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黃埔一期」公益碩士畢業

2020-12-20 公益時報網

    ■ 本報記者 文梅

    7月1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即將送走一群「特殊」的學生:29歲的梁志圖和他的9位同學——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的第一批畢業生。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公益管理碩士(MSEM)是由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銀泰集團、銀泰公益基金會於2014年共同發起。該項目旨在培養具備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並致力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的高級管理人才或社會企業家。

    兩年的學習,給這些分別來自不同行業的社會精英帶來了什麼?當他們走向不同的公益崗位,將怎樣開始新的公益人生?這些高等公益專業人才的加入,對國內公益機構的運作模式和操作理念又會帶來怎樣的碰撞和衝擊?

    公益教育的「黃埔一期」

    2006年,梁志圖還在讀大學本科時就開始做公益,為孤兒院的殘障孩子做志願服務;2008年,他奔赴汶川災區做志願者;2009年還未本科畢業,梁志圖已經在合肥市春芽殘疾人互助協會擔任項目主管。

    談及為什麼工作六年之後又選擇再讀書,梁志圖說:「大學本科時我學的是社會保障,主要是從政策層面研究社會保險,但在公益組織的管理和項目運作層面的積累還是比較弱的。2012年那年我臨危受命,擔任合肥一家公益機構的秘書長,下面管理著40多名員工,那個時候自己特別有壓力,因為工作經驗並不多,理論知識體系方面確實亟待提升。所以北大光華招生的時候我就來了。」

    陳睿哲,1987年出生,來自北京。入學前就職於滙豐銀行(中國)北京有限公司,擔任高級客戶服務經理。

    說起為什麼會選擇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陳睿哲的答案篤定而自信:「我看好中國慈善公益事業未來的發展,我希望將來能把過去在金融領域積累的工作經驗與未來的公益管理予以很好的融合,做國內公益教育的破冰者和現代公益管理的先行者。」

    為了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陳睿哲義無反顧地辭去了她已經工作了六年的滙豐銀行。

    1986年出生、來自黑龍江的陳興慧因為大學畢業前夕的一次支教走上了公益之路,2014年11月,陳興慧赴泰國某公益機構擔任國際志願者,一做就是半年。

    她說當時心裡就琢磨著,回來之後一定還要去讀書充電。當她看到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的學員招募,心動之下就馬上行動。2015年開學季,她如願以償走入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據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招生辦提供給《公益時報》的2015級至2017級MSEM初錄取數據分析顯示:三年來社會公益管理碩士MSEM班76名同學的平均年齡為31歲;教育背景方面,本科畢業生佔比78%、碩士佔21%;工作時間1至5年的佔38%、6到8年的佔32%;入學前有過非營利組織工作經驗的佔到5成左右。

    陳睿哲不無打趣地說:「我們管自己叫『黃埔一期』。因為這是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的第一次嘗試,可能在整體成熟度方面還不夠,需要同學們一屆一屆地去迭代,不斷地完善和豐富它。做公益本身就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完善和提升,並不追求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因為它要造福和惠及的不是眼前,更多是由於我們的付出,讓子孫後代受益。所以我們也秉承了這種發心和理念,願意做公益教育的破冰者。」

    公益管理碩士學什麼?

    其實,無論對於陳睿哲和她的同學們來說,還是對於項目發起方而言,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都是一種陌生而新鮮的嘗試與體驗。2014年,四家機構創立這個項目的初衷,就是發揮校企共建的各自所長,倡導「以公益心態、通過商業手法,實現共享價值」。

    據介紹,MSEM不僅是北大首個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也是國內首個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2015年入學的陳睿哲和她的同學們是這個項目的第一屆學生。

    據項目發起方之一的銀泰公益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商業思維做公益」是該項目的亮點。該負責人將這個項目看作一次社會公益的實踐與探索。因為該項目在國內沒有先例可循,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如何實現商業與公益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有機融合、商業如何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以及資源充分共享等都成為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磨合的問題。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該項目官網顯示,陳睿哲和同學們所學的社會公益管理碩士課程分為兩大模塊,一類是商科的內容,比如戰略管理、公司金融與金融投資、影響力投資等。另一類則是與公益相關的內容,包括非營利組織治理、非營利組織法律政策以及非營利組織的項目管理等課程內容。

