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剛剛結束的央視熱播劇《喬家大院》,劇中男主角喬致庸歷史上實有其人,他生於1818年,卒於1907年,人稱「亮財主」。《喬家大院》全劇45集,自18集到26集,電視劇用了五分之一的長度,向世人生動地講述了喬致庸帶領喬家商隊疏通「萬裡茶路」的冒險歷程。
萬裡茶路與絲綢之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兩條最負盛名的國際貿易黃金通道。漢通西域的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生命的臍帶,將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文明連成一體,是東西方古文明交匯的血脈。萬裡茶路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範圍更廣,今天世界各國對茶的稱呼仍然沿用源於中國的「外來語」發音,如英文俚語說茶的發音「cha」,英文Tea來源於中國福建廈門話說茶的發音「te」。1753年瑞典科學家林奈出版了《植物種志》,把茶的學名定為「CamelliaSinensis」,「Sinensis」是拉丁文,意思為「中國」。
萬裡茶路,全長達5150公裡,其中中國境內從福建武夷山區至中俄邊境的買賣城恰克圖約4500公裡,隨著茶葉生意向境外擴張,茶路不斷延長。萬裡茶路的經營者,都是來自非產茶區的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茶區採購的茶葉,就地加工成茶磚,水運到「茶葉港」漢口,再經漢水運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騾馬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張家口、歸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駝隊穿越1000多公裡的荒原沙漠,最後抵達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俄商再販運至伊爾庫次克、烏拉爾、秋明,直至遙遠的彼得堡和莫斯科。劇中的喬家商隊從武夷山販賣出來的上百船的茶葉,都是製作成一斤一兩的茶磚。這樣不僅便於運輸,更利於保證茶葉品質。
清朝的國際貿易有兩大口岸,一是廣州,此乃水路口岸;一個是恰克圖,此乃陸路口岸。恰克圖,是萬裡茶路上的黃金驛站。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恰克圖條約》籤訂。在清政府的直接支持下,萬裡茶路自此由山西商人常家一手開拓。萬裡茶路載來滾滾財富,使常家成為當時山西商人中最顯赫的門庭。萬裡茶路具有五大鮮明的特點:第一,這是一條中俄貿易的主要通路。第二,茶葉佔貿易九成以上。第三,中俄互不抽稅,商人做的是免稅生意。第四,交易雙方直接見面,不用中介,也不用翻譯。第五,易貨貿易,利潤豐厚。
據電視劇《喬家大院》的描寫,喬致庸從乞丐手上偶然得到一張百年商路地圖。此情節史實無載,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因太平軍活動而塵封多年的萬裡茶路蘊含的巨大商機,促使喬致庸冒險重新疏通確是事實。百餘年後的萬裡茶路,與早前相比,山西商人攜帶茶葉貿易的貨款方式,由先前直接押運銀錠,改為銀票。銀票和票號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萬裡茶路上的茶商。正是這次成功疏通萬裡茶路的冒險經歷,激發了喬致庸決意進入票號業的雄心,致力於「匯通天下,貨通天下」。喬家於光緒十年(1884年)開設大德恆、大德通兩個票號,主要經營匯兌、存款、發行票據和代辦捐款等業務,蘭州、西安、南京、上海、杭州、瀋陽、哈爾濱、張家口、呼和浩特和包頭都有分號,北通恰克圖,南通廣州。經過20多年的經營,喬家的大德通每股紅利最高達173
24兩!沒有萬裡茶路,也就沒有「喬家大院」。
