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是緣,歡迎關注
在今孤山的西北端,有一座橋,為「西泠橋」。西泠橋畔,為蘇小小墓。
▲ 孤山後路拍西泠橋。遠端亭為慕才亭,亭內即為蘇小小墓。圖/雲廬裡攝,2020
西泠橋,「西湖三大情人橋」(斷橋、長橋、西泠橋)之一,位於今孤山路西端,連接棲霞嶺麓和孤山,為單洞石拱橋。
在古時,西泠橋所在位置為一風景如畫的古渡口,稱為「西陵」。
最早與西泠相關的文字記載源自於與南朝齊時期著名歌伎、錢塘第一名伎蘇小小(479-約502年)有關的記載。南朝徐陵(507-583年)在《玉臺新詠》中載有《錢唐蘇小歌》:
詩中的「西陵」,又稱西泠、西林、西村。和東坡同時代的北宋詩人郭祥正(1035年-1113年)有《西村》詩云:
遠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
得魚無賣處,沽酒入蘆花。
詩中「僧舍」近指時孤山上的孤山寺、報恩院、瑪瑙寺、智果寺,遠指昭慶寺。該詩說明至北宋時西村仍只有數家村民,打魚為生,且湖中是滿眼如雪的蘆花,而不是宋室南渡後至今所見的滿湖荷花。時西村到孤山需擺渡,故該地又稱「西村喚渡處」。宋末元初董嗣杲有《西湖百詠.西林橋》詩序云:「西林橋,在孤山西,即『古之西村喚渡處』」,並在詩中云:明陳贄亦有《西林橋》詩:
直到蘇東坡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1089-1091年)浚西湖、築蘇堤時,西泠橋還是未建。但是,到了南宋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西泠橋已建。據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追記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遊湖盛況時有載:「先南而後北,至午則盡入西泠橋裡湖,其外幾無一舸矣。」
南宋初的劉師復[元符三年(1100年)進士]有詩《題汪水雲詩卷》曰
鄭厚(1100-1160年)亦有《林和靖墓》詩云:由此可見,西泠橋應建於宋室南渡在杭州建行在後[紹興元年(1131年)]、1160年前,但具體何時、何人所建未見記載。
▲ 《西湖清趣圖》中的西泠橋。《西湖清趣圖》,南宋佚名(傳),紙本長卷,水墨設色,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在南宋時,西泠橋多稱「西林橋」或「西陵橋」。據《鹹淳臨安志》載:「孤山路,在孤山之下,北有斷橋,南有西林橋,其西為裡湖。」《武林舊事》言:「西陵橋,又名『西林橋』,又名『西冷橋』,又名『西村』。」《夢粱錄》載:「延祥四聖觀西曰西林橋」、「西泠橋外孤山路,有琳宮者二,曰四聖延祥觀,曰西太乙宮。」明《西湖遊覽志》:「一名西林橋,又名西陵橋,從此可往北山者。」明《西湖夢尋》:「西泠橋,一名西陵,或曰:即蘇小小結同心處也。」
▲ 西林橋,源自宋刊本《鹹淳臨安志》中的「西湖圖」(局部),姜青青修復
西林橋建後,西村不再是孤村,孤山也成為了觀賞西湖景色的首選之地,被譽為「西湖眉眼之所在」、「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明末以前的西泠橋當有些古色古香、簡樸可愛,且「西泠橋樹色」令人懷想。但是,橋在明末改筑後,已不復古色舊觀,對此,明代畫家李流芳(1575-1629年)甚是「悵然」(明李流芳《西湖臥遊圖題跋.西泠橋》)。明釋來復有詩《泛舟西泠橋》(見《(雍正)西湖志》云:▲ 孤山及西陵橋,源自明《西湖遊覽志》中的「西湖圖」
▲ 西泠橋玩落花。《四時幽賞》,明高濂撰,野間三竹畫,1667年跋寫本。
由於清康熙南巡時,在西湖孤山修建清行宮,在斷橋、西冷橋上都建有橋亭(橋門),必要時可關閉橋門以阻止平民百姓的出入。
▲ 西泠橋,源自清董邦達《西湖十景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民國三年前西泠橋,橋上的橋門仍在,橋面為石級。源自《西湖志》(1995年)
西泠橋於民國三年(1914年)重修,橋面放寬,橋亭拆除。民國十年(1921年)築環湖馬路時,橋面改石級為平坡。
▲ 民國明信片:民國三年後的西泠橋,橋門已拆。圖中湖邊的圍牆今已被拆毀,圍牆為孤山路,圍牆內區域為大草坪及秋瑾墓。圖/網絡
▲ 20世紀20年代西泠橋、慕才亭與蘇小小墓。圖/杭州西湖博物館
▲ 透過西泠橋橋洞看保俶塔。圖/網絡
▲ 西泠橋,源自日本《亞東印畫輯》175回第5張(1939年2月出版)
