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烏龍茶系列之臺茶之最,梨山最高(一)

2020-12-13 313茶田吾舍

梨山烏龍茶

前兩天在店裡試喝梨山烏龍,發現還沒和大家一塊介紹這種茶,又想起了多年前在朋友家看到一罐四兩裝的高山茶,茶罐外包裝十分豪華還貼著一張像比賽茶那樣的封條,不過蓋的是茶商的店章。條上印著「臺茶之最」四個大字和一行廣告詞:「名師鑑賞,茶高手共同認定,保證佳品」。另有手寫的字樣:「大禹嶺,兩千六百公尺」,看起來有種經過逐罐個別認證,100%高山精品的意味。

梨山烏龍

這種茶的「可能性」其實很高,因為第一手的受禮者是位官拜數顆星的人士,送禮的一方出手不至於太寒酸。但所謂「可能性",指的是茶價很貴的可能性。大禹嶺是全臺灣乃至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茶區,說它是「全球之最」也不為過。目前市場行情,每斤由新臺幣6000元起跳。 很慎重地在封條上劃一刀,掀起蓋子,剪開裡面的真空包,抓了一小撮放在蓋杯裡,衝水,稍候一會兒,把茶湯倒進小杯子。是有那股很容易辨認的「高山氣」,但是有種稚嫩青澀,欠缺成熟風韻的遺憾。從蓋杯裡撈出茶葉來看,多是「小開面」,比芽葉大不了多少。飲茶界的「戀童癖」,近年來真有戕害「茶族幼苗」的嫌疑。除此之外,退菁做不好,有天候的限制,導致茶湯「積水」;味雖甜嫩但不經泡,易生澀味;外形雖美,實未完全長成。這都是當前烏龍茶的通病,其中尤以高山茶為烈。

最典型的高山茶區

臺灣的高山茶區裡,最典型的莫如梨山,以退輔會經營的福壽山農場為代表。農場的高處有一注水池,名喚「天池」;池邊有亭,稱「達觀亭」,是蔣介石統治臺灣時常去「憂國憂民」的所在。天池海拔2600米,近旁的茶園就是臺灣之最,舉世無雙。一般稱梨山茶者,至少種在海拔2000米以上。如今翠巒深峰、華崗、新舊佳陽一線,高度從1500米起算,在市場上都稱為梨山茶。

梨山

大約20世紀70年代中期,梨山才開始有人種茶,其中以陳金地最為有名。他曾經「冒著生命危險」,拿著當地特產的水蜜桃,走上前去獻給正在散步的蔣介石,並因得其青睞而一舉成名。他開始種茶的時候,把茶苗插在果園裡的蘋果或梨子樹下。經過三五年,茶樹可以收成了,才把果樹砍掉,避免了換種之間青黃不接的空窗期。

梨山烏龍茶種

梨山地區海拔高,天氣的特徵是晝夜溫差大,春夏之交整天雲霧籠罩,是孕育茶樹的優良環境。但是就制茶而言,就要看運氣了。同樣雲霧繚繞的氣候,因為難以充分進行日光萎凋,便成了半發酵式烏龍茶的殺手。換句話說,若逢好天氣,再加上好師傅,那麼梨山茶是令人嚮往的人間極品;倘若人時兩不宜,只靠地利,成品的好壞就難說了。 2400米以上,高海拔的寒冷也使高山茶區一年只得兩收。第一季在5月底6月初,此時低地茶園的春茶已過,夏茶正收。第二季是8月底9月初,夾在低地的秋冬茶之間,兩收的產能自然較少,而這還是指天時良好的年頭而言。運氣較差的時候,霜期延長,影響就更大。梨山地區的霜期很長,如果晚霜到4月還不退,新發的嫩芽被凍傷,第一季的收成就泡湯了:同樣的,秋天的早霜如果來得早,第二季也很難說。種種客觀的難處,使得梨山的高山茶像走鋼索賣藝一樣,是個高風險的行業。