萬裡茶路,是名副其實的黃金通道。山西商人為之付出了巨大代價,其中最大的代價也許就是犧牲了家庭生活。他們通常在外經商三年,然後回家居住半年。這種犧牲造成了山西商人「幾多」現象:無子斷後的多,抱養孩子的多,節婦寡婦多,老婆紅杏出牆的多。明清山西商人富甲九州,稱雄幾百年。萬裡茶路,幾多情債。從這個角度來考量山西商人,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喬家後人大多棄商從文。
《喬家大院》促銷武夷茶
作為今年央視開春大戲的《喬家大院》播出後,劇中主人公喬致庸為販武夷茶而千辛萬苦打通南至武夷山、北到恰克圖「萬裡茶路」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同時,也悄然提高了武夷茶在外界的受關注程度,由此所帶來的鏈式反應有望為武夷茶開闢一條現代版「萬裡茶路」。
據了解,該劇播出後,不少市民都接到外地朋友要求幫助買茶的電話。一位祖籍山東的付姓市民向筆者透露,近段時間常有老鄉匯錢要他寄茶,理由大都是「要嘗嘗劇中不吝讚美的武夷茶」。在北京馬連道茶城的武夷籍茶商鄒某給一位老鄉發來簡訊告知,《喬》劇播出後,許多茶商都把刊載喬家大院與武夷茶內容的當地報紙作為宣傳品,向客戶推介武夷茶。據了解,山西幾位現代晉商已給武夷山茶葉企業發來傳真,準備經銷武夷茶。
網絡上的評論也十分熱絡。筆者用「喬家大院、武夷山」作為關鍵字搜索一下,發現相關網頁達到了22700個,其中「317步階梯」網友在泡泡社區的論壇上的留貼「武夷山的茶是我在看中央一臺《喬家大院》中才了解的,果然是名不虛傳」,跟貼者甚眾,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星願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方告訴筆者,前段時間她到西安、北京等地經銷點時發現,《喬家大院》吸引了很多當地人前來光顧,有些還好奇地詢問劇中武夷茶與店內所售武夷巖茶是否相同。她認為,隨著《喬》劇繼續熱播,將會有更多的人了解武夷巖茶的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該劇為武夷茶所帶來的經濟效應也將逐步顯現。 (周文杰)
武夷山:連接晉商貿易路
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中,提到晉商喬致庸到武夷山販茶的經過,但劇中沒有具體提到他與武夷山哪些茶商做巖茶貿易。這裡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據《常氏莊園儒商文化書系·榆次車輞常氏家族》記載,在武夷山做巖茶貿易的晉商是山西省榆次市車輞鎮常氏,與晉商結成貿易夥伴的是下梅鄒氏。
常氏遠離閩北,卻有著靈敏的商業嗅覺,於數千裡之外運籌帷幄,迅速掌握了閩北武夷山巖茶產地的交易信息,以常氏為主的山西商幫看中了武夷茶的生意資源,把經商觸角探往武夷山下梅的茶坊街市。
據《崇安縣誌》載,「康熙19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艘,轉運不絕。」由此可見當年以茶葉交易為中心的經貿活動在下梅十分活躍。1666年(康熙5年),武夷茶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收購,歐人皆以武夷巖茶為中國茶之總稱。此時武夷山巖茶在下梅集運轉銷,乾隆年間,下梅遂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雍正五年(1727年),下梅茶商開始大發。鹹豐年間,太平軍侵擾武夷山,晉商與下梅鄒氏經營茶葉生意受阻。五口通商後,晉商在武夷山收購巖茶業務由下梅鄒氏、潮州、廣州三幫聯合採辦,轉運於福州、汕頭、澳門及南洋各島。下梅,這偏於武夷山東隅的茶莊集市小鎮,連接起一條通往中俄邊界貿易城恰克圖的茶貿易之路。
晉商常氏家族,位於山西省榆次市車輞鎮。常氏與商團盟友開創了中俄貿易的漫漫長路,成為在中俄邊界貿易城恰克圖的一支勁旅。車輞常氏是山西商號中的佼佼者,具有150多年的商號史。特別是到了晚清,在恰克圖數十個較大的商號中,常氏一門竟獨佔其四,創造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家族商業史的輝煌。常氏經營的主要商品就是茶葉,而這些茶葉,又都是從閩北武夷山採購所得,常氏採購集團的千裡足履,紛紛涉足武夷山清代茶市下梅村。