▲ 黃賓虹《西泠橋上》,35x48cm,1950年。@Artron.net
今西泠橋為單孔石拱橋,現橋長9.3米,寬8.5米,單孔淨跨7.4米,金剛牆用條石錯縫砌築,橋身以一對長系石和明柱構成框箍結構。
▲ 今西泠橋。圖/雲廬裡攝,2017
▲ 蘇小小,TheSinger Su Xiaoxiao by Kang Tao, 1746。現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館
(MinneapolisInstitute of Art)藏
正如上文所言,蘇小小的故事最早載於南朝徐陵的《玉臺新詠》卷十,為《錢唐蘇小歌》:「我乘油壁車,郎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該詩以一位女子的口吻,闡述其乘油壁車外出時,遇到了騎著青驄馬的俊郎,兩人一見鍾情,希冀在西陵的松柏下「結同心」。但是,《錢唐蘇小歌》只闡述了蘇小小在西陵結同心一事,卻沒有對蘇小小本人進行介紹,即蘇小小具體為哪一個朝代、何方人氏均不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會晚於《玉臺新詠》的編者徐陵(507-583年)。也就是說,除了這首詩所言的蘇小小與一騎青驄馬的男子在西陵松柏下「結同心」,且年代不晚於南朝外,並無今人所熟知的故事內容。入唐,蘇小小已經名聲在外,被諸多詩詠,其中有人明確蘇小小為錢塘人士,且墓在西陵。白居易(772-846年)《杭州春望》言「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楊柳枝詞》言「蘇州楊柳任君誇,更有錢塘勝館娃。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和春深》「杭州蘇小小,人道最夭斜」,韓翃[唐天寶十三年(754年)進士]《送王少府歸杭州》「吳郡陸機稱地主,錢塘蘇小是鄉親」,唐羅隱《江南行》「西陵路邊月悄悄,油壁輕車嫁蘇小」,均言明蘇小小為錢塘人士。試想白居易作為杭州的第一任知名市長,其所言蘇小小家在錢塘應該不會有誤。李賀(約790年-約817年)《七夕》「錢塘蘇小小,又(有作『更』)值一年秋」、《蘇小小墓》「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西陵下,風吹雨」,言明蘇小小為錢塘人士,墓在西陵。張祜(約785-849年)為唐末人,有關西湖的詩篇有《題杭州孤山寺》、《題杭州靈隱寺》等,其《題蘇小小墓》「不知誰共穴,徒願結同心」中所言的「結同心」應認可墓在西陵。而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言:「蘇小小墓,在西湖上,有『湖堤步遊客』之句,此即題蘇氏之墓也。」《鹹淳臨安志》:「蘇小墓,在湖上,周紫芝有詩題雲『湖堤步遊客言此蘇小墓也』。」即兩者均認為蘇小小墓應在西湖邊,但未言明具體位置。奇怪的是,在南宋時西林橋(西泠橋)已建(見上文),但沒有提在西林橋側。但是,有不少詩詞文獻卻認為蘇小小墓應該在今嘉興。晚唐陸廣微在其《吳地記》之「嘉興縣」條目下有「前有晉妓蘇小小墓」,即蘇小小墓應在嘉興縣,並且指出蘇小小應為晉代人,但未明是西晉還是東晉。中唐李紳(772-846年)有《真娘墓》(真娘,時蘇州名妓)一詩曰「(真娘)還似錢塘蘇小小,只應回首是卿卿」,並在序中言:「嘉興縣前有吳妓人蘇小小墓,風雨之夕,或聞其上有歌吹之音。」唐範攄亦在《雲溪友議》將真娘比作錢塘蘇小小:「真娘者,吳國之佳人也,時人比於錢塘蘇小小,死葬吳宮之側,行客慕其華麗,競為詩題於墓樹。」 南宋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言:「蘇小小墓,在嘉興縣西南六十歩,乃晉之歌姬。今有片石在通判廳,題曰:『蘇小小墓,豈非家在錢塘而墓在嘉興乎?』(中唐)徐凝《寒食詩》:『嘉興郭裡逄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只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財。』」 即蘇小小為錢塘人,但墓應該在嘉興縣衙前。如此一來,在唐時基本上已經明確蘇小小為錢塘人士,且確實有蘇小小墓,但墓在何處有二說:一說在杭州的西陵;一說在嘉興縣衙前。但自宋後入元,蘇小小的墓址被統一,基本上被坐實是在錢塘(今杭州)(見餘霞《蘇小小考》,《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第2期)。而到了北宋,蘇小小也終於被確定了年代:南齊。