    考慮到公益實踐性很強,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與銀泰公益以校企聯合方式設立《公益實踐與發展》選修課,引入商業思維進課堂,提供商業思維在公益領域的真實實踐。

    他們邀請了9位不同領域嘉賓,77名MSEM和MBA同學報名選修。銀泰公益負責人說,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了基本的商業+公益的認知理念,也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素質訓練。

    項目還將眼界擴展到了海外。據介紹,2016年12月,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MSEM同學及MBA同學開設從美國引進的「社會影響力投資課程」;結合「藍色先鋒海洋環保計劃」,選拔出15名在海洋環保方面有公益志願的同學接受該計劃培訓,目前這些同學已於2017年5月接受了初級培訓,計劃於2017年7月赴美接受深層次培訓。

    突破傳統公益思維模式

    陳睿哲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入學之前她在金融機構工作多年,對金融機構的管理、項目運作都比較熟悉。通過兩年的學習她發現,公益機構在現實工作中應該對金融機構的治理和理念進行學習與融合,這會使得公益機構在具體運轉中更為高效。

    「比如金融機構的年報、信息披露和數據公開等有一套它自己成熟的規則,如果公益機構在這方面能夠很好地借鑑和引用,那麼它的社會公信力自然也會越來越高的。」陳睿哲說。

    陳睿哲的同班同學陳興慧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是掌握了如何用商業工具完成公益項目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手段。

    陳興慧說:「在商業領域裡,很多工具性的東西是可以通用的。雖說商業與公益的目的不同,但可以採用相似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商業營銷裡面的各種策略和工具,都可以應用到公益組織當中;比如商業機構的HR,其中的招募、培訓成長、薪酬管理等很多模式都是公益機構可以拿來借鑑使用的;還有商業戰略當中的宏觀環境分析、競爭力分析、資源分析、能力分析等方面都可對公益運作在不同角度有所幫助。

    梁志圖說,兩年學習,自己最大的進步就是敢於突破傳統的公益思維模式,能主動結合商業思維來考量公益項目的實施了。

    梁志圖注意到,目前北京一些打工子弟學校由於資金限制,各種硬體設施都比較差,其中大部分學校的廁所都是旱廁,孩子們基本的洗手條件都沒有。他就在想,如何才能結合商業的思維,將這些學校的廁所進行標準化的改造,比如請專業設計院的設計人員、請廚衛建築專家都來共同參與這個公益項目,進行科學、標準、現代化校廁的定造,然後批量化生產。

    梁志圖用最快的速度聯絡了這個初具雛形的公益項目關聯方,現在已經開始了初步設計工作。當下與該項目對接的試點是北京市通州區三所打工子弟學校,如果夢想成真,至少有1000名學生可受益。

    梁志圖表示,如果這次試點成功的話,他還會努力嘗試將這個公益項目推向國內廣大農村地區。

    回歸再出發的公益碩士

    相較於大多數剛剛邁出大學校園、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一時間無所適從的畢業生而言,梁志圖、陳睿哲、陳興慧和他們的同學們在畢業後的職業規劃和選擇方面思路很清晰,步伐很穩健。

    梁志圖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就讀期間已經擔任北京易孚澤公益基金會的項目總監,兩年的專業學習,對他在理論體系層面的充實和完善作用不可小覷。

    他說未來的個人職業規劃依然離不開「公益」,工作方向還是會聚焦於兒童領域。無論是他最初參與的殘障兒童志願服務,還是目前的供職機構,都一直在關注兒童公益項目。這種情結更多源自他的父母。他想讓全社會都來關愛和幫助殘障兒童,讓他們在一個溫暖的世界裡健康成長,沒有歧視、沒有孤獨,只有愛。

    陳睿哲目前已將職業選擇定向於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基於她之前的金融工作經驗,具體在項目管理方面也會有觸碰和拓展。