歡迎大家關注【百家號/茶田吾舍工作室】,我們一起品茶、論茶、習茶。

相關焦點

  •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烏龍品種
    臺灣的烏龍不是原生種,各種品系都是來自閩南或閩北。「烏龍」指的是差的製法,也是品種。與大陸把所有半發酵茶都稱為烏龍茶不同,在臺灣,大部分的半發酵茶,學界均稱之為「包種茶」,而市面上俗稱的烏龍茶,學界稱謂「半球形烏龍茶」,這種說法是以製法以及外形來區分的。
  • 茶知識:烏龍茶之金萱烏龍(臺茶12號)
    今天,我們繼續講解臺灣的烏龍茶,我們平時喝臺灣的烏龍茶,你會發現它們的奶香味非常重,筆者在2012年到2019年到茶博會逛臺灣展區的時候,我都會品他們帶來的茶,他們的茶的茶香特別足,其次他們的包揉技術比我們大陸強很多,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 茶知識:烏龍茶之翠玉茶(臺茶13號)
    這一期我們繼續講解臺灣的茶。這款臺灣的烏龍茶可能很少人聽過。翠玉茶屬於臺灣輕發酵的烏龍茶,它創製於20世紀70年代。產地主要在鹿谷、竹山、名間。翠玉茶產自柏嶺位於南投縣名間鄉,地屬八卦山脈的最南端。翠玉茶的香氣比較特殊,好的翠玉茶能做出野薑花香。它的產量相對稀少。
  • 茶書網:《茶路天涯:臺灣茶第一堂課》
    書號:ISBN 9787568008143定價:39.00出版日期:201509內容簡介臺灣真正的頂尖茶人,帶你走遍臺灣茶山,了解臺茶文化,認識臺灣茶最深厚的精髓。  高山茶真的是臺灣茶正統嗎?  這麼多種鐵觀音,到底哪種才是正宗?  什麼叫頭水、二水?各有什麼好壞?  什麼品種的茶葉應該何時採收,什麼製法才能做出最合宜的好茶?
  • 順記經典烏龍茶禮盒系列
    大禹嶺烏龍茶區位於臺灣合歡山,海拔高度2600公尺,種植高度2100公尺以上,無道路接通,種植、採摘、運輸皆須人力完成,當年開鑿山路的難度不亞於「大禹治水」故被前來視察的蔣經國命名為「大禹嶺」,大禹嶺是臺灣海拔最高的烏龍茶產地
  •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五彩斑斕的東方美人
    女皇的最愛白毫烏龍的所有傳說中最傳奇的,莫過於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高價。3箱白毫烏龍,每箱淨重15公斤,就可以換一棟樓房。我們猜想,那麼昂貴的飲料,大約只能賣給大英帝國的女王了。採過的茶就任它自生自長,等到春茶忙完,第二水的新葉也都長出來了。前一陣子無暇照顧的茶,如今再去一看,糟了,茶園裡蔓草叢生,又遭蟲蛀,芽葉又黃又小又捲曲,看來沒指望了。農家捨不得這 個損失,照樣把枯黃的嫩葉採下,照常萎凋、靜置、揉捻,熬夜做成毛茶,瞞著鄰裡,自家挑著擔子,送到洋行裡賣。洋行裡的洋買辦喝了,大吃一驚。這茶甘醇爽口,蜜香濃鬱,橘紅色的茶湯鮮豔可愛,比起最高檔的紅茶毫不遜色。
  • 細說烏龍茶:臺灣青茶
    一、包種  包種發酵程度較輕,香氣清新具花香,湯色金黃,滋味清醇爽口,品種根據發酵程度和品質特徵有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等。文山包種  又名「清茶」,是臺灣烏龍茶中發酵程度最輕的清香型綠色烏龍茶。產於臺北縣的文山地區和臺北市的南港、木柵等地。
  • 臺灣,不僅很美,還很「好喝」|大禹嶺|凍頂烏龍|維多利亞女王|臺灣|...
    都知道臺灣很美,旅遊資源豐富,有迷人的海岸線也有俊麗的高山湖泊,墾丁的海風讓人沉醉,臺北的夜市讓人垂涎……但很少人知道臺灣還很「好喝」!臺灣的「好喝」在於臺茶香飄四溢。臺灣產茶的歷史近百年,最初臺灣的制茶技術與茶種均來自於福建武夷,而後得到發展。臺灣茶主要是烏龍茶,也有小部分綠茶和紅茶。01.
  • 臺灣自駕旅行之三:為什麼去臺灣自駕訪茶?
    大禹嶺 高山烏龍茶那時真心不懂臺灣茶,從臺灣回來也沒當回事。一日閒暇,無釐頭想起了這罐大禹嶺,拿出來打開用蓋碗泡茶,意外觀察到舒展開的葉片壯碩肥厚,呈鋸齒狀鑲著紅邊,太漂亮了!聞香心頭先是一震,用「沁人心脾」來形容實不為過;入口一瞬,香醇潤喉之感便迅速蔓延開來……
  • 臺茶的海拔排名及區域
    臺茶茶區海拔排名如下: 1、福壽山農場。 冬茶農曆九月中旬開始採收、春茶農曆六月份初開始採收。 2、梨山茶區。 一年採收兩季,海拔在1800~2584公尺間。因長年雲霧籠罩,溫度寒冷又冬季下雪之故,生長期長,造就茶葉葉肉肥厚特色,其口味甘醇,冷礦味特別重,味道帶有水果香,得天獨厚的色、香、味、甘特色。
  • 【轉發有禮】過年必備--臺灣頂極紅茶、烏龍茶開團啦~
    茶師在工廠中看茶,因為茶的發酵程度全靠茶廠老師傅對時間的掌控,所以一分一秒也不能浪費。是以緬甸大葉種紅茶母樹和臺灣野生山茶父樹的美妙結晶。紅玉紅茶具有濃鬱的香氣,衝泡後帶有天然肉桂的淡香,入口則留有一股如薄荷或是橙皮辛涼的芳香,其特有的濃鬱香氣,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也一嘗難忘,是臺灣辨識度最高的紅茶品種。
