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看運河,頭頂藍天白雲,腳下波光粼粼。一條大運河,逶迤迂迴,百種風情,牽繫著滄州兒女的情感,流經城區34公裡的路途中,或呈現靚麗景觀,或正改造規劃,越來越美的運河,讓滄州人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相約看滄州」第三十九站帶您感受大運河,看看市區段最靚麗的景觀和最美的節點。
生態修復百姓樂
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裡,清晨的陽光灑在綠油油的草坪上,三三兩兩的市民正悠閒散步。運河水緩緩流淌,岸邊一對新人身著婚紗,依偎拍照;球場裡,年輕人奔跑運動,汗流浹背;樹蔭下,兒童嬉戲,老人閒坐……
為減輕洪水壓力,古人開鑿設計多個人工彎道,最獨特的要數滄州市區的「Ω」形大彎。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便是依「Ω」彎而建。
2018年,滄州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開始建設,圍繞運河打造景觀,展示區保留了原有樹木,利用河道清淤產生的淤泥打造了微地形,大面積鋪設草坪,將原來的河灘荒地、建成了老人能散步、青年能運動、兒童能嬉戲的城市綠色休閒空間。展示區裡,草坪翠綠,視野開闊,運河水清,風景獨特,成為最近兩年市民遊玩的打卡勝地,中央電視臺、北京衛視、河北衛視等媒體,都曾展現了滄州獨特的「Ω」型運河美景畫面。
清風樓下景色美
解放路向北至新華橋,是滄州市區最早改造的一段運河景觀,也是地處城市最中心的運河風景。運河清淤、河道加寬、建設濱水步道、栽種綠植、兩岸亮化……改造完工後,附近居民的生活變了樣。「清晨散步,夜晚遛彎,帶孩子玩耍,或茶餘飯後休閒,這一段運河景觀都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在運河邊生活的老人張文生說。
古老的清風樓經過修繕,煥發出新的光彩。清風樓廣場和南湖公園,作為此段運河景觀的兩個點綴,更是人氣爆滿。華燈初上,人們漫步在運河邊,公園、廣場,水光瀲灩,燈影搖曳,好不愜意。
與這段景觀相輔相成的,是豐富的歷史文化,清風樓、滄州文廟、正泰茶莊等歷史遺址都在運河岸邊。「大運河滋養了沿線一方百姓,滄州人的民俗、方言、生活習慣等都受其影響,因為有了運河,才有了滄州武術、吳橋雜技才名揚四海。」滄州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寶鎖感慨,「小南門曾經的繁華,滄州人慷慨豪氣、耿介剛直、重義輕利的品行,都離不開大運河的滋養。」
精心規劃建設忙
正在建設中的南湖文化街區,是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又一力作。工地上,昔日運河岸邊的村莊已拆除搬遷,規劃圖景大氣磅礴。不僅南湖水體及景觀將提升,南關至張家墳區域的生態進行修復,古老的無線電廠,也將保留特色廠房建築,通過舊房改造形成風格獨特的特色文化創意集市,並成為滄州年輕人的活力集聚點。
這個區域的景觀改造提升,將文化融入其中。復現南川樓和朗吟樓的規劃,讓滄州不少文人為之興奮。這裡將成為彰顯滄州歷史文化特色、展示大運河景觀和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市區的北部,滄州大化老城區及附近區域的提升改造受到市民關注,而這也將是大運河市區北段的一次蝶變。按照規劃,這裡將充分利用大化廠房、設備及構築物進行改造,形成融運河風貌展示、非遺歷史展演、大眾文化傳播、手工製作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公園,成為大運河沿線非遺項目互動展示、交流傳承中心。
「滄州是沿線20多個城市中唯一一個運河穿過主城區中心線的城市,沿岸運河景觀的改造和利用顯得尤為重要。」劉寶鎖期待,滄州通過大運河文化景觀帶多個區域的改造和提升,實現兩岸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實現大運河文化元素的發揚光大,從而實現人們幸福指數的不斷攀升。
來源:滄州日報 趙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