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一輩的愛情,會讓人想起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的一段話:我們終將擁有另一個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那一個人。貫徹現在與未來,陪你數遍生命的公路牌,期望路過你的全世界,然後在終點等你。
憧憬生活
男方:金孟昭 92歲
女方:伍佩娟:91歲
結婚:70年
14歲的金孟昭在伍佩娟父親開的中西藥房當學徒,認識了13歲的伍佩娟,兩人兩小無猜。長大相戀談婚論嫁時,按習俗請了頗有名氣的算命先生合生成八字。沒想到合出來的結果是「八字不合」,算命先生告訴他們,兩人只適合做兄妹不適合做夫妻,若強行結合,不出三年可能就要離婚。面對算命先生的告誡,伍佩娟的父母剛開始極力反對這樁婚事,但金孟昭和伍佩娟堅定地選擇了相信自己。他們對愛情的執著最終打動了旁人,1946年,兩人終於如願以償結為伉儷。命運眷顧有情人,金孟昭和伍佩娟婚後互敬互愛、團結和睦,非但沒像當初被預判的那樣婚姻短暫,還恩恩愛愛攜手走過漫長的70年婚姻長路。夫妻倆分外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感情,把當年算命先生寫的八字帖、結婚發的請帖、結婚時登的舊報紙全都珍藏起來。婚後無論遇到任何艱難困苦,都始終不離不棄、風雨同舟,備受親友稱讚。1958年,金孟昭離開城市,去農村自力更生。家裡七個孩子嗷嗷待哺,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全靠伍佩娟「啃著包子」不停勞作勉強渡過了難關。這讓金孟昭感動不已,也對伍佩娟更疼愛有加。為了攜手走得更遠,如今,92歲的金孟昭和91歲的伍佩娟非常注意鍛鍊和養生。他們積極動腦,注意鍛鍊並堅持自己做家務,享受當下。伍佩娟愛打麻將,金孟昭就燒好飯菜讓她吃飽了去玩;伍佩娟下車習慣跳下來,金孟昭就會立馬提醒她九十多歲了要穩著點。伍佩娟說,丈夫70年都是如此這般照顧她包容她,所以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從不曾吵架。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兩位老人信心滿滿地表示,還要繼續攜手走過100歲,用他們的一生去書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完美愛情!
從鄰居到夫妻一場最「緊密」的愛情
蔣嶽明 78歲 周蓮英 72歲
嶽明與周蓮英這對夫婦的婚姻就是典型的「鄰裡情」,一個住珠冠巷,一個住天窗巷。進進出出都有偶遇的機會,再經介紹人把「紅繩」一牽,戀愛、結婚,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或許大家會很吃驚,那個年代還會有先戀愛後結婚的婚姻?是的,他們是鄰居,白天各自上班,晚上約出來嘮嗑,既簡單又懵懂,卻是他們那個年代最甜蜜的戀愛方式。婚後,他們把家安在了原來的住宅區,生活沒有任何改變,那些住宅區裡從小到大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保持著當初的那份美好。四十多歲時,他們一邊在單位上班,一邊在住宅區附近擺租書攤貼補家用,每天早早地將書歸好類,擺放整齊,等著孩子們圍坐在書攤旁邊找書看。看著孩子們如饑似渴地拿起書不停地翻看,久久不願離開的樣子,便是他們夫妻倆最大的享受。當書攤退出人們的視線,蔣嶽明、周蓮英也到了退休的年齡。在國外的子女想讓他們老倆口去國外安享晚年,他們卻割捨不下住了多年的老家。最終決定周蓮英出國待一年,蔣嶽明則堅持留守家中,在小區裡當一名義務巡邏員,並發揮自己會木工之所長,義務給街坊鄰裡修凳子門窗等。一年後,周蓮英如期回到了老家,與蔣嶽明一起為社區服務,做好社區的清潔工作,積極參加社區裡的各項活動。
激情歲月的「紅色浪漫」
朱豐敏 80歲&於翠香 78歲
