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附近的澳門路上,矗立著一座獨特而醒目的建築——林則徐紀念館。紅的牆,黑的瓦,上翹的簷角,藍紋的門楣,一副古樸方端的模樣。廳柱高懸林則徐自題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詩以言志、文以傳情。隔著時光的岸崖,在含蘊豐瞻的對聯背後,豐饒的歷史卷裹著縷縷不息的英雄之氣,讓一撥撥遊人浮起淚光……
謫路西行
一葉西徵的孤篷上,林則徐佇立船頭,寬袍大氅鱗鱗晃動。他正在發配的路上,將士和百姓則在前來送行的途中。風蕭蕭,雲蕩蕩,浪頭急急拍打堤岸……這些,構成了悲傷的布景。
岸上,人們揮手間的泣號,像水一樣波漾開來,瀰漫天地。遠處,杭州城繁華錯落的街衢樓宇,影影綽綽,宛如他的一段段從前。
林則徐抬頭仰面,望著高天上的流雲,自由,潔白,輕盈,浩風一吹,飄向東南邊陲的故鄉。遙遠的故鄉看不見了,那就向著心中永遠的方向作揖告別。他彎腰過膝,內心低回。
1841年7月,帶著道光帝的旨意,林則徐在浙江鎮海前線就地押送流放,正取道杭州,遠赴伊犁戍邊贖罪。前方是大漠邊關、孤星冷月以及餘生匆促的珍惜,後邊是兵荒馬亂、烽火狼煙和萬裡家國的殘局。櫓槳一聲聲搖蕩著他的思慮:自己的歸宿末路倒無所謂了,可是,眼下江山的出路在哪裡?
路過鎮江,巧遇深交多年的魏源。兩個以家國為念、同聲共氣的忠臣良將,在不期然的久別重逢裡,陡生驚喜。林則徐將苦心搜集的異國信息和翻譯編纂的《四洲志》手稿鄭重交付魏源,囑請他撰寫《海國圖志》啟發君心民志。
次年5月,林則徐行抵西安。積年累月的勞碌,一路風雨的侵襲,使得沉痾又起。他只好暫駐休養,夫人鄭淑卿及孩子林聰彝、林拱樞也輾轉前來團聚,他們以一路跟隨取代言語上的安慰。添絲鋪錦、炊湯熱菜,在高卷的竹簾下安然享用;夜來了,古都的溶溶月色和幽幽花香裝滿院子……人生那麼短,和美而珍稀的每一天,似乎都值得貪戀。可是,林則徐一心謀慮著國運衰微的解藥,身體稍見康愈便上路了。
臨別相送,林則徐從容不迫地口佔詩句,與其說是告白妻兒,不如說是自勉——他的愛與襟懷,已全部支付給莽莽河山。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
筆筆分明,可以句摘;字字入典,得以遺存——這是廣為傳頌的勵志名言。當事關國家利益,怎能以自身榮辱得失來取捨呢?
