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九個多月的談判,歐盟和英國之間持續了四年多的英國退出歐盟「肥皂劇」終於在12月24日上演了一個快樂的故事。雙方達成了「英國退出歐盟」貿易協議,英國得以在明年1月1日避免「硬英國退出歐盟」。然而,與此同時,新冠肺炎肺炎在歐洲的流行又呈上升趨勢。目前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實施了更嚴厲的封鎖措施,義大利和奧地利也實施了新的封鎖措施,遏制疫情蔓延;然而,英國正面臨感染病例激增和變異冠狀病毒的危害,導致一些國家收緊出入境限制。儘管第一批新冠肺炎疫苗帶來了新的希望,但國家防疫措施再次升級,這可能導致歐元區經濟復甦比預期緩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報告,2021年歐元區的經濟復甦可能比此前預期的要慢,隨著SARS-CoV-2向歐洲大陸的蔓延,歐元區可能需要推出更多的刺激措施。
英國退出歐盟談判終於「破裂」了
新冠肺炎疫情反彈並「增加」
12月2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正式宣布英國和歐盟達成後英國退出歐盟貿易協議。儘管四年的英國退出歐盟談判經歷了波折,但在英國退出歐盟過渡期結束前的最後幾天,雙方達成了共識,這是一個美好的結局。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公告,該協議的核心是一項「EU--英國自由貿易協定」,涵蓋貿易、投資、競爭、禁止國家援助、稅收、交通、能源、漁業甚至數據保護、社會保障協調等。
根據協議,明年1月1日以後,雙方將對所有受原產地規則約束的貨物實行零關稅和零配額;對於一度成為談判瓶頸的漁業問題,雙方將制定歐洲和英國海域漁業資源共同管理新框架,兼顧彼此漁業和漁民利益;在運輸領域,協議規定,正式英國退出歐盟後,英國企業將失去歐盟單一市場的進入資格,但雙方將保證航空、公路、鐵路和航運通道的暢通;在能源領域,協議表示雙方將建立新的能源交易和互聯互通模式,但協議沒有給出更多細節。此外,約佔英國經濟80%的服務業不包括在協議內。這也表明,英國與歐盟未來關係的許多方面尚未最終確定。預計英國議員將於12月30日召開緊急會議批准該協議,而歐洲議會在今年年底前不會投票,但可以選擇暫時實施該協議,直至2021年。
這對自2020年以來陷入困境的英國和歐元區經濟體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然而,歐元區的經濟復甦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反彈的影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歐洲的新冠肺炎疫情最近再次上升,各國的防疫措施再次升級,導致歐元區經濟復甦比預期緩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說,新冠肺炎疫情的風險在新的一年仍然存在,歐元區經濟何時反彈主要取決於疫苗推出的速度和效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自大流行爆發以來,歐洲新冠肺炎的肺炎病例已超過2200萬,死亡人數已超過49.3萬。
歐盟委員會預測,歐元區將在2021年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空前衰退中復甦,但由於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拖累,歐元區的復甦速度將低於此前的預期。歐盟委員會將歐元區明年的增長預測從7月份的6.1%下調至4.2%,並預測2022年經濟將增長3.0%,今年經濟將前所未有地下滑7.8%。然而,歐盟委員會也警告說,預測的不確定性極高。此外,德國智庫Iver經濟研究所、瑞士經濟研究所和義大利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經濟展望報告》也大幅下調了歐元區的經濟預測。報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彈的影響下,繼第三季度強勁復甦後,歐元區經濟將在2020年第四季度收縮2.7%,而不是9月底預測的2.2%。與9月份1.5%的預期增長相比,這些研究機構現在認為,2021年第一季度歐元區經濟只會增長0.7%。此後,歐元區經濟預計將在2021年第二季度增長3.0%。只有在第三季度,歐元區經濟才會真正實現強勁復甦,增長率飆升至12.5%,高於此前9月份8.2%的預測。
經濟復甦仍然需要援助
刺激措施也將升級
新冠肺炎疫情和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動態變化使得歐元區的經濟前景高度不確定。在去年12月的最後一次利率例會上,歐洲央行再次升級了貨幣寬鬆措施。12月10日,歐洲央行利率會議結束。不出所料,宣布主再融資利率為零,邊際貸款利率為0.25%,存款機制利率維持在-0.5%不變;同時,擴大疫情應急貸款(PEPP)規模5000億歐元;決定將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至少延長至2022年3月;至少在2023年底之前,將到期的PEPP債券進行再投資。
在最新的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讚揚了歐洲央行在12月份的額外貨幣刺激,但警告說,歐元區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支持,特別是當下行風險成為現實時。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對歐盟新的援助計劃表示讚賞,強調其有效性將取決於「快速實施、支出質量及其促進結構改革的能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建議,在復甦順利進行之前,應該保留對銀行的資本紓困和保護措施。至於通脹,「預計通脹只會在大部分預測區間內逐漸上升,並保持在歐洲央行的中期目標之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呼籲歐元區所有國家制定新的經濟振興計劃,否則將產生連鎖效應。
溫馨提示:提高紓困補貼希望落空,美元跌破90關口,歐元創32個月新高,金價小幅上漲。具體操作請關注金投網APP,市場瞬息萬變,投資需謹慎,操作策略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