    陳睿哲說:「我之所以鍾情於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就是看中它現代的公益管理模式,透明高效,它的每一筆收支都很清楚,對公眾毫無保留。關於公益的內涵和公眾普及方面,我和他們是非常有共識的。」

    陳睿哲認為,對於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這樣專業的公益組織來說,整個公益的「盤子」做大了以後,會不斷地考慮創新,他們在不斷地給自己設計難題,然後想辦法解決難題,這種始終「向前看」的理念令她欣賞。與此同時,組織內部就會需要一些有過金融背景、對金融工具的理解比較有前瞻性、有洞察力的專業人士來擔任具體的工作,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成效也會事半功倍。而自己具備的專業特質正是對方所需的,雙方能夠比較順利地達成合作意向。

    陳興慧的求職故事比較有意思。機緣巧合,在學校參加「藍色先鋒海洋環保計劃」期間,她認識了當時擔任助教的一位老師韓寒,韓寒老師同時也是一家叫做「智漁」的民非組織的發起人,正是這次邂逅,使得兩人交流甚歡,不久,韓寒就會成為陳興慧的「老闆」了。

    陳興慧告訴《公益時報》記者,「智漁」主要是做海洋保護,工作方向是可持續漁業。目前在國內民間公益組織當中,專做海洋保護的機構還是很少的。她之所以加盟「智漁」,就是欣賞其「以科學的精神」做公益,通過網絡大數據影響漁業供應鏈,保護漁業生態平衡的先進理念。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她將於今年8月份正式入職。

    「社會公益管理這門專業教給我們判斷和質疑,即『是什麼』和『為什麼』,『怎麼做』則需要每個同學將來走上具體公益崗位之後不斷的探索總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陳興慧說自己現在經常會半開玩笑地鼓動身邊的朋友加入公益行業,她認為現在正在公益之路上做「苦行僧」的這些公益人,就像三十多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批下海的弄潮兒,勢必要經過風吹浪打各種磨礪,才會有三十年後的成功和輝煌。只要足夠堅韌和努力,總能到達彼岸。

    陳睿哲對中國慈善公益未來保持樂觀的同時,也對未來的「學弟」、「學妹」提出了建議和忠告:

    首先,多問問自己——你對公益了解多少?將來是否一定會從事這個行業?兩年的學習,你的時間規劃妥當了嗎?

