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音樂、文化藝術、極限運動等等,擁有這些小眾愛好的年輕人自發聚集,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原住民聚集地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並且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小眾目的地是如何通過圈層效應走向大眾市場的?他們成功出圈的因素有哪些?三個小案例,帶你一探小眾目的地的「出圈」之道。
隨著出遊模式的更迭,小眾遊、深度遊成為新風向,一些小眾目的地開始受到年輕旅行者的關注與喜歡,迅速崛起。其中,有部分目的地最初是受圈層效應而被大眾了解的。除具備自身獨特的優勢外,它們還有著相似共通的特徵。分析這些典型案例,能夠幫助我們加以總結和借鑑,讓小眾目的地走上專屬的「出圈」之道。
01
納什維爾音樂街區
美國鄉村音樂的原鄉
國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被譽為「鄉村音樂之都」。而市中心西南部的「音樂街區」則是其娛樂產業的核心地帶。一群懷揣夢想的音樂人在此聚集,組建工作室,登臺演出,繼而一大批新興的音樂廠牌誕生,打造出鄉村音樂的「黃金時代」。
【項目特色】
如果說納什維爾是鄉村音樂的發源地,那麼音樂街區就是幾代音樂人的「孵化器」,也是鄉村音樂發燒友的打卡勝地。這裡不僅到處都是「音樂份子」,更見證了很多巨星的誕生。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藍調搖滾音樂創始人羅伊·奧比森、甜心教主泰勒·斯威夫特等都是從這裡走向世界,步入音樂聖殿的巔峰。泰勒曾說:「納什維爾是一個接受並允許各種流派發揚光大的音樂之都,這是它最讓我喜歡的一點。」
大奧普裡劇院
【發展歷程】
最初,納什維爾只是一個南方小鎮。二戰後,為了鼓勵商業發展,政府允許人們在居民樓內進行商業運營。很快,年輕、貧窮但懷揣夢想的音樂人開始在第十六、十七大街上組建自己的工作室,一大批新興的音樂廠牌誕生,音樂街開始形成。
1958年,美國鄉村音樂協會在納什維爾設立。每年6月在此舉辦「鄉村音樂節」,每年11 月頒發「鄉村音樂協會獎」。音樂街內一半的商戶都在從事和音樂相關的生意。到1990年代,音樂街匯聚了數百家音樂企業,如唱片公司、出版社、音樂許可公司、錄音工作室、視頻製作公司、廣播電臺辦公室、新媒體,以及服務於音樂產業的其他機構。幾個街區內,就能找到音樂產業鏈上下遊的幾乎一切。
如今,城市的繁榮影響著音樂街的發展。音樂街附近的房產價格持續上漲,訪客人數創下紀錄。更多投資者選擇在這裡開發高檔公寓和酒店。
鄉村音樂節
【取得成果】
作為納什維爾音樂產業的核心地帶,音樂街區目前擁有190家錄音室,130個音樂出版公司,80個唱片公司,全市有56,000人在音樂產業工作。全城有150 個實況音樂的演奏場,每年舉辦的與音樂產業相關的活動是全美的30倍,紐約和洛杉磯的10倍的。2017年,納什維爾的音樂產業影響力達 97 億美金。
2000至2017年,納什維爾的人口增長了45%,接近190萬。2018年,納什維爾的訪客數量創下紀錄,達到1520萬,越來越多的鄉村音樂愛好者正前來朝聖感受。
02
龍潭村
藝術家的棲居之地
福建寧德龍潭村,曾同中國的很多農村一樣,交通閉塞,人口流失,老宅破廢,貧困落後。是一位畫家的慧眼相中和謀劃,一群文創青年的聚集引流,幾年時光,古村重生而來,成為鄉土文化的「宋莊」、詩意棲居的家園,吸引著不少藝術家和遊人慕名而來。
【項目特色】
龍潭村走向「文藝復興」的關鍵在於用藝術築巢。通過林正碌「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項目,吸引了各界關注公益教育和文創的目光,龍潭村逐漸被更多人了解。有著強烈好奇心和認同感的年輕人慕名而來,駐村體驗,開始用自己的文創力量和圈層影響讓傳統村落「破繭重生」。經過改造後,四十多幢破損嚴重的空宅,門前掛出了畫廊、書店、酒吧、工作室的招牌,成為來自北京、上海、武漢、深圳、香港甚至是英國文創移民的居所兼創意試驗田。
【發展歷程】
2015年,林正祿團隊來到龍潭村所在的屏南縣,開展「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藝術教學活動。2017年,龍潭村選送30多位村民學習油畫與新媒體營銷,培育「文創-旅遊種子」。這些「種子村民」作為骨幹,在龍潭村開辦公益畫室,利用網際網路聚集流量,吸納新村民的到來。
2017年,龍潭村開始實施文創產業助推鄉村振興計劃,創造性地推出了「認租15年」的規劃:在保留夯土牆、黛瓦木構的傳統面貌之外,認租者用自己的文創能力打造書吧、工作室、咖啡屋、音樂廳等文創空間。目前,共有30多戶(人口100多人)的新村民通過該規劃落戶龍潭村。