1958年,於翠香參軍離開老家山東威海,來到福建前線醫院工作。4年後,朱豐敏作為浙醫大提前畢業生,被選派到同一家醫院工作。真正促使他們走到一起的,是當時醫院的團組織書記出面介紹。於翠香敬佩朱豐敏的好學,朱豐敏欣賞於翠香的踏實認真勁,1966年,他們結為連理。可以說,激情歲月演繹的「紅色浪漫」,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但於翠香說,他們的婚姻並不「浪漫」。結婚連張照片都沒有,買了些糖在簡陋的會議室裡分發給戰友們,這婚便算結了。沒有婚假,第二天照常出現在忙碌的工作崗位,吃住行還是按照部隊的習慣和標準,生活軌跡沒有任何變化。唯有一次部隊放映露天電影,兩人也是搬個小凳子坐在人群中觀看。直到後來先後回到溫州,陸續退休,50年的日子就是這麼簡單、平淡、樸實。於翠香愛好廣泛,喜歡熱鬧,朱豐敏則喜歡安靜。兩人性格截然相反,卻始終相濡以沫相守相知。於翠香有著獨立特行的軍人特質,她從始至終擔負著照顧家庭的責任,支持老伴一生埋首鑽研醫學知識。對于于翠香的付出,朱豐敏銘記於心,面對記者的採訪,不善言辭的他頻頻點頭以示老伴對自己的支持。
1956年,喜好文體活動的張錫龍在溫州西山陶瓷面磚廠工作。由於愛好廣泛又比較活躍,他被推選為單位的文宣隊隊長。文宣隊經常要到單位所屬的兄弟廠演出,加上節目編排創新時常需要增加人手,便從陶瓷職業學校挑選有才藝的學生助演,葉明月就是其中一名「援兵」。葉明月天生一幅好嗓子,人又長得漂亮;張錫龍陽光開朗,為人實誠。兩個人因為年齡相近,興趣相投,很快互相有了好感,但同時又都比較羞澀,始終不敢捅破這層窗戶紙。無巧不成書,葉明月的班主任黃老師恰巧是張錫龍的好朋友,最終她看出了其中的奧秘,主動出面搭橋牽線促成這樁美事。葉明月家境殷實,父母希望女兒能嫁得門當戶對些,張錫龍則父母早亡,由姐姐一手帶大,經濟一般。葉爸爸和葉媽媽最初反對這門婚事。但葉明月認為,只要兩個人勤勞努力,房子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黃老師更是多次到葉家作思想工作,說服父母讓女兒自己選擇幸福。1962年喜結連理,兩人高高興興買了幾斤喜糖,在家中擺了一桌酒菜,把婚給結了。十幾年後,他們動用多年積蓄並借了些錢,買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兩居室。而後的日子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越過越好。葉明月說,夫妻相處54年,雖然拌過嘴,但他們彼此都很包容。張錫龍很細心,給妻子倒水喝都會自己先試過溫度。葉明月很多事都會替丈夫著想,為支持丈夫當溫州晚報「雪君工作室」家電維修部的義工,每周六早早起床準備早飯提醒丈夫早點出門。張錫龍還有一本自己編排的影集,上面存放著夫妻倆從結婚到現在的很多照片,每一張都註明時間和場景,扉頁還有他的即興小詩——「四季春夏又秋冬,光陰似箭猶如風,風風雨雨五十載,夫妻二老心相通。」
青梅竹馬,音樂為媒
這世上還有這樣的緣分,時年10歲的方宣清和7歲的戚秀華搬到市區三官殿巷的一棟房子裡居住。鄰裡很多孩子經常一起玩耍,方宣清聰明和幽默的言談,讓戚秀華對他產生了幾分好感,但最終打動她的卻是方宣清在音樂方面的才情。那個時候,方宣清有一把胡琴和一臺手搖留聲機,沒事便在家中撥弄琴弦,這讓
同樣熱愛音樂的戚秀華如同找到了知音。兩個人因為音樂心繫一起,時常邀約一起吹拉彈唱,這一約便「約」了一輩子。方宣清當年的才情吸引了很多的愛慕者,但他偏愛戚秀華的清秀端莊和善良單純。當戚秀華決定嫁給他的時候,戚媽媽有些顧慮,擔心女兒駕馭不了這段婚姻。可婚後的日子證明,方宣清不僅對愛情非常忠貞,而且還很體貼顧家。不僅會燒菜做飯,戚秀華有個頭痛腦熱,他必定會端藥送水照顧細緻。夫妻倆十分珍惜這份打小而來的緣分,相處非常默契,生活中若有不同意見都會商量著解決。更令人欣慰的是,這麼多年音樂像一針保鮮劑,讓兩人的感情始終如一,生活多姿多彩。戚秀華愛聽越劇,方宣清就為她播放越劇;戚秀華愛唱歌,方宣清就為她胡琴伴奏;戚秀華參加舞蹈演出,方宣清就給她伴唱陪練……「青梅竹馬,音樂為媒」,方宣清用這八個字詮釋他們一生的姻緣。夫妻倆還尤其愛唱《胡琴情緣》,覺得這首曲子無比巧妙地映射了他們的愛情故事。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方宣清還常常出語不凡,逗得妻子哈哈大笑。他們在一起非常幸福快樂。對於未來的日子,夫妻倆的想法也非常一致,覺得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一個健康的身體,平安快樂地度過晚年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