    其次,入學之前是否已在自身職業特質與目前所選專業之間做了認真的思考和適當的平衡。切忌不要為了「學」而學,要知道為什麼學,學完之後怎麼用。

    如果你是專職公益人,這樣的專業學習是最好的職業素養提升渠道。學成歸來,無論對內部治理還是對外合作,都將會是很好的反哺和完善。

相關焦點

  • 北大法律系「黃埔一期」那班人(圖)
    「黃埔一期」那班人  作者:南方周末記者 趙 蕾 發自北京  北大法律系77級學生李克強、郭明瑞、姜明安、武樹臣畢業時曾約定,合寫一本叫「法律文化」的書。  拿到北大法律系通知書時,他憂甚於喜:兒子剛滿一周歲,妻子為補貼家用,還在生產隊裡幹活。自己這麼一走,在中學教書的收入沒了不說,誰來照顧妻兒?  躊躇再三,郭明瑞還是坐上了煙臺開往北京的火車。那年,他所在的縣就他一人考上北大,縣裡資助了幾十塊錢路費。儘管如此,從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起,直到踏進北大校門,郭明瑞沒有「大喜」過。
  • 李克強和北大法律系「黃埔一期」那班人
    北大法律系77級學生李克強、郭明瑞、姜明安、武樹臣畢業時曾約定,合寫一本叫「法律文化」的書。這個約定一直沒能實現。1982年,全班82人,他們四人選擇留校。李克強分在經濟法教研室,武樹臣去了法制史教研室,姜明安留在行政法教研室,郭明瑞選擇研究民法。
  • 文北大,武黃埔,黃埔軍校出過哪些將領?
    民國時,有文北大,武黃埔之說。北大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人們都很熟悉。那麼黃埔軍校呢,有哪些將軍畢業於此,其中又有那些名人呢?黃埔軍校狹義上講黃埔軍校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 黃埔軍校一期畢業著名的開國將帥,除了徐向前還有誰呢
    該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無數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國共兩黨的很多將帥都是黃浦軍校培養出來的,特別是黃埔一期,軍校初創,國共兩黨都非常重視,因此一期也培養出最多國共兩黨著名將帥。
  • 黃埔軍校畢業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看完就明白了!
    黃埔軍校畢業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看完就明白了!黃埔軍校是大革命時期建立的陸軍軍官學校,在烽火連天的年代,學制、學科根據形勢需要不斷發生變化,第1期是半年,第2期至第6期是1年,第7期畢業後,在分裂和動蕩中廣州黃埔停辦,從第8期後學制改為三年。
  • 北大黃埔祝您新年快樂~
    2020,開始新的追求,播下新的夢想;翻開新的一頁,寫下新的輝煌;新一年的開始,北大黃埔送您深深的祝福:元旦快樂!北大黃埔「2020中國房地產創新發展論壇」2019年12月21日,北大黃埔同學會參與協辦的「2020中國房地產創新發展論壇」在雲南元謀人世界公園隆重召開,北大黃埔同學參加此次會議。
  • 16年過去了,北大畢業,科羅拉多大學讀碩士的陝西女孩,現狀如何
    歷年來,從北大清華走出去的留學生數不勝數,但是其中有喜有憂。高興的是,我國的學子更上一層樓了;憂心的是,留學不歸的學子,不在少數。對於國人來說,更多的是希望他們能夠留學歸來,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 女狀元上清華,讀北大,畢業後卻成遊戲主播,多年後說出原因
    但是,並不是每一個考上清華北大的學子,都能做出巨大的貢獻,清華畢業也有人種地,北大畢業也有人賣豬肉,甚至有人拿低保過日子。14年前,內蒙古有一個女孩石悅,曾是高考狀元,以數學141分,總分702考上清華,之後還考上北大碩士研究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如此一個優秀的人才,碩士畢業後,卻轉型成為遊戲主播 ,讓眾人譁然不已!
  • 看一看我們的開國將帥,有多少人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1924年4月徐元帥辭去自己小學教員的工作,考入黃埔一期。黃埔時期的徐元帥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看起來像一個沉默的農民,並不被當時的蔣校長重視。但誰想到,僅僅七年時間,徐元帥就成了紅四方面軍總指揮,指揮鄂豫皖的紅軍把自己曾經的校長打得潰不成軍。
  • 「黃埔軍校」畢業生的壓力與動力
    「黃埔軍校」畢業生的壓力與動力 2013-10-29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會賢宋慶齡公益慈善教育中心成立之初,被外界譽為公益界的「黃埔軍校」,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公益領域對高端專業人才的渴求 2013年畢業季漸漸遠去,很多畢業生已經走上工作崗位,開始了「後大學時代」的生活。
  • 【黃埔快訊】北大黃埔「臺灣康養項目考察」活動進行時~
