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旅順口區董坨子漁港的防風堤上,李玉鳳(音)的淚水已經哭幹。從她所處的位置向海面上望去,約200多米外,一艘漁船底朝天翻扣在海裡。而那沉沒在水下、灌滿海水的船艙裡,或許就有她丈夫的遺體。
這是一艘註冊地為葫蘆島市綏中縣的漁船,5月8日23時許,在旅順煙大輪渡港外的航道上,該漁船與一艘剛剛離港的浙江藉貨輪發生碰撞。「漁船當場就被撞翻了,船上一共9名船員,3人獲救,其他6人可能還在船艙裡。」一位參與沉船打撈作業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種種跡象顯示,被困在船艙裡的6人可能已經死亡。」
誤入航道的漁船被頂翻?
「出事已經3天多時間了,我們已經對親人的生還不抱任何希望。但是我們這些家屬還都要繼續在這裡等下去,至少我們要親眼見到親人的屍體,也算是一絲安慰。」在昨日的沉船打撈現場,從綏中來的趙志軍(音)說,他叔叔趙升(音)就在這條船上,直到現在,打撈人員還沒能找到他叔叔的屍體。
「撞船事故發生在5月8日深夜,大約是11點多鐘。」一位事發時正在附近海域拋錨的漁船船長劉某回憶說,「我跟出事這艘漁船的船長也認識,他的船已經在咱們董坨子漁港停靠大半年時間了。我聽說,出事時這艘漁船正橫著從航道上通過,就像在陸地上橫穿馬路一樣。由於夜晚能見度低,所以當他們發現航道上有一艘大船開過來時,想避讓已經來不及了。」
「小漁船被大貨輪給刮蹭一下,當場就翻了。」劉某說,「當時船上有6名船員正在下邊的船艙裡睡覺,3人在上邊開船,事發太突然,船長和另外兩名船員根本就來不及下去救人,只好一邊喊著讓下邊的人快醒醒,一邊跳進了海水裡逃生。」
「3名跳進海裡的船員被貨輪上的救生員給當場救起,其他6人卻全部被埋在水下失蹤。」當地漁政部門一位工作人員說。
打撈沉船的工作很不順
撞船事故發生約3個多小時後,海事部門的救撈船趕到現場。「但經潛水員下去查探,水下已經沒有生命特徵。」一位參與救援的工作人員說,「救援的意義已經不大。」
5月10日晚,這艘沉沒在航道上漁船被拖到附近的董坨子漁港。自昨日上午起,當地漁政部門便組織船力,試圖將這艘沉船扶正,把裡面的遇難者屍體運出來。但是,打撈扶正沉船工作卻進行的很不順利。
漁政部門先是找來兩艘漁船,用兩根纜繩綁住沉船一側,試圖強行將沉船拖正,但沉船內灌滿海水,非常重,很快便將其中一根纜繩撐斷,第一次打撈失敗。下午,漁政部門又找來一艘馬力更大的漁船,用同樣的方法,再次試圖強行將沉船扶正,但仍未能成功。
至昨日17時記者截稿時止,打撈扶正沉船的工作仍在進行中。
船員傷亡風險遠超礦工
在沉船打撈現場,那位獲救的船長始終沒有出現,遇難的船員家屬們也不知船長人在何處。「他沒臉見我們了唄!」一位遇難船員家屬說。
而在董坨子漁港的岸邊,一些船員和船主們聚在一起,談論著這起事故,也談論著這些年船員傷亡風險據高不下的話題。
漁船的船員傷亡風險究竟有多高?在大連海事法院立案庭,記者了解到該法院平均每年審理的3000餘起案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案件為船員人身傷亡賠償糾紛。這也意味,在大連地區平均每年約有1000名傷亡的船員需要通過法律途徑來尋求賠償,這個數字裡還不包括那些通過私下調解,已經不存在賠償糾紛的傷亡船員。
「全國從事海上捕撈作業的約為200萬人,每年漁船船員死亡人數達3000多人,傷殘人數達10000人左右。這個行業的傷亡風險,已經遠遠超過煤礦業,成為風險最高的行業。」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法規處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遼寧是一個海洋漁業大省,從事海上捕撈作業的約為16萬多人,多數集中在大連、丹東等地區。這個行業的風險非常高,以至於連商業保險公司都望而卻步,不敢讓這些漁船加入保險。因此,一旦發生傷亡事件,主要就得靠漁船主自己來賠償。而大多數漁船主又都是貸款買船、小本經營,抗風險能力很弱,出了事之後根本就無力賠償。」
漁船船員這個行業的風險為何如此之高?大連漁政部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主要原因在於漁船本身的抗風浪能力就很弱,再加上還有一些已經下水多年、該停航的陳舊漁船逃避年檢,超限航行,這些都給這個行業加大了人為的風險成本。而更不利的是,漁船上的船員又大多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根本不懂操作,便被僱上船工作。在所有發生的船員傷亡事故中,因船員操作失誤而引發的傷亡事故達90%以上。」
如何才能降低漁船船員的從業風險?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事實上早在2004年,遼寧的30名全國人大代表就曾聯名建議,對海洋捕撈業、養殖業進行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以此來降低船員傷亡後的賠償難題。但保險畢竟只是事故發生後的一種賠償手段,並不能有效地降低這個行業的風險。因此還是應該由海事、漁政等部門牽頭,從用工的源頭上堵住漏洞,讓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船員不得上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