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封建社會的特殊產物,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洪流中,皇帝都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代表,除了生殺大權在手以外,皇帝還是富有四海土地之人。當然諸侯也算是小皇帝,只不過土地小了一點,但卻不影響諸侯土皇帝的尊貴身份。
在歷史中,不管是天朝上皇,還是鄉野的土皇帝,擁有偌大的領土,那便是一方之皇。但在不同的時代,土皇帝的待遇還是相差巨大的。但至少有一點可以保證,那便是土皇帝坐擁廣大富庶的土地,一定是吃喝不愁,且奢侈富貴一生。
可在上個世紀,香港出了這麼一個「九龍皇帝」,他大字不識幾個,靠著拾荒度日,但50多年堅持不懈,在香港各個街道公共區域塗鴉,只是為了向香港政府要回九龍城。雖然結果是他痴心妄想,但他風雨無阻地塗鴉藝術行為,竟也為他贏得了九龍皇帝的尊號。
周天子之後
這個土皇帝名叫曾灶財,他出生於上個世紀初,那個時候,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國清王朝也已經滅亡。曾灶財生在了民國廣東一個普通家庭,別看他名字裡有個財字,其實他的家境很普通。
他16年那年,因為生計問題,被迫帶著15歲的妻子投奔到了香港舅舅家,從此他便成為香港廣大勞苦群眾中的一員。
曾灶財因為家境普通,再加上小小年紀便要出外謀生,另外曾灶財沒什麼文化,不過是大字不識一個的粗人。這樣的人在競爭激烈的香港,根本沒有機會從事好的工作,於是曾灶財只能在建築工地以及垃圾場工作,在香港艱難度日。
雖與妻子生育四子四女,但有三個孩子早夭,這也可以想像曾灶財在香港的日子並不好過,不然也不會養不活孩子。
可禍不單行,曾灶財在一次工作中,被重物壓傷腿部,最後他的腿落下了殘疾,從此以後只能靠著拐杖走路。也因此他喪失了勞動能力,之後就只能靠著拾荒過日。
在家閒置的日子裡,他無意間整理祖先遺物時,發現了一些厚重的家族記載書籍,他找人幫他看了看這些東西,別人告訴他,他祖上是周天子後人,也便是歷史上西周王朝的皇帝之後。而香港的九龍城,就是當年西周天子賞賜給曾灶財祖先的封地,也就是說若是在西周,曾灶財就是名副其實的一方諸侯。
抗爭之路艱難
在知道自己是天子之後,曾灶財很高興,當然他更高興的是祖上留下的東西上明確指出,九龍城是他們家的土地,而現在香港被英國人租借(清朝時期不平等條約下的霸佔),按照當時香港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那麼香港政府就應該歸還九龍城給他。
理性點說,清王朝都亡了,當時的中國已經沒有皇帝這個尊貴的物種了,也更不會有諸侯這樣的土皇帝。
而且九龍城是在西周時期,被周天子賞賜給曾灶財的祖先為封地,幾千年都過去了,朝代更迭交替,九龍城也不知道易主多少,很難定義九龍城的主人。所以曾灶財的述求,在當時看來,確實有些荒唐。
不過仔細想想,也許九龍城確實有過很多主人,可這些主人早就消失在歷史之中,沒有誰能夠真正拿出證據,證明九龍城曾是自己家的土地,可曾灶財不一樣,他有祖先遺物,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時的香港在英國的管理下,是承認土地私有以及保護私人財產。
從法律的角度上來說,曾灶財有證據且有理,他是完全可以向香港政府索要回九龍城的所有權。
事實上他也確實這麼做了,但文化程度不高,又沒有任何背景的曾灶財,帶著當時世人認為有些荒唐的理由,與香港政府抗爭,結果可想而知。
後來不甘心的曾灶財,四處告狀,收效甚微之後,他開始在香港的街道以及公共區域到處塗鴉,以控訴香港政府「霸佔」他家土地的「惡行」,以及宣示主權。因為他這樣的塗鴉的行為,他被香港警察逮捕過,背上過不公平的官司,還為此被罰不少的錢財。
這些都讓曾灶財的香港生活更加艱難無比,但這一切都沒有影響到曾灶財的抗爭之路,不管他被抓了多少次,也不管他被罰了多少次,他依舊到處塗鴉,向香港的英國人抗爭著。
當然最後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並且讓他的家庭困擾不斷。後來他那患難與共的妻子實在忍受不了也棄他而去,可這也沒有打退曾灶財的抗爭,他繼續在街頭塗鴉,這一塗鴉就是50多年。
藝術給他正名
也許最初曾灶財狀告香港政府,不過是為了生計,想要生活的更好些,可在這些年的抗爭路上,他受過太多的委屈,這裡面包含了他很多的情感,所以到了後來,他的塗鴉不僅僅是抗爭,已經成為一種執念,以及活下去的希望。久而久之,他的塗鴉也漸漸向藝術走近,成為那個時代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的街頭藝術。
1997年之後,香港正式回歸,香港也不再是英國人的天下,當時香港的一個有名的時裝設計師,他用了曾灶財的塗鴉為靈感,設計出時裝,並且引起了當時香港一陣輿論。
在香港法制比較健全的社會,當時就有人指出這個設計師是在盜用曾灶財的作品版權,但這個設計師卻不以為然,他覺得曾灶財的塗鴉是在公共區域,就是公共財產,這種行為絕對不算侵權。
最後迫於輿論,那個設計師撤回了所有關於曾灶財塗鴉作品的時裝創作,雖然曾灶財一樣沒有得到任何經濟上的補償,但他的塗鴉藝術一時間也名聲鵲起,他也成為香港一個有名的藝術家。儘管這個藝術家沒有多少文化,但他的藝術讓香港人感動。
之後曾灶財便有了「九龍城皇帝」的稱號,成名後的曾灶財,生活並沒有得到多少改善,仍然生活在又破又小,還堆滿垃圾的小房子裡。藝術最終為他正名,可惜卻沒有給他帶來經濟效益,他依舊是那個拾荒的街頭藝術家。
在曾灶財最後幾年,他也曾拍攝過廣告,獲得過少許報酬,但有人就爆出,社會福利署居然從曾灶財的綜援金額扣減廣告酬金,當時便有人指出,這是從從乞丐缽裡拿飯吃。
結語:
據說曾灶財去世的前幾年,曾經被女賊偷過錢,可警察給他錄口供的時候,他卻說不清到底被偷了多少錢,還發火要問斬別人,甚至在錄完口供,要籤字之時,他寫自己的名字,又寫兒子的名字,這讓警察有些不知所措。也許那個時候,曾灶財已經痴傻,完全分不清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區別。
一個人一生只有一個甲子,而曾灶財的甲子,幾乎都用在了抗爭與實現夢想之中,雖然有些不夠理智,但他卻用行動以及堅持告訴所有人,他在努力,努力地活著,努力地表演他的街頭藝術。
縱觀曾灶財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貧困中度過,就算藝術為他正名,他成為了香港人心中的那個九龍皇帝,但他依舊生活在底層邊緣。這也讓他藝術更加貨真價實,沒有銅臭的夢想是真正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