生活給你製造「麻煩」你要懂得會製造「浪漫」
「在一起的時光如同空氣一樣。看不見它的形狀,看不見它的顏色,但你能感受到它似火一般炙熱。」這就是胡光亙和金筱玲對於40載婚姻的描述。胡光亙和金筱玲是經人介紹認識的,當初兩人見面並沒有產生一見鍾情的感覺,金筱玲還總覺得胡光亙名字不好聽,用溫州話讀起來與「光棍」諧音。胡光亙不急也不躁,時時關心她,最終用自己的誠實、好脾氣去打動她,兩人攜手走進了婚姻殿堂。生活總是在你人生精彩之處製造點「麻煩」。他們在婚後共同經歷了下崗,面對即將陷入困境的家庭,金筱玲笑著對胡光亙說:沒事,生下來就得活,我們有手有腳肯定能渡過難關。胡光亙放下了在那個年代叫得響噹噹的「工人」稱號,與金筱開起了賣日用品的小店。後來,他們夫妻倆將小店經營得有聲有色。2001年,金筱玲被檢查出雙腎錯構瘤,做手術摘掉了一個腎。胡光亙知道金筱玲愛美,愛跳舞,見到漂亮的衣服總會動心,為了讓她心情愉悅,早日恢復健康,他總是有心地製造一些些「浪漫」。譬如,會時常陪金筱玲逛街買衣服,陪她跳舞;陪她唱唱;還會發動全家陪她去馬來西亞等國家旅行。記得那次旅行,被愛緊緊包裹著的金筱玲,當即在蔚藍色的海邊愉快地跳起了舞蹈。2011年年初,金筱玲又經歷了第二次手術,只剩下半個腎。在胡光亙無微不至的關心與照顧下,她在很短的時間裡恢復了體力,且變得越來越堅強。胡光亙不定期給金筱玲安排唱歌、爬山、跳舞、桌球等各項好玩的事情,策劃了一次又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讓金筱玲根本沒有空糾結於自己得了病該怎麼辦,以至於很多人都說她越活越年輕。
當快樂種田人 牽手每段人生路
戴松淼 68歲 胡飛燕 68歲
戴松淼與胡飛燕是校友,因為是同齡人,在同個學校,因此就會有著諸多的共同語言。有人將紅繩一牽,他們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戴松淼是供銷員一直在外跑業務,而胡飛燕則是教師,因此婚後數年裡,他們一直聚少離多,直至女兒上幼兒園才真正聚在一起過上了小日子。胡飛燕說:他們夫妻倆婚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處於分離狀態,所以就會很珍惜聚在一起過小日子的溫馨時光。相處很平淡,沒有賭氣,更沒有吵架。兩人默默為這個家付出,選擇工作,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這個家為主,生活中沒有經歷大風大浪,過得有滋有味,如今他們還當起了快樂的種田人、牽手共覽人生每段風景。為了當好種田人這一個目標,戴松淼與胡飛燕夫妻倆都很拼。早上5點起床,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花草澆水,晚上睡前要給蔬菜捉蟲。颳風了就給花花草草搭棚。遇見相關的種植專業問題,他們也很善於學習,天天在上網搜索有關種植的各種知識。種出的果實送給大家分享時,他們的臉上便會露出是最美的笑容。他們退休後最愛的就是旅遊,在旅途中他們不離不棄,相互攙扶,共同去追逐最美的風景。他們還會很默契地在包裡放上小塑膠袋,路過山邊看見草藥,必會採摘來回家種,頗像書本中的李時珍。親戚朋友鄰居家,誰家有孩子上火咳嗽,一定送去新鮮的草藥,並再三叮囑注意事項。
男方:黃大中 87歲 女方:鄭文英 88歲 結婚:68年
住在鹿城區松臺街道慶年坊社區的87歲老人黃大中,在鄰裡街坊眼裡是愛心慈善的典型,而在他老婆鄭文英眼裡卻是一輩子的驕傲。鄭文英在18歲時經人介紹認識了出生於行醫世家的黃大中。從相識到相知,黃大中一句:人生最大幸福就是奉獻。鄭文英就認定了他,覺得跟著善良的黃大中,便能收穫幸福,有了一輩子的驕傲。婚後,他們堅持用一個「善」字把家經營得紅紅火火。黃大中開辦了中草藥店,不僅吸引了本地的患者,就連其他城市的患者也慕名而來。遇到經濟困難的患者,黃大中就會免費贈送藥材,甚至幫他們墊付路費。鄭文英對於黃大中的這些善舉,一邊心生佩服,默默點讚,一邊還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他。
