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上的「上海方言」-上海 技藝 李伯榮 籠 饅頭 菜餚 李建鋼...

2020-12-20 東方網

上海南翔小籠文化展上演千桌萬人小籠盛宴。

  東方網8月14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以上海嘉定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等為代表的傳統麵食製作技藝、黃浦區的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前,文化部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結束,上海這兩項技藝入選傳統技藝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此前,上海有8個項目入選傳統技藝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屬於食品製作的只有功德林的素食製作技藝和錢萬隆醬油釀造技藝。

  小籠饅頭第六代傳人

  南翔小籠以「皮薄、餡大、汁多、形美」著稱於世,是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聞遐邇的上海古猗園南翔小籠饅頭已有143年歷史,其餡料配製秘方和製作技藝由師徒六代人薪火相傳至今。

  據專家考證,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每兩麵粉製作10隻饅頭,每隻加餡3錢,折褶14個以上,做工講究。據小籠面點製作師傅透露,南翔小籠好吃,功夫全在餡上,以豬腿肉為主,都用手工剁成,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談到小籠的吃法,有個名堂叫:一口開天窗,二口喝湯,三口吃光。

  1997年,李建鋼成為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的第六代傳人。目前,他門下已有一批技術純熟的接班人,成為該項技藝傳承人的後備力量。

  「對於我和我的徒弟來說,製作小籠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對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的一種繼承。」李建鋼說。在鮮肉小籠的基礎上,他們李先後創新開發出了「蝦仁小籠」、「乾貝小籠」、「蟹粉小籠」等,如今這些品種已經被廣大食客所接受和認同。

  味道上的「上海方言」

  來自上海德興館的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同樣有著130多年的歷史,兼容了徽菜的濃油赤醬、粵菜的精緻清鮮、魯菜的考究大氣等「八大菜系,十六幫別」的「秘訣」,經本地化改良後,形成了以「雅」見長,底蘊深厚,被稱為頗有「文人情懷」的本幫特色。

  其中,作為上海本幫菜泰鬥的李伯榮1932年出生在上海浦東三林塘臨江村。1945年拜本幫菜的鼻祖、德興館的楊和生大廚為師,悉心專研本幫菜的烹飪技法。師父謝世後,李伯榮挑起了德興館的大梁。解放後他先後在德興館和上海老飯店等本幫飯店掌勺,「本幫菜就是上海本地的菜餚,是從上海地區的農家菜、市井菜發展而來的。本幫菜的烹調手法以紅燒、生煸、滑炒、蒸、煨、糟為主。濃油赤醬是本幫菜的主要特色。」李伯榮表示。而在不久前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2》中,李伯榮和他的兒孫們都作為上海本幫菜的代表亮相,其中一盤扣三絲切1個小時1999根的精湛刀法更是引人注目。

  黃浦區在申報過程中,不僅很好地記錄了本幫菜從最初的形成到後來一步一步發展的歷史,而且通過文字和鏡頭的生動描繪,還原了本幫菜餚在選料、刀工、調味和口感上所具有的獨特的、鮮明的地域特徵,並親切地將本幫菜的風味特色比喻為味道上的「上海方言」。如今,「選料精細,講究火功,粗細兼長,四季分明」的本幫菜更重天然、健康、綠色,嚴把進料關、拒絕添加劑,在「營養食補,味道多元」上研發創新。

  除了這兩項技藝外,上海此次還有浦東宣卷、楊浦綿拳、虹口精武武術、長寧古陶瓷修復技藝、徐匯和浦東新區的中醫診療法、上海的中醫正骨療法等成功入選其他類別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焦點

