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韓國媒體報導,韓國軍隊已經正式作出決定,對其採第二批次購美制F-35「閃電II」型第四代戰鬥機的計劃進行調整。而按照韓國軍隊原先的規劃,韓國軍隊採購的60架F-35將分為兩個批次實施,第一批次採購40架F-35A,第二批次再視情採購20架F-35A,這些飛機將用於替換韓國空軍目前仍在服役的少量F-4E與F-5E戰鬥機,完成韓國空軍裝備的全面現代化工作。在計劃進行調整後,韓國空軍決定放棄第二批次的這20架F-35A型戰鬥機,改為採購20架F-35B型,以用於配套給韓軍接下來將改造、列裝的輕型航母,同時,並不排除未來繼續採購F-35B的可能。
F-35B戰鬥機
韓國F-35B的航空母艦
說到韓國軍隊緊跟日本自衛隊的步伐、有樣學樣地採購F-35B戰機,相信大多數軍迷的第一反應就是:飛機有了,船呢?韓國軍隊上哪找航母去?
日本自衛隊也採購F-35B戰機
韓國航母計劃的「三步走」
其實事情也沒這麼簡單,從韓國海軍對輕型航母的裝備建設、兵力組建來看,別看現在韓國海軍沒有航母,但誰也說不好它在不久的將來有沒有航母、能造出多大噸位的航母、能造出幾艘航母來:
「獨島」級兩棲攻擊艦
咱們去年曾經說過一次,韓國海軍對其航空母艦與艦載航空兵的規劃,差不多是分為「三步走」的:第一步現在基本上已經走完了,也就是韓國海軍在2000年開始納入軍備計劃、2002年正式開工建造、2007年加入韓國海軍服役的「獨島」號兩棲攻擊艦,以及其二號艦、預計今年服役的「馬羅島」號兩棲攻擊艦。只不過這兩艘兩棲攻擊艦的滿載排水量僅僅略高於日本海自的「大隅」級「直升機母艦」,整體技戰術性能比較一般,關鍵性的航空作業能力更是孱弱,充其量屬於韓國海軍初步解決「有無」問題的「試水之作」。
獨島級的2號艦——馬羅島號
在LP-X(即「獨島」級計劃)之後,目前韓國海軍正在走的是輕型航母、全通甲板兩棲攻擊艦計劃的「第二步」,也就是兩艘LPH-II型兩棲攻擊艦。按照目前已經披露出來的相關設計方案與技術數據,韓國海軍準備於2025年前開工、在21世紀20年代全部投入使用的兩艘LPH-II型兩棲攻擊艦,是在目前成熟了的「獨島」級兩攻的基礎上做放大設計,將艦體長度從現有的200米拓展到250米,舷寬從30餘米拓展到35米左右,滿載排水量也隨之水漲船高從1.9萬噸增加到大約3萬噸。
「LPH-II」計劃仍是在獨島級的基礎上改進
自然了,相比LP-X,LPH-II的兩棲運輸能力、航空作業能力等關鍵性技術指標均有較大提升,整體技戰術性能足以和日本海自的兩艘22DDH「出雲」級航空攻擊艦相比。而按照日本海自近期即將對「出雲」級實施的技術升級,咱們可以想見,只要韓國海軍想要的話,這兩艘尚在紙面上的LPH-II型「兩攻」在事實上已經具備了改造為輕型航空母艦的能力,且其整體航空作業能力不會低於「出雲」級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黃蜂」級這種「閃電航母」,事實上連韓國海軍現有的「獨島」級在實施一定的升級作業後,都具備改裝成輕型航母的潛質,只不過這實際效能比較難看而已。
擁有F-35B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是韓國的假想敵
除了已經基本完成的LP-X和準備開始的LPH-II兩個建造計劃,韓國海軍還有一個更雄心勃勃的「中大型航母建造計劃」,堪稱韓國海軍航母建造計劃的「第三步」。按照咱們曾經討論過的說法,去年十月份韓國執政黨就已經披露了一份來自韓國議會國防委員會的文件,顯示韓國海軍正在對兩個航空母艦方案進行評估,兩個方案均有斜角甲板、彈射器、舷側升降機、獨立艦島設計,具備正規航空母艦的一切技術特徵,只不過「一號方案」相比較「二號方案」顯得更加不切實際。
韓國曝光的雙航母計劃
韓國海軍的規劃,「一號方案」要做到艦體長度298米,飛行甲板寬度75米,滿載排水量7萬噸,搭載方案包括32架固定翼戰鬥機和8架直升機,基本上是「韓國版的『女王』級」,而「二號方案」雖然艦體尺寸、噸位、航空作業能力等相對較弱,但起碼能夠接近法軍「戴高樂」號的水平。而從目前的情況看,不出大伊萬所料,韓國海軍似乎正在逐步放棄有些不切實際、恐怕美國也不會同意的「一號方案」,屬意建造難度較低也更為實際的「二號方案」,當然,從「概念設計」到「實際建造」,韓國海軍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F-35B配備給「獨島」級
但是,不管是LP-X還是LPH-II,亦或是「一號方案」或者「二號方案」,從韓國海軍對航空母艦與艦載航空兵的兵力、裝備建設來看,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現,韓國海軍要以現有的、或近期的艦體平臺來建設艦載固定翼航空兵,是沒什麼技術困難的。
獨島級不需要很大的改裝就能配備F-35B
饒是「獨島」級兩棲攻擊艦,在經過改造後也可以裝載10架左右的F-35B型戰鬥機,而LPH-II在經過改造後,航空作業能力則可能與日本海自的「出雲」級或美國海軍的「黃蜂」級持平,雖然這種「閃電航母」的每日出動架次數可能只有40個架次左右,總出動效率確實不高,但相比很多連航母都沒有、或者有航母但艦載航空兵攻擊效率很低、或者艦載航空兵足夠強力但裝備尚停留在第三代艦載機的國家來說,韓國海軍、日本海自的這些輕型航母仍然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美國海軍的「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事實上,韓國軍隊這次著急忙慌地要採購的這20架F-35B型戰鬥機,大伊萬認為都未必是配備在停留在紙上、八字沒一撇的LPH-II上的,可能就是配套給2艘LP-X「獨島」級的,每艘「獨島」級配備八到十架,雖然不夠看,但有總比沒有強嘛。
