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院的一則網傳的招聘信息引起了醫學界廣泛關注。該院招收兩名要求有規培證、執業證的碩士學歷醫生,但工資待遇只有 1700 元。而同時招聘的食堂員工不限年齡、學歷,工資待遇則有 2000 元。醫生收入已經比不上食堂員工了嗎?
醫院回應:僅為基本工資,招聘方案最終未定
筆者先打電話諮詢了總院 HR 關於招聘及待遇的問題,HR 回覆:那是南院的招聘合同工的,具體需要問那邊,我們總院現在招聘的是人事代理,工資待遇分好幾個部分,比如獎金、職稱等。
之後,筆者又打電話諮詢了南院,HR 的電話則一直沒有被接聽。後來得知,有記者去諮詢醫院相關部分,得到的回覆是:招聘方案還未最終確定。
此外我們發現,這家醫院為新建醫院,規劃床位在 11000 張,有著目前全省乃至全國建設規模最大的「醫養」工程項目。
1700 元究竟少不少?醫務人員的真實收入究竟是多少?
據黑龍江當地醫生反饋,1700 的待遇算是正常水平,但是今年患者變少,獎金也不多。但是長期存在的現象,就一定是合理的嗎?
醫務人員的收入一般為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補貼+獎金(有些沒有),崗位工資+薪級工資與職稱及工作年限等有關,一般較為固定。補貼部分包括物業、住房等,一般佔比較小。
主要差別在於績效和獎金,兩者主要與科室效益及醫院政策有關。根據丁香人才《2020 中國醫院薪酬報告》顯示,腫瘤、心內、神內、骨科平均收入最高,兒科和皮膚科則相對靠後。
很明顯,這幾個科室是用藥、檢查、耗材的大科,用藥方面,以前存在藥品加成,這是在特定時期政府為補償醫院收入採取的措施。
但在 2018 年,公立醫院已全面取消藥品加成,以及目前實行藥品集中採購,醫院在一定程度上收入減少,相應醫生待遇方面也有所下滑。
取消藥品加成、藥品耗材集中採購,醫保 DRG 付費,這些措施無疑可以實現醫療費用下降,非常利民,但醫院收入下降,影響到的必然是醫務人員待遇下降,畢竟公立醫院財政撥款只佔一小部分,主要是自負盈虧,那醫務人員的收入如何保障?
尤其是今年以來,疫情影響,患者量有所減少,醫院收入降低,最終受影響的仍然為一線醫務人員。
收入和付出的不平等
從本科開始算起,到醫學碩士畢業,拿到規培證,最少也要 8 年的時間。而選擇醫學專業的人,成績一般都是排中上,大學畢業也需要很努力才能繼續讀研,可碩士畢業後才發現,找個理想工作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衛健委發布的《2019 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公立醫院 11930 個,民營醫院 22424 個,三級醫院 2749 個(包含三甲醫院 1516 個),二級醫院 9687 個。
2019 年總共有碩士畢業生為 70708 人。選擇留在醫療行業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時一般至少選擇二級以上醫院,而很多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基本只招收醫學博士,醫學碩士可以選擇的醫院主要集中在二級醫院和三乙醫院。
但並不是每個醫院的每個科室年年招新人,考取編制更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些縣級醫院或基層衛生院,因為職業發展等方面,被選擇的概率較小。
這就意味著,很多碩士找工作只能先應聘合同制。而在同工同酬未普及的情況下,合同和編制的差距是巨大的。
或許有人會說,當醫生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怎麼能為了賺錢來做醫生呢?我們相信絕大部分醫務人員當初選擇醫學專業都是出於對醫學的熱愛和救死扶傷的理想,雖說不是因為賺錢,但如果收入很低,在無法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的情況下,愛和理想也會被慢慢消磨。
提高醫務人員收入,落實刻不容緩!
近日,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舉辦的《關於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典型經驗推廣》提到,江蘇省實施的備案制管理已經逐步在解決編內編外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差距,此外增加 10%—15% 績效工資總量,用於支付醫務人員值班等正常工作時間之外的勞動報酬。
從 2016 年到 2019 年,浙江省公立醫院醫療費用結構進一步優化,醫療服務收入佔比增加了 3.4 %。
疫情發生後,國家的確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努力讓醫務人員留得住、能發展。但是希望政策落實的速度,可以追趕上醫務人員的流失速度,不要再讓我們奮戰在一線的同行失望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