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鎮化:圍繞土地承載力的一場突圍
破局:城市土地承載力適宜性對策
改善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土地承載力的關鍵就是避免人口密度過大、經濟水平上升後城市土地承載力的過度提高,繼而利用合理的城鎮土地規劃來使城市達到適宜人類居住、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目的。改善城市土地承載力的對策主要有:
第一,促進城鎮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合理化。面對我國城市空間拓展加速、城市土地利用極其不合理、土地利用相對粗放等土地利用現狀特點,改善城鎮土地利用空間布局成為改善我國城鎮土地承載力的關鍵所在。土地利用空間布局是搞好土地利用規劃工作、促進土地資源利用的集約高效的內驅動因。進行城鎮用地布局時,需根據用地類型發展特點因地布局,合理進行功能分區。
第二,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的科學性。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是提高城鎮空間利用布局關鍵,因此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應該結合整個城市的經濟產業環境、人文社會背景來進行編制,不同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區域都有其各自的區域特點和發展空間,二三產業、高能耗高汙染產業、高新科技產業之間必須根據規划進行合理的安排和整合。土地利用規劃在保證專業人員與政府的參與前提下,要更加注重現實實施度,增加必要的聽證、公告環節來縮小規劃體系與實際情況的差異性。目前我國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在權威性、科學性以及明確性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問題,而土地利用規劃又是城市土地利用的超前性引導,直接決定著城鎮土地利用的科學合理和土地承載力的適宜性。土地利用規劃要注意空間、時間、任務上的銜接以及與國土規劃和城市規劃之間的聯繫。
第三,促進城鎮建設規劃與總體規劃之間的統籌協調。城市建設規劃必須要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上進行編制安排。長期以來,我國很多城鎮地區的城鎮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脫節嚴重,城市建設用地超標,不按土地利用規劃布局,造成城市空間布局混亂,最終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承載力降低。城市規劃是城市進行長遠發展的框架和約束,因此要從節約用地、合理用地原則出發。合理的城鎮建設規劃還要控制好各類用地之間的比例,以改善城鎮人口居住環境為目標,提高城市土地承載力。
第四,進行舊區改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由於歷史原因,很多城市老城區功能落後、基礎設施不完整、空間布局不合理,嚴重影響了城市功能作用的發揮;部分城市產業布局混困,高能耗高汙染的工業產業聚集於城市中心地帶、佔據城市功能用地,對城市環境造成較大影響。城鎮土地空間布局的改進要依靠進行舊區改造,遷入金融服務等第三產業,加強基礎設施配套管理。單一的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理念導致城市整體功能結構失衡,尤其是城市新增建設用地布局不合理嚴重影響了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城市承載力改善要從單一增長模式改變為實現人的和諧最優,利用合理的土地規劃來實現人與資源環境的統一,因此城鎮人均用地標準不能減少,必須要相應提高,在城鎮新增建設用地功能分區上要嚴格規劃、合理布局,改善人均用地質量,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第五,促進城鎮土地開發利用立體化發展。城市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合理化不僅局限於平面土地,還包括立體的發展,城市發展對土地的需求不得不改變城市規劃只在地表這個平面進行的傳統觀念,拓展到立體空間也成為緊迫需求。城市土地的立體化發展包括了地表、地下和地上三部分,地上項目主要是指高層建築及城市高架橋、立交橋、空中交通軌道等;而地下項目除了人們常見的地下商場、地鐵外,還包括高速電車道,鐵路城市隧道、公路隧道等。通過土地利用的立體化開發,城市空間布局利用率會大大提高,從而避免了修建過多地表道路而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