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三年多的吳謝宇,終於被抓獲了。「吳謝宇」這三個字也迅速成為絕對的熱點。
根據紅網輿情中心的數據,圍繞著「吳謝宇」這個關鍵詞,在4月25零點到4月26日15:02分期間,網際網路共採集到122465條信息,其中以新浪微博最為集中。網友的集中關注點,依然在:如何看待高智商罪案北大學子弒母?有網友慨嘆:一個高智商的天才和一個超智慧的魔鬼只差一念之間。針對吳謝宇被抓時身上有30多張網購來的身份證,有很多網友提出:假身份證的源頭真的要好好抓一抓。
數據來源:紅網輿情中心
吳謝宇是誰?94年生人,北大學生,在很長時間裡,因常年考試拿第一,被周邊人稱為「宇神」。進入高手如雲的北大,關於他的網絡痕跡,幾乎全部與表彰有關,他延續了中學時代的「宇神」形象。如他同學所說,他曾是神一般的存在。
懸賞通告
最早讓他進入大眾視野的,是一起命案。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發布一則懸賞令,通告稱,2月14日警方發現受害人謝天琴被人殺死在福州市晉安區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謝天琴是吳謝宇的母親,吳謝宇的名字也赫然出現在懸賞令中——他有重大作案嫌疑。
隨著案情的披露,這起北大學子弒母案著實讓人錯愕。
弒母,吳謝宇是有預謀的,在從北京回家之前,就已經在網上購買系列作案工具。在殘忍殺害母親後,他用塑料膜把母親的屍體層層包裹,每一層的縫隙中,還放入了活性炭,然後在家裡安裝監控和報警器。隨後,他又以母親的名義,向親戚借錢,幫他母親向學校辭職,他幾乎矇騙了所有人。當然,也可能是沒有人對這個北大學生起過任何疑心。所以,直到半年之後,人們才發現謝天琴已經遇害,而非如吳謝宇所說,陪他出國留學。而當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吳謝宇時,他已經失蹤多時。
等他落網時,距離他的作案時間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四年。根據目前披露的信息,這幾年,他一直在國內,警察在他身上搜出了30多張網購來的身份證。吳謝宇的歸案,或許會很快讓我們獲悉案情的全貌。
面對「北大學子弒母」的悲劇,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思考?特別是近年來,弒母事件已不鮮見,作案者既有不滿十二歲的幼兒,也有像吳謝宇這樣的成年人,這樣的仇母心理,是否是一種新的社會病症?
弒母,或許是很多人不敢言說甚至不敢想像的詞彙,但它作為一種病態心理,就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頻繁曝出此類惡性事件。
在本世紀初,有學者甚至在美國大眾心態史中總結出流行於美國的「弒母文化」。這種文化的出現,有其獨特的社會原因:在美國興起的女權運動,讓很多美國母親想通過對男孩子管制、限制,表達對丈夫的管制,這樣無形中扼殺了男孩子的陽剛之氣,於是男孩們開始反抗,心理上仇恨母親,出現一系列弒母慘案。學者們把這種面臨難以克服的家庭衝突、心理變態的文化危機,稱為「弒母文化」。
在我們這個深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的國度,「弒母」心理的滋生,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顯然還有著另外的社會文化土壤,比如對親子關係的封建認知、對孩子成功的單一評價體系、對家庭角色扮演的家長權力設定等。我們目前無從知道在此前的生活中,吳謝宇與他的母親到底是如何相處,但可以確信的是,一定是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直至讓吳謝宇孽生出弒母的心理。
在這裡,八百君想重點談談人格培養的重要性,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嚴防悲劇重演。
翻看此前類似的案例,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同點,就是作案者往往在平常表現優秀,至少在外人看來如此,在中國家庭的評價體系裡,優秀往往只需要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至於性格是否有缺陷,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往往是被忽略的。片面的評價體系,往往會讓孩子的精神世界陷入惡性循環,在成績優異的表面,更容易製造出如吳謝宇這樣的「孽子」。這也符合犯罪心理學中的「情緒障礙理論」,很多高智商犯罪者,往往是因為不能得到願望滿足和欲求的表現,而這些願望往往是被嬌慣出來難以實現的。
最近,有一部非常火的電視劇《都挺好》,非常逼真地揭示出一個原生家庭環境,對一個人成長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揭示出,一個人的人格健全,之於成才的重要價值。在成績和人格面前,一流的人格遠遠重要於一流的成績,要形成這樣的共識,是許多家長的必修課,也是我們社會需要為之努力的目標。
最近,還有一部美劇也頗具啟示意義。劇名被翻譯為《惡行》,劇情從真實故事改編而來,講述的就是一個病態的母親無所不用其極地把女兒控制在童年狀態,哪怕用藥物來欺騙所有人。但殊不知,隨著女兒的長大,對這樣荒蠻的控制逐漸質疑,直到最後必須用「殺死母親」的決絕來獲得自由的故事。
吳謝宇的故事,顯然不是複製於此,但是,這其中是否有雷同之處?雖不敢妄自揣測,但或許可以合理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