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鋒勁枝,摛鍔耀芒",聊一聊漢末三國時期常見的兵器——手戟

2021-01-07 網易

2020-08-20 18:45:06 來源: 畫筆中的歷史

舉報

  戟這個兵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現在一些評書中"十八般兵器"中頭四個就是刀槍劍戟,戟能夠作為儀仗器具,也可以用來實戰。在戰場上可以刺擊,也可以勾啄。長戟可能比較熟悉,下面小編來介紹一種短戟——手戟。它既能夠直接使用,也可以用作暗器來投擲。在漢末三國時期很是常見,曹操、劉備、孫策、太史慈、董卓、典韋等重要人物都使用過這種兵器。

手戟的形狀

  

  首先從戟來說起。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戟可能是這個形狀:主體是一根長矛,旁邊掛著一個月牙形狀的刀刃,或者左邊右邊各一個。其實原先的戟並不長這樣。這種單邊的月牙刃的戟其實也不能算戟,而算作刀。在《武經總要》中有一篇《刀八色》,其中介紹了八種刀,有一種就是長矛帶月牙刃,被稱為"戟刀",雖然和戟有關,但還是屬於刀的分類。

  

  根據《釋名·釋兵》中的記載:"格也,旁有枝格也。"就是一根長矛旁邊有橫枝,可以視作戈和矛的結合體。前面的矛頭負責刺殺,旁邊的戈頭負責勾割。另外還有裝備兩個或者三個戈頭的戟,以及把戈頭換成斧鉞的鉞戟。不過總的來說應該不屬於主流的兵器。

  《釋名》是東漢末年學者劉熙的著作,與漢末三國時期比較接近,以《釋名》來參考當時的戟的形制應該是比較恰當的。呂布"轅門射戟"的時候,應該就是射中戟上的橫枝才對,這比射月牙刃的難度更大一些。

  

  而手戟在《釋名·釋兵》中也有說明:"手所持擿之戟也。"其中"持"和"擿"是兩個動作,"持"可以手持使用,"擿"就是投擲。根據一些古代畫像石的形象來看,手戟是一種短戟,要不然也不會有投擲的功能;手戟呈"卜"字狀,手持下部的柄,用矛頭和戈頭向敵。整體上來看,就像長戟的戟頭部分。

手戟的實戰記錄

  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不乏使用手戟的重要人物,以及用手戟實戰的功能。小編查找到的使用手戟的人物有曹操、劉備、孫策、太史慈、董卓、典韋六人,見於文字記載,沒有被記載或者模稜兩可的人物(曹丕善用雙戟,可能就是手戟)相信會更多。

  使用手戟

  

  首先來說使用但沒有直接表現的人物——劉備、太史慈。劉備的記載在《三國志·蜀書·趙雲傳》引注的《雲別傳》中。在當陽長坂,劉備等人被曹純的虎豹騎追上,劉備撒腿就跑,把妻子家眷落在後面。趙雲回頭救援劉備家眷,有人說趙雲已經北投曹操,劉備用手戟投擲他說:"子龍子龍不棄我走也。"非常信任趙雲,趙雲也確實沒有投降,而是保護甘夫人、劉禪返回劉備集團。雖然劉備有投擲這個動作,但很難說是一個實戰的記錄。

  

  太史慈使用手戟的記載在《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當時太史慈投靠揚州刺史劉繇,因為兩個人是老鄉,但是劉繇並不想重用太史慈,讓他作為斥候而已。太史慈與一個騎兵外出偵查,正遇到孫策。當時孫策是和劉繇敵對的狀態的。孫策身邊還有韓當、黃蓋、宋謙等宿將。

  太史慈上前與孫策格鬥,在廝殺的時候奪走孫策的頭盔,孫策也奪走太史慈背後的手戟。最後兩家的軍隊趕過來,這次小規模戰鬥就結束了。可以看到太史慈是使用手戟的,只不過在與孫策的戰鬥中沒有使用。一些三國相關的遊戲中太史慈的武器就有手戟。

  以手戟格鬥

  