據郭茂倩(1041-1099年)在《樂府詩集》曰:「《蘇小小歌》,古辭,一曰《錢塘蘇小小歌》。《樂府廣題》曰:『蘇小小,錢塘名倡也。蓋南齊時人。西陵,在錢塘江之西,歌雲<西陵松柏下>是也。』」 即郭茂倩引用了唐末宋初沈建的《樂府廣題》中的記載,推測(「蓋」)蘇小小是南齊時錢塘西陵名妓。但因《樂府詩集》流傳甚廣,且後人引用時一般都去除「蓋」字,蘇小小直接成為了「南齊」人,如明郎瑛《七修類稿》:「蘇小小有二人,皆錢塘名娼:一南齊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解題》下已註明矣,故古辭有《蘇小小歌》,及白樂天、劉夢得詩稱之者……」清梁紹壬《香豔叢書。蘇小小考》:「蘇小小有二人,皆錢塘名倡。一南齊人,人人所知也;一(南)宋人,見《武林舊事》。」清趙翼《陔餘叢考.兩蘇小小》:「南齊有錢塘妓蘇小小,見郭茂倩《樂府》解題。」即自宋後,蘇小小自此成為了「南齊錢唐西陵」人。▲ 金劉元(約1240-1324年)《夢蘇小小圖》,美國辛辛那提美術館藏
元末明初宋元禧有詩《和鐵厓[西湖竹枝詞]》云:「十三女兒不出門,父娘墳在葛嶺根。 同攜女伴踏青去,不上道傍蘇小墳。」明張興(1343-1401年)《秋日湖中》:「總宜園冷花無主,蘇小墳空草作堆。」南宋時的「總宜園」在時孤山路口(即今北山街白堤路口),由此可見,蘇小墳應在葛嶺南麓的北山街,具體位置仍未知。
明朝中期,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言「蘇小小者,錢唐名娼也,蓋南齊時人,其墓或雲湖曲,或雲江幹。」尚不明蘇小小墓到底在西湖邊、還是在江幹。
但到了明末清初,蘇小小墓已經明顯的是在「西泠之塢」。明末清初人張岱在《西湖夢尋》裡,有「蘇小小墓」條目,言蘇小小「以年少早卒,葬於西泠之塢」。清康熙年間的古吳墨浪子在《西湖佳話》系統的描繪了今人所熟知的蘇小小的一生,並言蘇小小被鮑仁葬於西泠橋畔,刻石「錢塘蘇小小之墓」立碑。其實,該蘇小小一生實為杜撰,因為直到南宋西泠橋才被建,南齊時的西陵尚為一「渡口」,故稱在「西泠橋」側葬蘇小小,不實。但時蘇小小墓應該在,因為在《杭城西湖江幹湖墅圖》中就標有「蘇小小墓」,且墓上有四角亭。
▲ 西泠橋與蘇小小墓,《杭城西湖江幹湖墅圖》局部,清康熙55年至雍正5年間彩繪本
到乾隆年間,蘇小小墓僅剩「半丘黃土」。清沈復(1763-約1832年)在《浮生六記》中言:「蘇小墓在西泠橋側,土人指示,初僅半丘黃土。南巡盛典,則蘇小墓已石築其墳,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書曰『錢塘蘇小小之墓』,從此弔古騷人,不許徘徊探訪矣。」但是,為了迎接乾隆的南巡,地方官員將不起眼、平時訪客難尋的土墳改為石築的八角形墓,並復立碑示「錢塘蘇小小之墓」。
晚清時,蘇小小墓被一特鑑堂將軍修治,墓由八角形改為了圓形,並在墓上建了慕才亭。晚清思想家王韜(1828-1897年)於鹹豐八年(1858年)遊杭州西湖後,在《漫遊隨錄圖記·西冷放棹》記錄了該事:「蘇小小墓在山麓,繞孤山行數百步即是,近為特鑑堂將軍所修治,建亭其上,題曰『慕才』。」
▲ 清末民初蘇小小墓及慕才亭。圖/杭州西湖博物館
▲ 清末民初蘇小小墓與慕才亭
▲ 20世紀10年代西泠橋,可見橋北端的蘇小小墓與慕才亭
民國十年,西湖博覽會召開前拓北山街時,蘇小小墓頂由堆土封改為水泥澆築。
▲ 蘇小小墓與慕才亭,源自日本《亞東印畫輯》175回第4張(1939年2月出版),時墓頂已由封土堆改為水泥澆注頂。
▲ 民國時蘇小小墓與慕才亭。圖/闕維民《杭州城池暨西湖歷史圖說》
1964年12月,蘇小小墓被平、慕才亭被毀。
1988年,慕才亭在今址按老照片原樣重建,仍為六角攢尖頂亭,面積稍有擴展,亭身也略升高。六根方形石柱上共題有12副不同書體寫成的楹聯,其中有:
「桃花流水沓然去,油壁香車不再逢」
「金粉六朝香車何處,才華一代青冢猶存」
「燈火疏簾盡有佳人居北裡,笙歌畫舫獨教芳冢佔西泠」
「幾輩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壟中」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鑄金」
「千載芳名留古蹟,六朝韻事著西泠」等。
▲ 慕才亭,應攝於1988年至1995年間,時亭中無蘇小小墓。源自《西湖志(1995年)》
2004年,杭州市政府重建了亭中的蘇小小墓。墓為石砌圓形,墓頂為淡黃色的半圓體,墓碑上隸書「錢塘蘇小小之墓」。亭墓依山傍水,在古木掩映下,別有一番風韻。
▲ 今蘇小小墓與慕才亭。圖/雲廬裡攝,2020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