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8日 09: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廣州花都華僑農場
流溪河畔僑心暖
(我的僑鄉·我的家)
本報記者 張保淑 羅艾樺 張鵬禹
榕樹蔥翠、落英滿地。這裡是位於流溪河畔的廣州花都華僑農場,一個晴朗的周六上午,本報記者一行來到這個海內外知名的中國僑鄉採訪。
一抵達花都區花東鎮洛柴崗社區的僑南苑,我們就被社區「僑文化廣場」正在表演的別具特色的歌舞深深吸引了。在熱帶海濱風光主題的大型彩色壁畫前,十多名身著多種東南亞民族服飾的女士隨著歡快的樂曲翩翩起舞。泰國的筒裙、新加坡的娘惹服、馬來西亞的卡芭雅、印度尼西亞的巴迪、越南的奧黛……色彩絢麗、風格多元的服飾讓人仿佛瞬間置身於馬來半島、中南半島或者加裡曼丹島、呂宋島上,濃鬱的東南亞風情撲面而來。
5000多名歸僑的新家
「大家好,我叫廖樹業,是越南歸僑,我們歸僑小樂隊接下來演唱一首越南歌。」舞蹈一結束,3名男士就站上舞臺。領銜的廖樹業約50歲光景,懷抱一把淡黃色吉他。他微側身,向兩名抱著吉他的隊友點頭示意,而後3人默契地同時抬起右手,撥動琴弦,左手嫻熟地輕拂著琴頸,樂音在耳畔響起。和著優美的旋律,廖樹業深情吟唱。一曲終了,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剛才唱的是首越南情歌,表現小夥子對心上人的思念。」廖樹業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只有五六歲的廖樹業隨父母一起回到祖國,被安置在花都。他們一家至今仍然保持越南的習俗。「我現在經營一家越南餐館,做我最拿手的越南特色小吃,包括腸粉呀、湯粉呀,還有肉沫面。許多客人來光顧,生意很好。我特別愛好音樂,就利用業餘時間和幾個越南歸僑子弟組建了小樂隊。」
同行的廣州市花都區歸國華僑聯合會負責人告訴我們,華僑農場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安置歸僑,先後接收了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歸僑。他們還延續著原居住國的文化習俗,如歌舞、音樂、飲食、服飾等,與這裡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東南亞僑文化」。歸僑和僑眷自發組成了10多個文化藝術社團,編排多個具有東南亞僑文化特色的文藝節目,並得到東南亞一些國家駐廣州領館派出的專業人員的指導,頗具水準,遠近聞名。
「舞跳得好、歌唱得棒,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大家生活美、心裡甜。」68歲的印尼歸僑盧炳球的一番話道出了歸僑僑眷的心聲。他說,當年他們回國並被安置在這裡的華僑農場,生活上得到很多照顧。「那時候,生活雖然不富裕,但是我們都揚眉吐氣、樂觀向上。」盧炳球動情地說。
歸僑經歷使盧炳球和農場很多職工特別關注國際局勢,他們紛紛點讚中國政府近年來實施的對海外華僑的保護和救助政策,特別是果斷撤僑行動。「這些年,咱們中國實施了利比亞撤僑、葉門撤僑、尼泊爾撤僑、紐西蘭撤僑……」盧炳球掰著指頭歷數道,「記得有個華僑,從利比亞被中國空軍接回國內,他一下飛機就跪下來親吻祖國的大地。我們看到這一幕感同身受,激動萬分。」
歌舞抒發心中幸福喜悅
改革開放後,一系列深化華僑農場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接連出臺實施,花都華僑農場按照「經濟融入市場、管理融入社會、體制融入地方」要求,積極尋求發展突破。1999年,花都華僑農場設立為花僑鎮,2005年因區域調整,華僑農場併入花東鎮。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幾經變遷,但是「花都華僑農場」這個稱呼作為當地一個時代的標誌,始終保留並成為聞名遐邇的品牌。
產業興帶動百業旺。併入花東鎮後的華僑農場利用毗鄰國際機場的優勢,打造航空物流產業集聚區、航空維修產業集聚區、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和臨空先進位造業集聚區。
在產業大發展帶動下和僑務部門支持下,花東鎮政府在2007年對華僑農場實施了住房改造項目,投資1.3億元,總建築面積超過7萬平方米,建成了僑南苑、僑港苑、僑興苑等新住宅區,全面解決了農場廣大職工住房問題。社保、土地確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也得到了妥善解決,廣大歸僑僑眷獲得感滿滿,每逢節假日和周末,他們便穿上靚麗多彩的服飾,跳起歡快的舞蹈,唱起動人的歌謠,抒發心中的幸福與喜悅。
在僑南苑附近的花都大道旁,有一幢暹羅藝術風格的四層建築特別引人注目,這就是花東僑文化中心。記者發現,這裡不僅有圖書館、書畫室、歌舞排練室,而且專門開設了花都華僑農場博物館。博物館裡陳列品琳琅滿目,有歸僑當年馱著全部家當千裡歸來的自行車;有他們在海外使用的留聲機、照相機、貨幣;還有他們在海外的出生證、畢業證、結婚照等。牆上有一組老照片,有的記錄著農場建立初期,歸僑篳路藍縷辛苦創業的場景,有的則反映農場設立華僑經濟開發試驗區和被納入國際空港區後蓬勃發展的進程。
在眾多展品中,有一幅書法作品特別引人注目。文化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一位當地老歸僑的自創字,對應的漢字分別是「國」和「家」。捐贈書法作品時,老歸僑這樣解釋自己的創意:「民」生活在穩固的「口」內才是「國」,人「住」在自己的「宀」下才是「家」。這是他和家人結束顛沛流離的異域生活,在祖國的流溪河畔安居後最樸實、最堅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