據《常氏莊園儒商文化書系·榆次車輞常氏家族》記載,乾隆二十年(1755年)時,清政府限制俄商赴京貿易,中俄貿易統歸恰克圖一處,一時恰克圖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陸上碼頭」。榆次車輞常氏審時度勢,抓商機,一反過去由貨主送貨上門的做法,為保證茶葉質量,常家在晉商中首先採取茶葉收購、加工、販運為經營體系。常氏攜帶雄厚資金,在武夷山購買茶山,組織茶葉生產,同時在崇安縣(武夷山市原稱)的下梅村設茶莊,精選收購當地茶葉,在下梅村的蘆下巷景隆宅、新街巷、羅厝坊設茶焙坊、茶庫,僱請當地茶工,還將散茶精製加工成紅茶、烏龍茶、磚茶。每年茶期,在下梅收購精製後的茶葉通過梅溪水路匯運至崇安縣城,驗押之後,僱用當地工匠達千餘人,用車馬運至江西河口(現在的沿山縣)。由船幫改為水運至漢口,達襄樊,轉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鎮,而後用馬幫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太行,經晉城、長治,出祁縣子洪口,於魯村換畜力大車北上,經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歸化,再換駱駝至庫侖、恰克圖。從武夷山的下梅茶市起步,到中俄貿易城恰克圖,漫漫商路上,鄒氏購置了數百峰駱駝做運力,足見茶葉經營規模之大。
晉商常氏在下梅茶市採購茶葉,也給下梅茶葉經營帶來了商機、貿易信息。除鄒氏外,還有孫氏等隨晉商奔赴西部經營茶葉。鄒氏在山西榆次,還教當地常氏開闢山地栽種茶葉,所育茶苗之法,全部是從武夷山下的崇安帶去的。但由於氣候因素,未能形成規模。新茶尚未上市,鄒氏就利用現銀,躉足茶葉運往山西,在貨缺時拋售,大賺一把。鄒氏在與山西人交易中,學到了晉商的經商之道,由單一的茶葉交易到販各類貨物,生意日充,交易多元化,資產遂增,鄒氏投入重金購駱駝,用駝隊運貨到恰克圖交換皮貨、藥材,換洋鐵(日用鐵具)、洋油(煤油)、洋火(火柴)等。如今,下梅鄒氏還留有從恰克圖帶回的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箱,及鄒氏茶莊號「集春號」、驗押茶貨的「素蘭號」木印模等與晉商進行巖茶貿易用的實物。
下梅村能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晉商功不可沒。要是沒有晉商與下梅鄒氏聯手從事武夷巖茶貿易達數十年,下梅難形成武夷山清代的茶市,鄒氏也沒有雄厚的財力造出那麼多座豪宅和雄偉氣派的家祠。現在,下梅村清代茶市風貌街、民間鬥茶活動遺址天一井,已作為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及習俗》文本內容之一,列入了保護範疇。
《喬家大院》涉及武夷茶內容摘要
「真香,絕品啊」
邱天駿:這武夷山的雲霧茶,這個雲霧茶是名揚四海,這還是幾年前茶路沒有斷的時候,我從那裡搞來的,整個的武夷山茶區,一年才產它一百來斤茶,全都是貢品,我花重金才找到了區區二斤之數。嘗一嘗,嘗一嘗,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到武夷山販茶,我吃過那個剛炒出來的雲霧茶,哎呀,清香盈口,終日不絕呀,當時我真想放棄本行,留在當地種茶。
致庸:果然是好茶,喝起來滿口清香,如飲甘醇。
耿於仁:這是武夷山上等的雲霧茶呀,往常不管有多少都得送到宮裡去,這幾年茶路不通,也沒有官府向我們來勒索貢品,這些就留著我們自己享用了!喬東家,請先嘗嘗!
致庸:真香,絕品啊。
致庸:嗯,這茶有點像那個武夷山的雲霧茶但又不完全像。其實我從小生在商家也喝過不少名茶,但是我還真不知道這是什麼茶。
老茶農:這種茶我是採取武夷山的雲霧茶的枝芽嫁到四季春的茶樹之上,用一種新的方法炒制出來的一品新茶。
「不避萬死到武夷山……做一輩子武夷茶生意。」
耿於仁:喬東家不避萬死來到武夷山,我們這些茶農真是既感激又欽佩啊。
致庸:耿大哥,耿大哥,我有一個想法,咱們不如結為異姓兄弟,你日後這個大德興和武夷山茶山,做一輩子生意,你覺得怎麼樣?