  • 老字號新氣象丨南翔小籠:從上海味道到非遺"國字號"
    上海味道  臨近春節,嘉定古猗園裡臘梅盛開,每天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吃一籠小籠,幾乎是每個人都不會忘記的「功課」。在古猗園吃小籠,「規矩」是一籠小籠搭配一杯竹葉茶。不同於大餅、油條、餈飯糕這些「管飽」的上海小吃,南翔小籠因其「小」而精緻,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最能代表上海這座城市的味道。
  • 南翔饅頭店120周年丨天下一籠,上海味道!
    南翔饅頭店120周年丨天下一籠,上海味道!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小吃裡,名氣最響、人氣最旺的當數南翔小籠饅頭,從1900年創始至今,南翔饅頭店已經經歷了120年,從最初的長興樓,到如今的南翔饅頭店,著實承載了三代甚至四代上海人的記憶,就像東方明珠電視塔是上海的地標,南翔小籠饅頭也早已成為了上海的代表性美食。
  • 上海非遺︱小籠包還得是「人」包出來才好吃
    這樣一隻製作工藝上「合格」的小籠包,從被包出來那一刻起,壽命僅僅只有10分鐘。熱騰騰的南翔小籠。「包一隻小籠包,一個師傅6秒鐘就可以完成,上籠蒸5分鐘熟,上桌後顧客在5分鐘內把它吃掉,才是最美味的。」國家非遺南翔小籠製作技藝傳承人李建鋼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 上海人舌尖上的非遺,驕傲地轉起!
    每次看《舌尖上的中國》,都被裡面傳承了幾代人的手藝所吸引,饞吐水淌淌滴……其實阿拉上海也不缺這樣的能工巧匠,在「吃」方面,上海已經有4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啦!你據小籠面點製作師傅透露,南翔小籠好吃,功夫全在餡上,以豬腿肉為主,都用手工剁成,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談到小籠的吃法,有個名堂叫:一口開天窗,二口喝湯,三口吃光。
  • 上海本幫菜泰鬥 「三林本幫菜館」,老上海記憶裡「小時候的味道」
    在上海中洋融合、海納百川的味覺歷史中,有一種滋味,它出身低微,卻自成一派,不因各方衝擊而消失,不因時代變遷而走味,這就是本幫菜。它是這座城市的味覺之本,是老上海記憶裡「小時候的味道」。
  • 上海非遺不高冷,這些獨家體驗可別錯過
    除了今天免費開放的老建築,你對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多少?你知不知道你所熟悉的東西其實在上海非遺名單榜上有名?樂樂精選了一部分非遺項目,今天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南翔小籠以「皮薄、餡大、汁多、形美」著稱於世,是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聞遐邇的上海古猗園南翔小籠饅頭已有143年歷史,其餡料配製秘方和製作技藝由師徒六代人薪火相傳至今。
  • 舌尖上的上海記憶,《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春風松月樓|南翔...
    8月4日下午,《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式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行。發布會上,滬上知名作家、美食家、本書作者沈嘉祿先生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們介紹道自己創作的初心:「這是一次尋根,一次致敬,一次匯報。」沿襲前作的風格,《上海老味道續集》中選取了知名老上海風味小吃、平民菜餚、時令美食和本幫菜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其中也包括了豫園的多家餐飲名店。
  • 李大師出鏡《舌尖2》 幕後油爆蝦竟燒成焦糖蝦-李伯榮 蝦子 烏參...
    「李大師,今朝夜裡儂上央視啦!」走進上海老飯店,人們熱切地和82歲的李伯榮打著招呼。本報《好吃》周刊發布「『本幫菜泰鬥』李大師將和子孫們出鏡《舌尖上的中國2》」的報導後,消息不脛而走。這幾天,「一代宗師」曾大顯身手的德興館、上海老飯店預訂爆棚、一座難求。
  • 上海古猗園「荷香盛宴」美食等您來品嘗