  《三國志》當中不乏以手戟格鬥的記載,比如曹操、典韋。曹操用手戟格鬥的記載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引注的孫盛《異同雜語》,其中記載了一件事:曹操曾經私自遷入中常侍張讓的家中。一般認為這是曹操刺殺張讓的活動,不過小編個人認為進入張讓家中未必等於行刺,或許這只是曹操為了與宦官勢力劃清界限,提升名望的舉動。這個於本文倒是不重要。曹操進入張讓家中被發現,他就拿著手戟,一邊對抗張讓的人,一邊翻牆逃跑。《異同雜語》評價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另外還有典韋。典韋的武器在《三國志·魏書·典韋傳》中記載為"大雙戟",一雙戟八十斤重。而根據《太平御覽》引用的《江表傳》中的記載可知,這個"大雙戟"就是手戟,不過這兩支手戟特別長,幾乎有一尋,也就是八尺長,將近兩米。這個恐怕沒辦法投擲了。

  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進攻宛城,張繡投降曹操,但是曹操佔據張濟遺孀以及拉攏張繡部下胡車兒的做法激怒了張繡,導致張繡叛變。張繡聽從賈詡的計策,殺曹操一個措手不及。曹操和劉備一樣,也是撒腿就跑,典韋在營門斷後。典韋用長戟左右格鬥,身上受了幾十處的傷,最後還是寡不敵眾戰死。

  以手戟投擲

  

  上文提到過了,手戟不但可以格鬥,還能夠用來投擲。在《三國志》當中也有兩個一手戟投擲的記錄——董卓、孫策。董卓用手戟投擲呂布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算實戰,不過確實差一點就殺死呂布。呂布是董卓的親信,與董卓誓為父子,但實際上董卓並不是特別重視呂布,董卓集團中掌握兵權的大多都是涼州出身的人。另外董卓這個人的性格也比較暴烈。呂布有一次稍微違背了董卓的意思,董卓就用手戟投擲呂布,多虧呂布敏捷躲過這一擊。這是呂布反叛董卓的一個重要原因。

  

  孫策使用手戟投擲的記載在《吳錄》,是孫策與嚴白虎等山越勢力交戰的時候。嚴白虎派弟弟嚴輿向孫策請和。孫策單獨與嚴輿會面。在交流的過程中,孫策突然拿刀砍在坐席上,嚇得嚴輿動了一下。孫策說,我聽說你能夠坐著跳躍,十分敏捷,所以開了一個玩笑。但實際上孫策是在試探嚴輿,發現嚴輿的能耐並沒有所說的那麼大,和他單挑沒有什麼風險,於是又用手戟投擲嚴輿,把他殺死了。這應該是《三國志》所載的唯一一個死在手戟之下的知名人物。

小結

  

