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北京段——八達嶺
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長在北京居庸關長城鄭重向公眾發布:經國家文物局組織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這是我國首次公布歷代長城的數據。
歷盡艱苦 摸清家底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也是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長城保護條例》,國家文物局就此啟動了長城保護工程,並將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作為首要的工作任務。2007年,國家文物局與國家測繪局合作開展了明長城資源調查工作。此後,國家文物局又組織持續5年的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資源調查。
根據今天發布的長城資源調查成果,國家文物局經過各省申報、專家審核、各省覆核和專家委員會集體評審的嚴格程序,於今年5月批覆完成了長城認定工作。認定長城分布於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山東省、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我國首次公布歷代長城的數據。
志願守護 信念相承
數千年來靜默矗立的長城依然偉岸,保護責任卻重於泰山。在活動現場,數十年來默默行走在長城上的保護員和調查員講述了他們與長城的故事。
68歲的北京農民梅景田,每周都會走在20多公裡長的山路上巡查古長城,阻止破壞行為。沒有一分錢薪水,他卻默默堅持了30年。
來自甘肅的業餘保護員姜有玉也在保護長城的道路上一幹就是29年,從青春韶華到兩鬢染霜,他跑遍了橫貫全鄉的30多公裡長城,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無私奉獻給了氣勢恢宏的古老長城。
活動現場,代表著被認定的15個省市的15幅長城畫作,由老一輩保護員傳遞到年輕志願者的手上。簡單的動作,傳遞下去卻是一份責任和使命,讓人們看到了青年志願者的一份理想和長城保護的美好未來。
加強管理 任重道遠
中央財政在「十一五」期間投入5億多元用於長城保護,為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這項工作的完成,使有關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全面、準確地掌握了長城的保護管理現狀,明確了各類長城遺產的範圍和屬性,確定了長城的保護身份和法律保障。也就是說,地方政府和部門對已認定的長城有義不容辭保護的責任與義務,再不能藉口「這裡不是長城」而疏於管理,甚至使之遭受損壞。
童明康強調,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強長城「四有」基礎工作和長城保護隊伍的能力建設,建立較為完善的長城保護管理體系;編制完成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實施重點段落的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全面排除重大險情,基本解決長城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
萬裡長城厚重的牆體之上,凝結的是中華民族的千年滄桑。長城的雄風,長城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今天,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已經初獲碩果,長城保護也如火如荼地展開。我們呼籲社會關注長城,提高全社會的長城保護意識,但願「萬裡長城萬年長」。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