    今年上海荷花睡蓮展期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的傳承人李建鋼老師,帶領古猗園餐廳大廚們,結合養生熱點,推出了一批現代烹飪技術和傳統荷花文化相結合的精品美食。
  • 上海名片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上海老飯店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
    上海老飯店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上海音像資料館」館藏歷史視頻資料上海老飯店於1875(清光緒元年)開業,原設於舊校場路,1965年遷至福佑路老城隍廟西側。上海老飯店老飯店是上海本幫菜的發祥地,故有「品味源頭上海菜,駐足百年老飯店」之美譽,供應的本幫特色菜餚,在新老同業中堪稱翹楚。
  • 古猗園新推鹹蛋黃鮮肉小籠38元/籠 現點現做現蒸
    售價38元一籠的鹹蛋黃鮮肉小籠「現點現做現蒸」  據悉,這樣的新品小籠已出現在上海古猗園南翔小籠餐廳,並且,10月底一經推出便大獲好評,現在古猗園南翔小籠正準備讓香辣鮮肉小籠和鹹蛋黃鮮肉小籠成為菜單上的「常駐嘉賓」。
  • 小籠包還是小籠饅頭?上海人為啥把包子叫做饅頭?上海爺叔一次講清了!
    特別是 那一籠熱氣騰騰的小籠饅頭, 而北方人意義上的沒有餡的饅頭, 上海人則稱之為 淡饅頭、實心饅頭或者高莊饅頭。
  • 小籠包還是小籠饅頭?上海人為啥把包子叫做饅頭?上海爺叔一次講清了
    特別是那一籠熱氣騰騰的小籠饅頭,不愧是上海的一張美食名片!不僅在上海人的心裡始終佔據著相當高的地位,甚至不少的外地遊客來到上海,第一件事就說要嘗嘗上海小籠~而北方人意義上的沒有餡的饅頭,上海人則稱之為今天,小儂又請來了老朋友王蔚爺叔用上海閒話搭大家講講上海人眼裡的饅頭和包子~王蔚爺叔是新民晚報的首席記者,平時也特別喜歡鑽研上海方言~
  • 舌尖上的非遺,驕傲地轉起!
    ■上海嘉定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南翔小籠以「皮薄、餡大、汁多、形美」著稱於世,是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每隻小籠要有折褶14個以上!■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來自上海德興館的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同樣有著130多年的歷史,兼容了徽菜的濃油赤醬、粵菜的精緻清鮮、魯菜的考究大氣等
  • 上海老飯店——上海老字號餐館
    經營特色1993年改建的上海老飯店,外觀富麗堂皇,古樸典雅。那時的老飯店共有三個樓面,營業面積1000餘平方米,有500隻餐位,月均營業額100餘萬,成為豫園旅遊區內的大型涉外飯店。以國家級技師李伯榮領銜的廚師隊伍力量雄厚,技藝高超。
  • 上海老飯店——上海人氣餐館
    經營特色1993年改建的上海老飯店,外觀富麗堂皇,古樸典雅。那時的老飯店共有三個樓面,營業面積1000餘平方米,有500隻餐位,月均營業額100餘萬,成為豫園旅遊區內的大型涉外飯店。以國家級技師李伯榮領銜的廚師隊伍力量雄厚,技藝高超。
  • 上海名廚李伯榮今晨病逝享年84歲,曾被譽「本幫菜第一人」
    李伯榮。 資料圖今晨2時許,「舌尖上的本幫菜泰鬥」、「鏟刀幫廚神」李伯榮因前列腺腫瘤等引發多功能臟器衰竭,在上海浦東仁濟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4歲。1945年,李伯榮師從本幫菜一代宗師楊和生,浸淫廚藝近70年,其創製和改良的油爆蝦、蝦籽大烏參、扣三絲、八寶鴨等本幫名菜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 「舌尖上的上海菜」竟然是國家「非遺」
    蝦籽大烏參、扣三絲、八寶鴨、紅燒鮰魚、松鼠大黃魚……這是上海人最熟悉不過的「舌尖上的上海菜」,近日,這些菜又新添了一項光環
  • 上海本幫菜泰鬥 "三林本幫菜館"
    經他操作的本幫菜餚,均細膩嫩滑,鮮美絕倫,故聲譽日隆,以「本幫菜」遂馳名滬上,魯迅、白楊、周信芳等社會名流紛紛蒞臨品味。李家五代為廚,專注做本幫菜,李林根之子、三林本幫菜傳人,從清末傳承至今寫就草根傳奇的李伯榮14歲拜上海德興館大廚楊和生為師,悉心專研本幫菜的烹飪技法,學成後先後在德興館和上海老飯店等本幫飯店掌勺,堅持本幫菜的特色和開發新品種,掌勺近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