韓國是在與日本較勁
那麼,現在韓國海軍湊合版本的「輕型航母」有了、下一代航母計劃也有了,為啥這麼著急忙慌地採購F-35B這種第四代垂直起降戰鬥機就是一個頗為有意思的問題了。其實不用大伊萬來說,只要長期關注咱們公眾號、讀過大伊萬之前文章的讀者,估計內心都有自己的答案:很簡單,你看韓國軍隊宣布採購F-35B的時間節點,差不多就能看出來了,這是在跟日本海自較勁呢。
咱們之前說,韓國海軍的兵力建設對標與海上戰役想定,跟北方的朝鮮始終沒什麼關係,韓國海軍也並不指望戰時能用這些兩棲攻擊艦去對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棲登陸。韓國海軍的建設目標,其實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對標日本海自,能夠在以獨島為焦點的海上對抗中有效對抗日本海自,能夠在東亞甚至東南亞一帶發生的遠洋破交戰中擊敗日本海自。韓國海軍費了吃奶的勁也要置辦六艘「世宗大王」(兩個批次)級防空驅逐艦、一定要和日本海自各護衛隊的防空艦規模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這種建設思路的明證。
第二批次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
而在這種裝備與兵力建設的邏輯下,韓國海軍之所以費勁巴拉地想建設大艦隊,還打算建造可以攜帶F-35B戰鬥機的LPH-II型輕型航母,其內在邏輯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在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遠洋作戰力量較為強大,且已經有了輕型航母建設計劃的前提下,若日、韓兩國由於獨島問題爆發衝突時,誰有遠洋艦隊就意味著誰可以有更大的戰略自由度,如可以通過在遠海針對另一方展開破交作戰迫使對手屈服。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韓國海軍的輕型航母計劃、韓國海軍打算用這2艘輕型航母去承擔何種類型的戰略戰役使命,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數。
對於韓國海軍來說日本海自是頭號競爭對手
只不過,相比較日本海自打算用來改造輕型航母的兩艘「出雲」級,目前韓國海軍手頭的兩艘「獨島」級實在是有點不夠看,即使搭載上了F-35B,兩艘「獨島」級的戰鬥力可能也只相當於一艘22DDH「出雲」級。韓國海軍要達成與日本海自軍力的基本均勢,起碼要等到2025年左右、拿到LPH-II並完成了相應的航空作業改造之後才能做到,而接下來的那個「四萬噸級中型航母」項目,則是韓國海軍在航母上試圖對日本海自完成「逆勢趕超」的關鍵。
對中國威脅巨大
不過,儘管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韓國海軍這20架F-35B,外帶雄心勃勃的輕型航母計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單純跟日本海自「置氣」而搞出來的,但是誰也沒有規定,韓國海軍的這兩艘輕型航母只能用來對付日本海自。畢竟,韓國海軍也好,日本海自也好,這都是屬於美軍東亞實力體系的一部分,等到了「地動山搖」的時刻,都是可以作為美軍的僕從軍投入到戰場上來的。
韓國和日本的海上力量都是美軍的僕從軍
真到時候韓國海軍有2艘輕型航母加上20架F-35B,日本海自有2艘輕型航母加上40架F-35B,美國海軍再來2艘正航2艘「兩攻」,這機動打擊兵力就會瞬間上升到2個艦載機聯隊、2個海軍陸戰隊的戰鬥攻擊機中隊、4個僕從軍的艦載戰鬥機中隊,一共100架F-35B和100架F/A-18E/F超級大黃蜂的水平。這麼大規模的參戰兵力,暫且不談F-35B和F/A-18E/F相對於我軍殲-15、殲-11B/BS、殲-10A等機型在技術層次上的領先,單單從出擊架次來計算,2個艦載機聯隊就可以保證日均250架次的出擊水平、6個F-35B中隊甚至可以做到接近日均350架次的出擊水平。不算當時可能部署在東亞地區的、陸基航空兵機場的出擊能力,單單看這每天600架次的出擊,外帶「閃電航母」和正航互相配合、機動打擊體現出來的「分布式殺傷」的思路,這支作戰力量對於任何一個大國海軍來講,都是極其危險且棘手的。
既有技術優勢又有數量優勢,F-35B還是很棘手的
總之,伴隨著F-35B這種裝備的擴散,咱得吐槽一句,是個人不是個人現在都在想方設法地搞到輕型航母,最不幸的是,最熱衷於搞輕型航母,輕型航母計劃攤子鋪得最大的兩個國家,都呆在東亞、呆在咱們的旁邊。這對於中國海軍來講,似乎除了加快發展076,加快建造更多的艦隊航母,推進003的建造進度,把海四代弄上艦,也沒啥好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