    北大黃埔10月江蘇溧陽學習活動成功舉行北大黃埔「房地產經濟環境」課程學習2018年10月27-28日在江蘇溧陽天目湖畔成功舉行。,北大黃埔同學參加此次會議。北大黃埔牽手鴻洲集團與神泉集團籤約5月18日,北大黃埔、海南鴻洲置業集團與海南農墾神泉集團在三亞舉行「海墾•南田共享農莊項目」正式籤約儀式。
  • 黃埔軍校六期都出了哪些著名學生?最厲害是哪一期?
    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在中國聞名已久,近代史上的很多著名人物都來自這所軍校,而這所軍校至今仍然是國人熱議的焦點,其中最熱烈的問題之一就是黃埔軍校究竟哪一期的學生最厲害,本文小編就為大家簡單列舉一下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在六期中總共培養了一萬多的學生,但是真正畢業的人數不到一萬。
  • 黃埔三傑是黃埔一期中的哪三個?這三個,都是湖南人
    引言在我國軍事史上,黃埔軍校的存在不可取代,因為培養出了太多人才,很多人直接影響了當時國家局勢。從北伐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期間都離不開從黃埔軍校畢業的人才。在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員中,有這麼三個人,他們表現非常突出,分別是蔣先雲、賀衷寒、陳賡。當時有這麼三句話眾人皆知:蔣先雲的筆、賀衷寒的嘴、陳賡的腿。因為外界傳說比較多,所以他們在當時被譽為「黃埔三傑」。比較有意思的是,他們三個還都是湖南人。
  • 那個賣米粉的北大碩士,現在怎麼樣了?
    張天一從小喜歡標新立異,走差異化道路,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去賣米粉,一度引起諸多爭議。而北大畢業生去賣米粉,自然也要賣出一些不一樣來。「差異化競爭」很多人應該還記得五六年前的一則新聞:「北大碩士賣米粉。」
  • 那些選擇去當中學老師的北大、清華的博士、碩士,究竟在想什麼
    從985大學的碩士到清華、北大的碩士,今年更是有本科、碩士、博士後都在清華就讀的高材生,去杭州的民辦初中當了老師。博士後,這已經碰到了學歷的天花板。很多人認為名校的碩士、博士,一路走來殊為不易,付出了那麼多努力,學習了那麼長時間,理應去搞科研,為社會創造價值,或者去大企業從事高薪工作。去中學教書實在是太屈才了。
  • 北大計算機直博第五年,我選擇退學,沒有碩士學位
    當時對碩士與博士的區別並沒有什麼概念,家人都覺得5年讀個直博比3年讀個碩士,看起來更有性價比;再加上自己本科連續四年都是中南大學的年級專業第一,自己也有些飄了。學長學姐們苦口婆心地勸我不要直博,我偏偏不信這個邪,覺得只要努力,一定能把博士學位拿下。所以在浙大碩士、清華碩士與北大博士三個offer中,選擇了最難的那個。
  • 此黃埔一期生被迫變成黃埔六期生,逃到臺灣又被趕回,晚年開飯店
    他本是黃埔一期生,被迫變成黃埔六期生,解放戰爭後期,他率領第三軍退守四川,結果全軍覆沒,他化妝成富商逃到臺灣後又被趕回西康,最終逃過一劫,晚年在臺灣開飯店,他就是國民黨末代軍長盛文。盛文,1906年出生於湖南長沙,他早年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一期。在當時黃埔軍校一期生人才備出,出了不少的名將,可是盛文的父親認為當兵打仗沒啥搞頭,在其父的強烈反對下,盛文被迫放棄了黃埔一期生的學籍,轉而進入一個專科學校學習,後來幾經蹉跎,還是進入黃埔軍校,不過已是黃埔六期生了,盛文頗感鬱悶。
  • 你知道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嗎?黃埔第五期為什麼是最特殊的一期?
    說起黃埔軍校,大家一定會聯想到廣州,而且對第一至第四期的一些畢業生印象深刻。今天要說的是黃埔軍校第五期,這是黃埔軍校最特殊的一期,之所以說它特殊,那是因為它有四個特殊之處。黃埔武漢分校女兵黃杰成為徐帥夫人其三,這一期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去了中共軍隊,很多中共高級將領出自黃埔第五期,國民黨方面的情況恰恰相反,黃埔五期畢業生人數不多,比較知名的就更少了。
  • 「北大碩士」賣米粉 每天一家店賣出200多碗
    北大法學碩士張天一的第三家米粉店已經進入選址程序。張天一今年4月在北京國貿一家寫字樓地下室開了一個30平方米的米粉店——伏牛堂,他寫的文章《我碩士畢業為什麼賣米粉》在網上被廣泛傳播,伏牛堂因此備受關注,被冠以「以網際網路思維做米粉店」。
  • 北大清華博士畢業去街道,「大材小用」了?
    這份名單上的人,均畢業於清華北大,非碩士即博士。引起輿論熱議的是,名單中有8人被招錄進了餘杭區的各個街道辦事處,崗位為綜合管理,其中不乏北大地球物理學博士、清華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等。經官方核實,這份名單公布於2018年初,名單上的人則是餘杭區面向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畢業生招聘的黨政機關儲備人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選調生」,並且這一「定向」招聘已經舉辦過不止一次,並非什麼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