戍邊墾荒
1842年12月,衰病相纏的林則徐,終於抵達了西北邊陲伊犁惠遠。茫茫戈壁,飛沙走石,荒寒無邊。風從地面刮過,永遠是咻咻的厲叫,沒完沒了的雪花,一如林則徐撕碎了的心緒。
邸報因路遙而遲滯,因真實而可信,如同堅韌的飛鳥,沾滿了一路風霜微塵,從皇都飛臨高寒的天空。林則徐從中捕捉到了很多信息。他將思索託付給忠實的紙頁,形成了《衙齋雜錄》《軟塵私札》。
他主動認領修建龍口水渠的任務。取石、築堤、挖溝、引水……在砂礫遍地、經年板結的河灘修一條水渠,工程之艱超乎想像。經過4個月的鏖戰,一江清流終於沿著新渠,把歡歌一直唱到阿齊烏蘇,唱到20萬畝良田,唱到新疆人民的心裡。
時歲挺進至1845年,朝廷命林則徐前往南疆的阿克蘇、庫車、烏什等地履勘墾荒、鞏固邊防。這些地方「不僅從來謫臣所未到,即武臣邊帥亦鮮有躬親周曆」。然而,這位60多歲的老人不顧體弱多病,又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艱途困旅。歷時5月,輾轉萬裡,勘察土地近60萬畝,並向領隊大臣布彥泰建議不分兵農、不分回漢,發動民眾就近屯田、固邊守土、共御外侮。現在想來,這片土地上葡萄繁茂的枝蔓與哈密瓜的香甜,真是另一種抒情,那是亂世裡最乾淨的翠綠和最飽滿的甜蜜。
「坎兒井」,是林則徐以智慧和辛勞雕塑大漠荒田的又一成果。每隔丈餘取井,地底橫渠貫通,既減少蒸發又滋潤田地。人們將它親切地稱作「林公井」。很喜歡這樣的名字,一層層坎壁,堆砌起一種純淨的煙火生活和源源不斷的思念,仿若一處高聳的祭臺,供奉著心中的大神。
日暮望鄉
穿越時間的長廊,轉瞬是1845年的年關。不恤此身、不祈妄福的林則徐,三年的謫居歲月也收梢了。此刻,霜雪已把他刻畫得面目蒼老。曾經多少次,他痴痴望著藍天上東歸的雲朵,思念慢慢浮起。他在等待這一刻。
可是,關山萬重,才剛剛起步,皇帝的旨意又踏馬飛來:以三品頂戴接任陝甘總督。剛將當地暴亂平肅,又接任陝西巡撫。殫精竭慮地把來勢洶洶的「刀客」之亂鎮壓下去,鬆了一口氣,到底沒有辜負皇恩,同時也感到英雄老邁不中用了,多次奏請解甲歸田,皇帝不依,著遣他擔任雲貴總督。不得不感嘆:並非順著一聲懇求、兩行熱淚,就能找到故鄉的歸途。
這不是第一次了,危難之時,道光帝總會想到他。在這一切的命令和儀式背後,是他和家人多難的命運。跟隨他東奔西走的妻子,賢淑,聰慧,曠達,卻又那麼艱辛,過早死在了昆明。他手撫頂戴,往事翩翩。人老了,回憶總是處於激活的狀態,而且,對往事的翻閱書寫,總是以童年為楔子,從故鄉那端切入的。
1785年8月,他來到這個世界,第一眼看到的是福州左營司巷中冠蓋如雲的榕樹,第一耳聽到的是子彈一樣迸射出的福州話。父親是窮秀才,靠私塾教書維持生計,「家無一尺之地、半畝之田」,不窮的是腹中的詩詞典章。虎父無犬子,幼年時林則徐便吟出: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構思穎妙的14個字裡,全是俯仰天地的壯闊與自信,令人刮目相看。如果從求仕之路看,似乎也沒什麼新鮮情節。書生燈下懸梁,考官伯樂相馬,無非是實力加運氣。關鍵是,他入仕之後,是否對得起那個位置?這是時代的命題,亦是人心的詰問。
順著這樣的問號,把鏡頭搖移到館內木柱上的這副自題廳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揮筆裡的鄭重、委婉中的堅定,說的是胸襟抱負和人格修養。這是林則徐的座右銘,抬眼即見,決眥入心,時刻以此規整和塑造自己。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林則徐:少年中舉、封官加爵、查禁鴉片、抗擊外侵、鎮守前線、流放邊關、壓亂勘地……在時間軸上,「歷官14省,統兵40萬」的他,無論歷經多少傷痛,多少榮耀,多少跌宕起伏,多少明暗交織,從不曾消解他的人性和格調。
以聯自勉,似乎是一個老套的模式。然而,站在榕蔭覆蓋之下的紀念館裡,輕輕誦念,勵志得很。一聲吟誦,還原了林則徐一輩子:不墮志,不恤命,不慮窮匱,不辱雄名。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