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載,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人開始在會理開礦煉銅。根據現在會理北郊倮倮衝和南郊甘營灣出土的銅鼓、編鐘,以及瓦石田、糞箕灣發掘的武器、勞動工具、生活用品和飾品等青銅隨葬品來看,會理最早的青銅冶煉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逾兩千五百年,會理民間以擁有使用銅製器皿為家境富裕的象徵。
同治年間,大小迤北、金獅、黎溪等銅廠年產量達百萬斤以上,成為四川最大的銅礦產地,川滇鎖鑰的古城會理,因其礦產資源豐富,蘊藏量大而被譽為「攀西礦產博物館」。特別是銅礦的蘊藏量,佔到全省銅礦儲量的88%以上。自古以來,人們就在這片豐饒富蘊的寶地上掘進開採,當爐冶煉。
在對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的研究中,專家們發現,因為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當時幾乎不產銅,更不可能跨越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從中原運入,遠隔金沙江的雲南東川也不太可能成為三星堆的銅料供應地,三星堆青銅器群高超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青銅文化是如何產生的?是蜀地獨自產生發展起來的,還是受中原文化、荊楚文化或西亞、東南亞等外來文化影響的產物?根據產地、運輸路線以及當時的冶煉技術來看,被稱為世界奇蹟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如太陽神鳥、青銅面具等國寶級文物使用的銅極有可能是源自會理。
現在專家們已經著手對會理的銅礦開採遺址發掘並進行同位素測定,在中國的冶金史上,應該添上會理濃墨重彩的光輝一筆。
從明洪武年間開始,會理的礦冶業開始進入繁榮期。鹿廠、黎溪、通安等地開始大量開採銅礦;清朝開放礦禁之後,更是大量湧入江西、湖廣等地人口進入會理開採礦山,僅當時力馬河青礦山一地礦工就聚集數千人之多,形成人口的大遷徙。乾隆十七年,黎溪、力馬河等地開始開採冶煉被稱為「中國銀」的鎳白銅;同治年間,大小迤北、金獅、黎溪等銅廠年產量達百萬斤以上,成為四川最大的銅礦產地。
大涼山會理千年傳統手工藝純銅火鍋文化
用銅製造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是深受全國各名族喜愛的傳統用品。
每個銅火鍋一般為8到12斤,器型美觀大方,方便使用。每打造一個銅火鍋,約需千錘百鍊反覆敲打,現為四川省省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一口銅火鍋都由鍋座、鍋槽、鍋蓋三部分組成,鍋座合鍋槽之間以插銷連接,重約4公斤,拆卸和攜帶方便。造型精美、工藝精湛,是一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
根據現在會理北郊倮倮衝和南郊甘營灣出土的銅敲、編鐘以及瓦石田、糞箕灣發掘的武器、勞動工具、生活用品的飾品等青銅隨葬品來看,會理最早的青銅治煉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逾兩千五百年。
每一個銅火鍋都需老鐵匠千錘百鍊,經過精心大致、工藝方面提放的同時讓銅火鍋顯得更加精美。
銅餐具的好處:補充不足的銅元素、改善貧血、預防癌症、治療疾病。
銅,是一種古老的金屬,人類發現的最早的金屬之一,早在史前時期,人們就開始挖掘露天銅礦,銅的使用對早期人類文明的進步影響深遠。
用銅製造的生活用品具有質堅耐用、無毒、傳熱快等優點。
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髮、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肝、心等內臟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
了解更多詳情,掃一掃下方的二維碼,讓我們一起來讓更多的人擁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