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到付款,99元。」近日,南京的劉女士收到了一份和自己姓名、地址和手機號碼完全一致的包裹。但奇怪的是,她並沒有在網上下過單。覺得事有蹊蹺的劉女士立即報警,這一報警,竟牽出了一起盜取公民個人信息並精準實施詐騙的案件。
收件人報警 揭開「貨到付款99元」騙局
今年7月23日,劉女士向所在轄區派出所報警稱,自己收到了一份快遞,貨到付款後,發現裡面是一個劣質的太陽燈,但她卻沒有在網上購買過。
南京市公安局鼓樓分局漢中門派出所民警肖基良介紹:「包裝盒沒有正規的生產廠商,這個太陽燈在網上的價格也就不到10塊錢。快遞單上明確顯示了這個人的名字、手機號碼、家庭住址,我們察覺這可能涉及牽扯公民個人信息的情況。」發現線索後,南京警方從快遞攬件人入手尋找突破口,從而牽出了「99元貨到付款」精準詐騙的黑幕。在德邦快遞的協助和配合下,警方很快將衛某、劉某等6名快遞員抓捕歸案。
快遞「內鬼」多方勾結 竊取信息謀私利
警方調查發現,劉女士的快遞是通過德邦快遞從河南鄭州一家名叫依米電商的公司寄來的。在對當時攬件快遞員的手機進行勘驗後,警方發現快遞員和這家電商公司的負責人有大量的聯繫,「快遞員通過手機給電商老闆發了大概20多萬條數據,包括用戶姓名、聯繫方式和地址」。
肖基良介紹,獲取數據後,電商公司再從這些信息中篩選習慣貨到付款、籤收率較高的客戶進行盲發,甚至還會進行物品匹配。「比如用戶買了書,他就發一本書過去。客戶以為自己買的東西到了,付款後打開一看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為了竊取用戶信息,快遞員說服了德邦快遞河南鄭州分公司的三個營業部經理,三人為了增加自己營業部的發貨量,主動將自己的帳戶密碼上交。肖基良介紹:「快遞費電商公司每月一結,快遞員發單會有額外提成,籤收成功1單的話,會有1塊錢的提成。如果客戶拒收了,需要返單,就是1塊6的提成。快遞員很樂意幫助營業部提升業績,營業部經理也願意幫他們導數據。」
南京警方表示,這起案件涉及多家快遞公司,目前,包括6名快遞員在內的1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或詐騙罪被刑事拘留。
德邦回應:已在全國開展自查 對客戶信息洩露「零容忍」
個人信息輕易被快遞員洩露,這不禁讓一些市民感到擔心,對快遞公司保護用戶信息的能力存在懷疑。
對此,德邦快遞巡視部第二巡視組總監蘇懷山表示,公司對客戶數據採取的是機防、人防等多重防洩露機制。而此案中,信息洩露沒有及時預警,主要是因為快遞員通過拍照和手抄的方式來竊取用戶信息的,應該說屬於個例。「客戶信息安全在整個行業來講是一個通病,企業會接受大量的客戶信息,特別是物流行業,不可避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目前,德邦公司已和警方保持高度聯繫並配合警方進行調查。下一步公司還將繼續完善防洩露機制,同時加大對基層快遞員工的普法教育,將制度落實到基層。「公司也會保持零容忍態度,發現一個打擊一個。」
警方提醒:企業還需加強監管 網購愛好者要注意保護隱私
南京市公安局網安支隊駐鼓樓分局大隊長蔣廣東表示,目前快遞行業普遍存在用戶信息被竊取的風險,「從辦理案件來看,這種竊取用戶數據和電商合作進行的精準詐騙,其他快遞公司也有類似行為,目前警方正在偵查之中」。在他看來,雖然目前一些快遞公司總部對於用戶信息的查取制定了嚴格的規範制度,但在市、縣區域的執行方面有所欠缺。企業還需要加強監管,將制度落實,同時加強員工法律意識和法律教育。
對於習慣網購和喜歡貨到付款方式的用戶,蔣廣東提醒:收到包裹時,首先要仔細甄別自己是否在網上購買過,對包裹的外觀也要進行判斷,對於來歷不明的包裹堅決予以拒收;此外,在網購過程中,也儘量不要將自己的個人信息填寫得過於詳細,「可以把收貨地址填到小區或是街道,包裹『最後一公裡』的環節來交給智能快遞櫃或是小區物業等,儘量保護個人隱私。」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黎明 顏斌 荔枝新聞/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