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廣為人知的人設是精忠報國,死而後已的將軍。嶽飛是個有文化的將軍,他寫了一首《滿江紅》入選了語文課本。詩中「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應該是很多人讀書時的座右銘吧。
《滿江紅·怒髮衝冠》,一般認為是宋代抗金將領嶽飛的詞作。此詞上片抒寫作者對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對局勢前功盡棄的痛惜,表達了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願;下片抒寫作者對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對祖國統一的殷切願望,對國家朝廷的赤膽忠誠。全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表現了作者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
這首詞代表了嶽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詞裡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顯示了作者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它作為愛國將領的抒懷之作,情調激昂,慷慨壯烈,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奮發圖強,雪恥若渴的神威,從而成為反侵略戰爭的名篇
然而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首詩退出了語文課本。其實《滿江紅》不受人待見也不是頭一回了。
清代乾隆皇上修《四庫全書》就改過《滿江紅》
《滿江紅》的下片,有一句詩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而在《四庫全書》中,原句中的「胡虜」被改成了「飛食」;原句中的「渴飲匈奴」被改成了「欲灑盈腔
乾隆修《四庫全書》是為了讓世人永遠記住他和清朝的好,其中有罵乾隆的文章自然會被改動。
乾隆來自女真族,也被成為後金,後金和滅掉北宋的「金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嶽飛在《滿江紅》上面提到的「胡虜」和「匈奴」,說的正是金朝,乾隆認為嶽飛的詞對清朝不利,勒令刪除。但因為嶽飛的這首詞名氣實在太大,最終不能刪除,只能修改,就有了上述的修改。
現在把《滿江紅》清出語文課本也是一樣的道理。清朝已經滅亡,但現在當家做主的廣大人民群眾有一份子是女真族也就是現在的滿族。為了照顧少數民族兄弟的感情就把課文清出去了。
嶽飛的《滿江紅》清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近代巾幗英雄秋瑾的《滿江紅》。
秋瑾是大家閨秀,嫁人之後過著貴婦人的生活,日子本是無憂無慮。
但八國聯軍的入侵讓她無法忍受,面對家國的破敗不堪,她決心為國出力,為此她不顧丈夫的反對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
詞中的「四面歌殘終破楚」正是形容她一個女人努力衝破家庭牢籠的情形,而「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卻喊出了她為國出力,巾幗不讓鬚眉的心聲。與嶽飛《滿江紅》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秋瑾的敵人是現在所有中國人都仇視的敵人--法西斯主義者。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百花齊放。體現同樣精神的文章數不勝數,要替換一篇文章也是很容易的事。
通過替換一首詩來迴避某些話或許會有用,但這種行為首先就是會增加人的心理敏感度。這種行為首先告訴人的就是「某些話」不能說,說了就會被清除。說過分一點的話:這和「文字獄」沒什麼區別。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動漫,音樂,影視因為有某些所謂「誤導青少年」內容被下架
我覺得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去直面這些內容,去解釋它,把人往正確的方向引導。而不是因為吃飯噎著了就不吃飯了。
很多事情人們都喜歡這樣做。例如禁槍。槍擊案的發生不是因為槍的存在而是因為激烈的社會矛盾存在。不解決這個社會矛盾,沒了槍還會有刀砍棒打的事件。
不過人們總是喜歡採用這種做法大概是這樣做簡單些吧。
你們是怎麼看待某些文學作品因為有「不好的內容」被下架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