鐘聲,那一刻內心還有一些波瀾,隨著師傅念經的聲音響起,雖然聽不懂也找不到誦的是哪一頁,但是慢慢的跟著磕頭,內心也慢慢平靜下來,抬頭仰望佛祖的一瞬間,竟然有一些莫名的感動,我想這樣的體驗對於我們來說雖然只有兩天,可是對於師傅們來說已經是每天的必修功課,年復一年,不會改變……
藍毗尼園很大,出了對面的韓國寺和我們的中華寺,其他寺廟都沒有僧人,所以除了中華寺,對面的韓國寺也是我們經常去的地方,某天,用完晚膳,趕在關門之前,我和同行偶遇的姑娘,繞著韓國寺轉,聽她講曾經的故事,走著走著太陽就落下了,故事講完了,坐在門口閒聊,我想在每個人或光鮮或不堪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有些事過去了,無論能不能過去都要學會過去……
我們去的是時正好趕上是釋迦牟尼佛的出家日,所以園內很多來自各個國家朝聖的團體或個人,第二天一早用完早膳,我們步行來到院內最著名的摩耶夫人祠,來到菩提樹下虔誠的朝拜,傳說當年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生產的途中路過這裡,在這裡生下了王子一悉達多,也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祖,後來的印度君主,虔誠的阿育王也在這裡立下了阿育王柱,師兄說在這裡可以繞著菩提樹轉三圈,然後虔誠的許下自己的願望……
同行的阿姨,71歲,一個人走過了許多地方,印度,伊朗,東南亞各個國家,在我看來阿姨無比瀟灑,我們問阿姨許了什麼願望,原來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無論在哪首先想到的惦記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坐在樹下,阿姨和我們聊了一些,感覺想自己家裡長輩一樣親切溫暖,不知道自己到了阿姨的年紀會是在哪裡,一生或許很長或許很短,誰也不知道自己會經歷什麼,希望歷經所有,還可以擁有一顆熱愛和嚮往的心……
下一次,希望自己可以去到印度,走遍其他的聖地,去到更多地方,無論哪一種信仰都沒有對錯之分,我想更多的互相包容,有些時候改變的只是人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