  總體上來說,手戟能夠格鬥也能夠投擲,是很多三國人物喜歡使用的兵器,孫策用手戟刺死嚴輿,也說明它有一定的實戰能力。不過手戟大多比較短小,適用於近身搏鬥或者作為暗器,在戰場上的價值似乎並不太高。典韋手中的大雙戟,達到兩米左右,這個倒是能夠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但是似乎又有些脫離了普通手戟的範圍。所以戰場上的主流的兵器應該還是以弓弩、長矛、長戟、刀劍為主,手戟就有些容易被忽視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釋名》、《太平御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至寶傳國玉璽,在漢末三國時期經歷怎樣的變遷
    在漢末三國時期,一些軍閥或者當權者對傳國玉璽也非常重視,畢竟這個東西代表著接替上一個政權的法理性和皇權天授的正統性。而漢末的亂世當中,漢室自顧不暇,幾乎完全崩潰,傳國玉璽有一個"旅遊"的過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傳國玉璽的來歷首先聊一聊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源是存在爭議的。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鄭姓人物?
    漢末三國時期人才俊彥如過江之卿,他們有些來自同一宗族,也有些獨自前行者。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鄭姓人物們。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的鄭姓人物,列一份名單:鄭泰、鄭渾、鄭袤mào、鄭崇、鄭玄、鄭益恩、鄭小同、鄭遂、鄭甘、鄭衝、鄭徽、鄭像、鄭熙、鄭岐、鄭寶、鄭文信、鄭翼、鄭度、鄭綽、鄭泉、鄭胄、鄭禮、鄭嫗。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任姓人物?
    漢末時期有不少同一姓氏的人物,他們未必來自同一家族,也未必籍貫相同。本篇就來聊聊漢末時期的任性人物們。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提及的任姓人物們,列份名單:任藩、任夔kuí、任福、任氏、任峻、任燠yù、任安、任旐zhào、任嘏gǔ、任岐、任光、任奕、任度。
  •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歷史人物的名字為什麼都是一個字
    漢末三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時代,甚至很多二三流人物在民間都是家喻戶曉的,更不要說諸葛亮、關羽、曹操、劉備、周瑜、張飛、趙雲、呂布、袁紹、司馬懿等等有影響的大人物了。幾乎每位中國人都能說出幾位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有些愛好者更是能說個幾天幾夜。有意思的是,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的名字基本都是一個字的單字名,幾乎沒有雙字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冷兵器時代的大變革 閒話三國時水陸兵器
    弓:眾所周知的彈射武器,三國時期大量裝備部隊 諸葛弩     編者按     小說《三國演義》以及後來有關三國的各種藝術作品中,對關羽、張飛、呂布等名將的兵器進行了藝術化的加工,這已經為很多讀者所熟悉了
  • 在史料中能看到哪些漢末三國時期的名馬?
    古時候行軍打仗需要準備的內容頗多,如士卒、兵器、軍糧、馬匹等,本篇就來看看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名馬。此外,三國時期還有不少外族進獻名馬,比如兒禪、軻比能等人。其實孫堅的那匹驄cōng馬也應留有姓名,它指引著將士們找到了重傷墜落草叢的孫堅。桓典與他的青驄馬也留下了「桓典乘驄」的典故。
  • 如今的甘肅省天水市,在漢末三國時期屬於哪個郡,出過哪些名人
    天水之名,始於西漢時期。西漢武帝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隴西郡部分地區新設天水郡,大致範圍即如今的天水市地區。東漢時期,天水郡更名為漢陽郡,其轄境為十三縣,分別為:冀縣、望恆縣、阿陽縣、略陽縣、勇士縣、成紀縣、隴縣、獂道縣、蘭幹縣、平襄縣、顯親縣、上邽縣、西縣,治所為上邽縣,隸屬於涼州刺史部。
  • 聊一聊劉璋是如何將益州巴郡分為「三巴」的?
    在漢末三國時期,有一個地理方面的稱呼,就是"三巴"。比如說在曹操擊敗張魯,控制漢中盆地的時候,劉備手下的偏將軍黃權就跟劉備勸諫:"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可以說劉備後來發動"漢中之戰"的決策,也與黃權有一定的影響。這裡面的"三巴",指的就是巴郡、巴西郡、巴東郡。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人諡號為「威侯」?
    裂土自憑三尺劍,封關誰仗一丸泥。開篇依然要提醒大家出行要注意防護呀。古人對於逝去的人物有時候會予以追諡,這是對他們生平的一種評定。本篇就來看看漢末三國時期諡號「威侯」的人。這一時期被追諡為「威侯」一共有7人,先列一份名單:郭脩、曹純、樂進、朱靈、臧霸、吳質、馬超。可以看出這份名單裡涉及的大部分都是魏國臣子,季漢就馬超一人,吳國乾脆沒有,這也與史料佚失有關,可能還有些沒能載入史冊的。