茂才:東家,咱們此次來武夷山販茶,真是千難萬險……咱們不能改為不用這樣長途跋涉,也能獲得武夷山的好茶呀?
致庸:行啊,把武夷山整個搬到咱山西去。這就解決了這事兒。
茂才:哎呀,這三五年的恐怕是這戰亂也平息不了。這江北漢水流域,山高多霧,適合種武夷山茶,你能過來武夷山販茶,咱們就不能買塊兒山自己種茶。
致庸:實際上水家元家的茶也是我從武夷山販過來的。這是同一批茶,而且我的茶磚每一塊兒都比他們重一兩!價錢卻是一樣的!
致庸:你看,這麼說吧,今年我從武夷山販來的茶,比水家元家達盛昌邱家三家加起來的茶都多。明年,水家元家達盛昌邱家他們有可能從武夷山販來茶,但是也有可能他們販不來茶,但是我現在就可以向你保證,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們把武夷山的茶給你販到恰克圖。這樣,你就能壟斷俄羅斯的茶貨市場,就連你們國家的沙皇都得喝你販過去的茶。
雪瑛:還有啊,喬致庸可以販茶,咱們也能販茶!明年到了時候,你就派人去武夷山販茶!
雪瑛:只要他能幫我把茶從武夷山販過來,要多少銀子給多少銀子。
致庸:當時咱們去這個武夷山販茶的時候不是在那個茶貨上也印上咱們大德興了嗎……這個呢讓人永遠都記住咱們喬家的貨。
「萬裡販茶:南到武夷山,北去恰克圖」
致庸:好吧那我就直說吧。我是想過來借一筆銀子,去江南武夷山疏通茶路!
致庸:茶路暢通的時候,光水家一年納給殺虎口的稅關的茶稅,就得有幾萬兩,可是就這麼一條茶路從武夷山販茶到蒙古的恰克圖的茶路已經斷了四年了,這四年裡不光水家因此損失了上百萬兩銀子,就那些茶路上制茶、運茶為生的茶農也都沒有了生路,就連朝廷也因此四年裡損失了大概幾十萬兩的稅銀。這麼一條茶路,為國為民為己,是不是都應該有人去把它重新疏通呢?
水長清:從武夷山販茶到蒙古的恰克圖,一萬多裡地,南邊有大江,北邊有沙漠戈壁,這江南一帶呢還被太平軍佔著,你就這麼大本事能夠把這個茶路重新疏通了?
致庸:我想南下去武夷山販茶,重新打開這條茶路,這算不算我們生意人裡的替天行道呢?
元家少東家:合約上已經寫明,最多半年之內,喬東家一定要把茶葉從武夷山運回祁縣,再由這裡運至恰克圖,交於我們三家在恰克圖的茶莊。
茂才:龍票啊,龍票就是朝廷頒發給水家、元家這種大茶商一種的特許的執照。有了這種執照,東家才能帶著咱們去武夷山販茶,然後北上恰克圖,在邊境與俄羅斯客商交易。
邱天駿:喬東家萬裡販茶,南到武夷山,現在又北去恰克圖,為我祁縣商人長臉哪。
陸玉菡:特別是你去武夷山販茶,去蒙古大草原去恰克圖做生意都賺了……扣除你欠武夷山茶農的銀子十萬兩,咱們淨賺了三十多萬兩。
致庸:這介休王家全盛的時候吧,生意做得特別大,他們的茶路從武夷山一直到法蘭西國,比今天水家元家做得都大,當年他們每年販茶到俄羅斯,回來的時候都要把所得的銀兩熔化鑄成一個一個的大銀砣子,這外表看上去像個大鴨蛋,但人都叫銀冬瓜,這個東西滑不溜秋的不好拿,搶匪就是搶到手裡,他也帶不走。(鄒全榮 來源:閩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