「豹舍書館」的主人吳阿倫,曾長期在北京工作,是一名財經記者。從整體布局設計,到桌椅木料選擇、物件採購、每一本書的收錄等等,都蘊含著他的文創閱歷和匠心精神。「小宅門」是一棟古老的明清土木建築,內設有「妤」的藝術空間「砸惑惦」,專營自己設計和製作的皮具和銀飾。此外,還配套有食吧和民宿。在龍潭村,他們經營的不僅僅是一家家文創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鄉村文明的傳播者。
豹舍書館
【取得成果】
因為新村民的加入,加上老村民的回流,龍潭村由2017年初僅剩百多人的「空心村」,成為2019年擁有600多位新老村民的「文創村」,其中直接入駐的藝術工作者有50餘人。遊客量從0增至年20萬以上人次,餐飲業從0增至6家,民宿從0增至37家,建成村民藝術公益教育中心1所、博物館2座、美術館2座、圖書館1所、書店2家。
2018年中秋節,央視直播連線龍潭村,知名度得以進一步擴大。同年,龍潭村入選住建部鄉村營建優秀實例、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今年8月,龍潭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10月10日,龍潭村上榜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名單。
隨喜書屋,圖片來自視頻《屏南·龍潭裡》
03
後海村
衝浪愛好者的天堂
作為一項極限運動,衝浪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被貼上了「小眾」標籤。海南三亞後海村,依靠地理位置夢幻開局,又憑藉俱樂部的商業模式順勢起風,獨特的衝浪社群文化成為引人的法寶,變為「中國衝浪第一村」。
【項目特色】
後海村能夠從一眾海濱城市脫穎而出,有其差異化優勢。三亞四季溫暖宜人,全年海浪不斷。後海沙灘細緻綿長,海岸不深,對新手十分友好。半圓形的海灣使得海浪大小不一、難度各異,適合各階級玩家。因此,越來越多的衝浪愛好者蜂擁而至,後海村成為他們心中的衝浪勝地。
【經營歷程】
「八毫米」俱樂部是後海村第一批衝浪俱樂部,老闆袁孟十年前在這裡創辦。他回憶說,起初幾年,國內對衝浪運動認知度極低,俱樂部客流量不大。從18年開始,有人專程為衝浪而來。而今年受疫情影響,出境遊受限,以往去夏威夷等海外目的地的衝浪客,紛紛慕名而來。一夜之間,衝浪俱樂部遍地開花,數量從10-15家漲到25-30家,佔全國俱樂部的近40%。
目前,後海村聚集的多家俱樂部,都以衝浪為主體,開展相關的多元化服務,包括教練培訓、營地活動、衝浪板租賃及防曬等產品銷售、主題餐飲民宿等。許多對衝浪充滿好奇的遊客也紛紛選擇來這裡,開啟第一次衝浪體驗。
【取得成果】
後海村,這個常住人口不到3000人的村子,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村裡多數人以漁業為生,整條街上營業門店不過兩家餐飲店。2017年,政府將後海村列入了「美麗鄉村」計劃,開啟基建狂魔模式,泥巴路變成了石板路,漁家小平房變成了統一的小白樓,街道、樓房、路標也都得到統一的包裝,為後海村進一步提高載客能力奠定了基礎。今年五一小長假,三亞市民宿協會抽樣顯示三亞民宿總體預訂率超過8成,其中後海村預訂率超過9成。
小眾運動的衝浪者,在這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烏託邦;而幾步之遙的隔壁,漁民的船、碼頭都還在,本地人甚至可以靠收租再增加一部分收入。原住民與新村民之間建立了和諧共生的關係。
結語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社群文化有其獨特魅力和強大凝聚力,文旅行業可以以此為引人法寶。小眾目的地想要藉此成功「出圈」,需具備以下幾大要素:
1.挖掘差異化資源優勢,深耕核心客群市場
小眾目的地要想出圈,首先要真正體現特色,走差異化之路。而差異化就是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從核心客群的需求出發,給遊客一個非你不可的理由。納什維爾音樂街區鄉村音樂從業者、寧德村文創藝術工作者以及後海村衝浪愛好者,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和彼此的認同感而工作生活於一處,形成強大的凝聚力。
2.借力圈層效應,擴大目的地影響力
同一圈層的人們往往具有相似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群體間的帶動作用更強。旅遊目的地可以藉助圈層效應,實施口碑營銷,不斷擴大目的地影響力。通過多種輸出形式和傳播途徑,吸引更多人的好奇與關注,並促使他們慕名前往,讓小眾目的地走進大眾市場。
3.由點及面,從單一產品向多元化業態發展
小眾目的地要想走得更遠、吸引更多人前往,需實現多元化的業態組合,讓遊客獲得綜合的一站式服務體驗。目的地要加快產業業態融合,從單一產品為主體,到相關產品銷售,再到綜合、多元的滿足消費者多樣需求的業態結構形成,從而贏得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