  • 聊一聊董卓與王匡之間的「河陽津之戰」,以及王匡之死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董卓與王匡之間的「河陽津之戰」,順便再說一下曹操殺王匡這件事。「河陽津之戰」的歷史背景小編剛剛也說了,諸侯聯軍的兵力是分散的。除了在潁川、鄴城這樣的後方以外,諸侯聯軍主要分布在河內郡、南陽郡、陳留郡,對洛陽形成一個半包圍圈。如果指揮協調、統一的話,確實是包圍之勢,反之就是組織鬆散,一盤散沙。
  • 禍亂北方、自稱天子,聊一聊東漢末年張純、張舉的起義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外部的入侵、內部的起義頻繁發生,大規模的起義不僅有「黃巾起義」,稱王稱帝者也不僅有袁術等人。在當時的東北方曾經有過一支起義軍,由漢人與烏桓人組成,眾至十餘萬,寇犯四州之地,持續了兩年的時間,才被東漢朝廷所平定。在剿滅這支起義軍的時候,公孫瓚和劉備都曾經陷入絕境,劉備更是要用裝死的手段才從戰場上活命。
  • 聊一聊「五虎上將」各自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名副其實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五虎上將"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稱得上是名副其實。追諡"五虎上將""五虎上將"雖然躋身於蜀漢獲諡的十二人行列中,但是被追諡的時間非常晚,幾乎可以說是最後一波。在劉備在世的時候,只有法正一個人獲得諡號;後來諸葛亮、蔣琬、費禕、陳祗等重要人物去世時自然獲得諡號。"
  • 漢末三國福建究竟是怎樣的?官方設縣置郡從此時開始!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漢末三國時期,天下紛爭、豪傑並起,所佔據的地理區域成為豪傑們割據一方的基本盤。此外,人傑的大量出現,使得人們會不自覺地將名門大姓家族與他們所生長居住之地聯繫起來,著名的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潁川荀氏等等。
  • 烏桓的崛起與衰弱,聊一聊曹操集團對烏桓的戰爭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僅僅有中原各個軍閥的混戰,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參與,比如本文要說的烏桓。烏桓是一個歷史優秀的北方遊牧民族,在東漢末年也比較強盛和活躍,結果受到曹操集團的有力的軍事打擊,因此衰弱下去。曹操與烏桓的戰爭中最有名氣的是"白狼山之戰",而實際上曹操集團與烏桓的戰爭不止如此,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聊一聊第五航權
    九大航權解釋起來略顯枯燥,我們今天來聊一聊最有用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航權,即:第五航權。第五航權,第三國運輸權。市場準入權授權國允許承運人的定期國際航班在授權國下載來自第三國的客、貨,或從授權國裝載客、貨飛往第三國。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崔姓人物?
    漢末亂世中有眾多人物揚名,有人帶著家族一起走向興盛,有人則走向覆滅。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崔姓人物們。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提及的崔姓人物們,列個名單:崔烈、崔琰、崔林、崔瑗yuàn、崔寔shí、崔贊、崔巨業、崔洪、崔鈞、崔均。
  • 聊一聊日本制服經歷變過哪些重要變革時期
    聊一聊日本制服經歷變過哪些重要變革時期 2016年07月05日 08:47 來源:中國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聊一聊日本制服經歷變過哪些重要變革時期發布時間:2016-07-04
  • 永城芒碭山漢文化景區
    芒碭山漢文化景區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的河南省永城市,距連霍高速永城出口僅1公裡,是豫東邊陲的一處新興的漢文化旅遊勝地。景區面積十四平方公裡,由十多座小山組成的小型山群。自古至今,吟詠芒碭山的詩詞歌賦如珠盤落玉,瀑墮深潭;如群星耀耀,滄浪潺潺。近年來描繪芒碭山的繪畫作品和拍攝芒碭山的攝影作品也如朵朵奇葩,綻放在各報紙、雜誌、網站。  芒碭山漢文化景區目前對外開放的共四大景區:保安山王陵景區、漢興源景區、夫子山景區、陳勝王陵景區。在建中的景區有劉邦文化主題公園、漢文化博物館、文聖園景區。
  • 以詩聊茶|一壺蟹眼松風,悠悠漢唐明清
    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茶話生活」。由詩入茶,以《西江月·茶》點題應該最為恰當。說「茶」之前,必須聊一聊詩中的「松風」。此後「松風」一詞大量的被文人所引用,宋金時期,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寫道紙窗兒明,僧房兒雅,一椀松風啜罷,兩箇傾心地便說知心話。此處的「松風」便是作為「茶」來註解,也能夠看到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和普及,「松風」一詞已經由原來士大夫專屬的雅詞,過渡到普羅大眾的日常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