鄭文英在家養育子女,包攬家務,讓黃大中出門行醫沒有一絲後顧之憂。多年來,夫妻倆還一同用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之道,培養和影響著下一代。兒子黃道毅成了溫州小有名氣的中醫外科醫生,孫子黃立則成為了中國外交部駐英大使館的一名優秀的外交官。
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夫妻倆,用他們幾十年來經營中草藥店所得的收入,成立了「黃大中慈善小兒冠名基金會」,去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近年來,當他們得知慶年坊社區成立了中草藥科普園,鄭文英就極力贊成黃大中將自己多年的珍藏——各類中草藥標本,捐給中草藥科普園,閒暇時還陪他去當義務「解說員」。
黃大中與鄭文英總結這六十多年的婚姻,對於他們來說過得都很美滿,唯一的遺憾就是當年結婚沒有一張結婚照。
他們從戀愛到結婚,不斷磨合,相互扶持,數遍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公路牌的愛情故事。
一臺縫紉機、一臺半導體收音機、一輛自行車、一塊上海牌手錶,就稱得上是相當豪華的四大件了。這也許就是父母當年結婚時的場景,在他們美好的年華裡,因經濟能力、政治背景、時代條件等種種原因不能圓一場摯愛攜手的婚禮之夢。
鉑爾曼公益之旅
我們將全城募集50對長輩,為老夫婦免費拍攝婚紗照,舉辦婚禮儀式,擺一桌團員婚宴酒席,為他們定製婚禮細節,為他們準備貼心的婚房,再完完整整的舉辦一次婚禮,彌補長輩們的遺憾,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懷。在現代化風氣閃婚閃離的現代,我們更應該讓年輕人了解老一輩風雨數十年背後相愛相守相依扶持的溫暖故事,宣揚正確的愛情觀,婚宴觀, 贈與現代社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堅定與感動。在這樣一場特殊的婚禮上,沒有觥籌交錯,沒有繁瑣勞累,有的只是幸福和見證幸福。
50組幸福大禮
一張婚紗照:提供化妝造型等全套服務;
一場結婚儀式:策劃溫情精緻的集體婚禮儀式;
一桌喜宴:鉑爾曼定製喜宴,全家同享;
一間婚房:免費入住溫州鉑爾曼酒店婚房一晚;
一張合家福:請專業攝影師用照片或視頻記錄下溫馨時刻;
一束玫瑰花:用鮮花來表達對彼此的愛意;
一份小禮物:商家提供或父母準備,選擇在婚禮現場贈送。
········
1、夫妻倆身體健康,樂觀向上;
2、可以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感人的愛情故事。
1、熱線報名:
0577-- 88060090
2、微信報名:
步驟一: 關注溫州鉑爾曼酒店微信公眾號。
步驟二:公眾號內回復「我要報名」,獲取報名表。
步驟三:填寫並提交報名表。
我們會及時與參與者聯繫,從中選取有代表性的老人,在溫州晚報上連續報導。
【主辦單位】
溫州晚報、溫州鉑爾曼酒店
【協辦單位】
溫州城市大學
【承辦單位】
溫州克莉絲汀喜事策劃
【支持單位】
原野花藝
鳳凰V視影像傳媒
鳳凰印象婚紗視覺攝影
溫州洋洋婚紗
傅玲丹形象設計
溫州優趣動漫
凌凡音樂工作室
溫州浪漫國旅
仁者紳閨主持創意執行團隊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預知更多信息,敬請致電或電郵
Pullman Wenzhou
溫州鉑爾曼酒店
中國浙江省溫州市甌北城市新區陽光大道新橋路口?
Tel: 86 0577 6699 9999
Mail: MCM@PULLMAN-WENZHOU-AOJA.COM
PULLMANHOTELS.COM – ACCORHOT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