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景這邊獨好
散文作者:苟西元
7月的臨夏,驕陽似火,大巴車行駛在蘭臨公路上,到臨夏的地界時,透過車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大小不等,高矮錯落,風格不同的清真寺,噢,真的是到臨夏了。
臨夏,古稱河州,距甘肅省會城市蘭州市有138公裡,它位於黃土高原的西南邊緣和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交接地帶,東臨洮河,北瀕黃河,有「東連隴蜀、西控土蕃」的戰略優勢,處於畜牧經濟和農耕經濟兩個文化類型、是藏文化和漢文化交叉交融的中間地帶。
早在秦漢時期,就在這裡設縣、置州、建郡,有「河湟雄鎮」之稱。唐朝時,這裡更是經商貿易的重要通道,牛羊茶馬皮貨日用百貨交易繁盛,是古絲綢之路南線的大站和商貿中心。
這次來臨夏,有兩個目地,一是採風,二是旅行和品償當地的美食。晚飯吃過後,我打一計程車,告訴司機師傅去的地方,不大一會,汽車緩緩地停下,抬眼望去,一座高大的古色古香的牌樓展現在我的眼前,讓我驚訝的是:巷口處一幅《八坊十三巷全景圖》磚雕,這是我見過的尺幅最大的磚雕,它高九米,佔據了一棟四層樓的整幅側牆。仿佛在欣賞一幅風景蔚然的水墨風景畫,近看遠看如夢似幻,好似走進了古樸典雅,錯落有致的古老村賽,在五彩絢麗的燈光點綴下,「八坊十三巷.大旮巷」幾個金色的大字格外醒目。走進大旮巷,走在青石板鋪成的巷子裡,金色的彩燈裝飾著古老的建築,柔和的燈光輝映著古樸的照壁,古色古香的門廊院落,磚牆黛瓦、青磚雕花,閃閃爍爍。我仿佛進入到了一個童話世界,又仿佛穿越了滄桑的歷史空間,遠離了喧囂,遠離了煩擾,遠離了寒冬,從心底裡湧上的是一種暖暖的溫馨。
唐朝時期,河州地處絲綢之路南路的要衝。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因種種原因或暫住或留居不歸,成為河州回族最早的先民。從元代到清代,他們在河州南關一帶先後建起了南關大寺、城角寺、北寺、上二社寺等八所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回民們圍寺而坊,圍坊而居,曲折相通,又形成了橫向六條,縱向七條的十三條街巷:大旮巷、專員巷、仁義巷、石橋巷、擁政巷等。「八坊十三巷」之名由此而來。
八坊十三巷歷史悠久,風情濃鬱,古䪨盎然,這裡融合了磚雕、木刻、彩繪,它集民族特色、休閒旅遊、綠色生態、人文科教為一體。不僅是河州民俗文化的名片,也是甘肅旅遊的新地標,更是西北民族建築的博覽園,多民族團結融洽的「大觀園」。
這裡十三條街道曲徑通幽,每一座建築別致生動。青磚刻刀雕琢了四世同堂,小橋流水掩映著風情花香,晨曦裡飛簷留影,暮色裡霓虹流火。無論是巷中不少鑲嵌在牆壁牆頭上門樓上的精美磚雕,房簷欄杆上的木雕作品,巷邊多處形態各異的民族人物,文化景觀造型,還是風情特異大小不一,都非常具有西域民族文化風俗,生活的名種服飾及手工藝商品等等,很是奪人眼球。這裡沒有商業的狂歡,也沒有豪強的表現,給你的是獨特的平靜,讓人在零距離接近生活中感受到平和愜意。
走在十三巷曲曲拐拐、旮旮旯旯,縱橫交錯的巷子裡,踏著潔淨閃亮的青石板,欣賞一幅幅精緻的磚雕、銅雕壁畫和一組組記載著河州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雕塑,我的心裡感慨萬千。多少年來,八坊這座城中村如同一位乖巧聽話的少年,安靜的躺在城市的一角,蒼穹之下,神秘古老的光幕普照著它的身影。終於有一天,所有的目光匯聚到了它的身上,不為人知的少年靈光湧動,變得璀璨奪目,人們驚喜的走進了它的世界。
在八坊十三巷,我與倆位前來族遊的美麗的南京姑娘邂逅相遇,便熱情的聊了起來,她倆興奮地對我說:「到過許多古鎮,走過許多古街,見過許多古蹟,這些地方看得有些厭倦了;原先的那份新奇、好感、崇尚,隨著變味的景區、景觀、景色,特別是文化元素的褪色和退步,己經沒有再想去看一看的衝動。現在好了!今天,我們一走進八坊十三巷。滿目皆是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磚雕牆面,一棟棟錯落有致的古式建築,一件件記錄歷史的古玩藏品,讓人感受到大中華文化的博大,大西北風俗的別樣;像八坊十三巷這樣的具有民族文化、傳統文化顯著特點和亮點的新景點,必將引發新一輪中華文化尋根、尋脈、尋趣、尋樂的熱點!」天色己晚,我和倆位姑娘互相加了微信留了電話,便揮手告別。
我繼續漫步在小巷裡,那一塊塊的青石板。仿佛穿越了百年的歷史,飄著雨絲的巷子裡,長滿鮮苔的青石板路,鋪著碎石的甬道,寂靜悠長,覺得自己就好像走在戴望舒的詩裡,撐著一把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但和戴望舒不同的是,我會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卻沒有丁香一樣的憂愁,更不會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只會戴著紅色的紗巾,穿行在唐詩宋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