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空白留在拍攝對象的後方,會有過去、即將離去的意思。視線通常也會影響畫面感覺,這張照片中如果和模特回頭望,那又是另一種感覺了。
在構圖時,我們要先考慮一下要表達什麼,而不是一味的將空間留在拍攝對象的前方。
立體感:大氣透視法,環境元素:遠景的明暗濃淡層次和色彩變化。
米勒《牧羊女與羊群》
作者:米勒
年代:1864年
原作材質:油彩,畫布。
原作尺寸:81cm*101cm
館藏處: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根據記載,米勒從1862年便開始構思創作這幅《牧羊女與羊群》了。這幅畫在1864年首度展出時受到了廣泛好評。法國著名作家、權威藝術評論家戈帝葉稱讚它是「一副完美的畫」。
這張畫在構圖上主要採用三角構圖手法沒,牧羊女在畫面的右半部,最右邊是看守著羊群的黑色牧羊犬,牧羊犬與牧羊女形成了三角形結構,使畫面有了一種平衡的張力。
在空間營造上,這幅畫主要採用了大氣透視法(色彩漸變),羊群也有近大遠小的透視感,地平線則略高於畫面中線。可以看出,在構圖上米勒將空間留在了拍攝對象的後方,而非前方。
視線的幾個解讀
許多攝影師在引導模特時,總會有這樣的疑問,那就是模特,到底要不要看鏡頭?(比如圖3、圖4)其實,這沒有標準答案。
有些影像我們會希望他好像是記錄一個正在發生的故事,那麼此時模特不看鏡頭為好。有些影像我們想要讓它呈現吸引人的情緒,此時則可以讓模特面對鏡頭。
更多的時候,我們兩者都會拍。
我們會根據場景的情緒和氛圍感來引導模特,看向遠方,低頭沉思或凝視鏡頭。
視線與空間
當我們決定讓模特看向遠方而不是看鏡頭時,另一個很重要的構圖問題便出現了。是在模特的前方留空間,還是在模特的後方留空間?
以圖一來說,傳統的看法會認為視線的空間留錯了,這張畫面中視線的前方太侷促了,然而,事無定論,這樣的留白讓模特的視線限延伸到了畫面外,反而讓人多了一份想像。同時,遠景處的色彩則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
米勒的名作《牧羊女與羊群》也採用了這種後方留白的手法。
一般來說,在拍攝對象後方留白,暗示的是過去或正要離去;在拍攝對象前方留白,則暗示的是未來或即將開始。
適當的留白,可以賦予畫面深刻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