  •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初識
    主要產區集中在福建、廣東以及臺灣。臺灣年產量約佔全球烏龍茶產量1/3。自晚清開港,歷經日據到國民黨政府初期,茶葉一直位居臺灣外銷創匯的首位;臺灣的茶,絕大部分銷往國外。單自20世紀70年代臺灣經濟騰飛,臺灣的茶全部內銷。
  • 臺灣茶,真正的文化是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臺灣的中部高山林立,地形險峻,因此高山茶相當有名,由海拔一千米向上栽種,茶葉終年多在雲霧之間,其特色滋味又有所不同,而傳統的凍頂烏龍,可說是懷舊的代表,老一輩說起臺灣茶,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凍頂烏龍茶」,因其工序複雜,口感醇厚,喝過者大多念念不忘。
  •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高山茶區的濫觴--嘉義梅山
    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林,海拔1200米以上,1975年引進茶苗,是臺灣標高1000米以上最早期的高山茶區。但我們說的「濫觴」,卻還要早個數十年。時當日據時代,鄉裡就種過「蒔茶」,和屏東滿州鄉的「港口茶」一樣,以種子直播,是在竹林裡粗放的茶樹。做成毛茶之後,鄉人不避道路險阻,擔下山去賣。如今時過境遷,偶然在當地的桂竹林裡還能看到廢耕茶園的遺蹟和野化的茶樹。
  • 臺灣茶一路北進 借力茶博會加快內地市場布局
    臺灣高山茶源自中國福建,經閩南烏龍茶種引種而生,與閩茶同根同源,及今已衍生發展出諸多名茶--綠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鐵觀音茶、日月潭紅茶、白毫烏龍茶、凍頂烏龍茶、高山茶(大禹嶺茶、合歡山茶、梨山茶、杉林溪茶、阿里山茶)等,這些茶類全都品質突出、各具特色,其中又尤以臺灣烏龍茶最為突出。多年來,臺灣茶界不斷創新茶藝理念,整體提升了臺茶的產品形象。
  • 臺灣茶之最,大禹嶺高山烏龍茶
    為了中橫公路施工之便,闢建霧社支線進行補給,完工後,形成現今臺14甲線在此與中橫公路會合,也是現今通往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與梨山的重要通路,因此大禹嶺有民宿經營,販售熱食,種植茶葉為當地居民維生方式,但此地人家的居住戶數並不多
  • 臺灣烏龍茶小傳
    在公元18世紀70年代,臺灣臺北木柵山區的丘陵地,因其優異的自然環境適合茶樹生長,因此吸引一批福建人帶著烏龍茶樹種到此開墾定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福建商人柯朝氏將閩茶種引入臺灣,種植於魚坑(今瑞芳區),大部分人認為此為臺灣北部植茶之始。由此沿淡水河上遊及其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三溪之丘陵地帶廣種茶樹,而農民多以制茶為副業。
  • 在梨山,遇見最早的冬茶
    臺灣的春茶是一路從低海拔往高海拔採摘,而冬茶則相反,冬天往往較低海拔來得早,因此從高海拔往低海拔採摘。在臺灣,種茶的最高海拔可以達到2600公尺,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禹嶺茶區,它與梨山茶園是一片區域。高海拔的產區往往較冷,2200公尺以上的產區不一定產冬茶,高海拔冬茶通常在秋天就會將茶青採摘下來。在臺灣,冬茶的價格往往比春茶高很多,春茶與冬茶在當地被叫做「正水茶」。
  • 臺茶18號
    世界唯一在臺灣魚池鄉日月潭才有的特有茶種--臺茶18號又名「紅玉」,是由臺灣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以最具特色的緬甸大葉種紅茶為母樹與臺灣野生山茶為父樹的美妙結晶
  • 【茶】臺灣烏龍茶
    烏龍茶是臺灣茶業的支柱,源自中國福建,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以凍頂烏龍茶享譽茶界,現在更加大發展高山烏龍,茶業給臺灣的農業帶來巨大的拓展空間,經濟前景十分良好。臺灣茶之初期發展史,唯獨烏龍茶發其光輝。其後,雖有後起之包種茶,繼而走紅之紅茶,隨後抬頭之綠茶,但歷經百年,烏龍茶猶仍穩佔臺灣四種茶葉外銷之首位,永不凋謝,實乃臺灣茶中之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