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正一帆懸,舊貌換新顏
牛角塘的「前世今生」——群眾自治下的美好生活
法制周報·新湖南見習記者 廖悠悠
牛角塘社區藏在長沙東塘商圈的鬧市裡,79棟居民樓緊密排布在0.5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樹影婆娑,一派老城區韻味。這裡除了藏著一些「老長沙」風格的小館子外,最吸引人的,便是良好的居住環境及基礎設施。
近日,記者來到牛角塘,打探這個社區的「前世今生」。
自治的「領頭雁」
幾年前的牛角塘可算不上宜居。
「吃燒烤,就到牛角塘」,在長沙各路美食還沒有大肆宣傳時,這句「古早」的口耳相傳型廣告流傳甚廣,牛角塘夜市的熱鬧可想而知。當時大大小小的燒烤攤及其他小吃擺滿了牛角塘,社區香氣噴噴卻也煙燻火燎;街頭人頭攢動但也垃圾成山;住戶可出租門面獲利,不過鄰裡、主客爭執也時有發生……
位處商圈、人口密集的先天條件給這片地區帶來了繁榮,但也製造了不少令人頭疼的問題。
除流動攤販帶來的衛生、治安問題外,社區的改建也無法順利進行,一切都顯得亂糟糟,不少居民索性將房子租出去到他處居住。
如何把這一團亂麻的社區理順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到了2012年,伴隨著長沙市對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視,走對了路的牛角塘開始慢慢改變。
王宏霞介紹自己2006從某國企改制後進入基層,2012年上任牛角塘社區書記兼主任。
王宏霞回憶,牛角塘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些年她和社區的工作人員從來沒有停下過探索與努力,在人手不夠的情況下,群眾自治是最好的選擇。
「剛來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不爭取到居民的支持、不將老百姓凝結成一塊,談什麼老舊社區改造?」王宏霞說話時手勢頗多,激情澎湃。
王宏霞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分析後,認為群眾自治應該從黨員的引領作用切入,黨員就是人群中的「領頭雁」。
機關單位、國有企業的密集帶來了不少的黨員數量,牛角塘社區黨委下設了5個黨支部,當時的黨員已有上百名,至如今已達160人,還將會有100名改制企業黨員即將移交社區。
社區工作人員摸清了所有黨員的基本情況後,以每3-5個樓棟為單位設立黨小組,勸說資歷深厚、覺悟高的老黨員擔任組長。2013年,社區在四個出入口成立「民情崗哨」,其中輪班值守的志願者基本為黨員。
採訪當天,記者就遭遇到了一個老大爺「哨崗員」的「盤問」,得知記者的來意後,他才放心地登錄信息。
「民情哨崗」發揮了的作用可不止出入登記,更是宣傳站、信息搜集站和調解站。
「這些志願者掌握的情況比我們更細更及時,有時候大家更願意和他們反映一些建議。」 據王宏霞介紹,「民情哨崗」常態化運行已有7年,共收集民情信息300多件,解決率為95%以上。
「改革春風」吹滿「塘裡塘外」
將組織的力量觸及到樓棟級別是王宏霞的「下一步棋」。
其實,牛角塘早已有樓棟長制度,可惜沒有發揮出具體作用,早些年個別樓棟長甚至帶頭反對社區的各項改造。
在流動攤販整改行動中,9棟的一位燒烤攤主一度十分抗拒,到社區辦公室抗議了一個月, 「看在已退休老書記的面子」才成功勸動了這位攤主。
社區不妥協的態度在樓棟長之間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們已經認識到:牛角塘的改造勢在必行,誰也無法阻擋。
而流動攤販整改後乾淨、整潔的社區也軟化了居民和樓棟長,這些改造確實為住戶帶來了好處。
對於思維特別固化的樓棟長,社區選擇更換,居民推薦或自薦的樓棟長十分受歡迎。
聽牛角塘社區副書記代娟介紹,如5棟的蔣阿姨由於熱心且生活技能豐富,就被居民推薦成了樓棟長。
照顧獨居孤寡老人、給身體不便的殘障人士搭把手、調解家庭矛盾……樓棟長像個大家長一樣幫助鄰居。
樓棟長更是「塘裡塘外議事會」的主要「議員」,與黨員代表、志願者、群眾一起遵守《「塘裡塘外」議事會章程》,監督社區工作,大到基礎建設,小到更換宣傳牌,都要經過他們的同意,大額資金也必須經過他們的審核。
一批合格的樓棟長也推動企業改制更加順利,原本拖慢速度、不主動做好交接工作的單位管理者受到了樓棟長與黨員的多次勸說,痛痛快快地接受了現實。
一切步入正軌,老舊的牛角塘滿懷朝氣,迎來新生。
老社區不是憑「房子老」
當環境、治安、企業改製取得了初步成果後,牛角塘社區開始思考如何提升人文品位。
該社區靠近長沙名校雅禮中學,11家企事業的工人素質也比較高,其實坐擁一個好基礎,然而這些年來,沒有形成核心的文化底蘊是一個遺憾。
社區發動這些黨員和樓棟長信息通達的本領,搜尋牛角塘裡的文化名人和掌故,結果確實喜人,小小的牛角塘竟然「臥虎藏龍」。
牛角塘出土過唐代墓龍俑,有醫仙在牛角塘發現神藥救治老百姓的傳說,現居著「兩彈一星」親歷者彭海蛟和齊白石侄孫齊石堅……
連最早落戶的退休老工人都感嘆原來自己的社區還有這麼多的故事,對「牛角塘人」的身份更認可:「走出去都覺得有點味。」
為了將文化認同感傳遞給居民,社區組織去省博物館參觀出土的文物;重新編訂牛角塘的古傳說;請彭海蛟擔任青少年七巧板素質基地輔導員;成立「石堅繪畫室」……
「以前社區裡打麻將的多,現在下棋寫詩畫畫的更多。老百姓發掘了這些奇人奇事,也對他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王宏霞說。
如今的牛角塘,科教氛圍濃重、詩情畫意,一派文氣盎然之象。
在牛角塘社區內,民族牆、各民族名人的簡介這類「民族元素」特別多,王宏霞本人就是侗族,根據統計,牛角塘社區有7個族別的126名少數民族居民。
王宏霞認為少數民族的融合也是一項重要人文關懷,「在我們這裡,各個民族沒有隔閡,他們一樣參與我們社區的一切自治工作,這也是我們社區的一大文化亮點。」
「什麼叫『老社區』?就憑几棟房子老嗎?」王宏霞用手指敲著桌子,「文化是根,要讓牛角塘一直留存下去,就必須將文化不斷傳承,讓居民打心底為這個家感到自豪。」
牛角塘社區內的公共文化活動區域民和亭。
從「出走」到落葉歸根
值班最勤的「哨崗員」志願者甘正英是牛角塘社區退休一支部的黨員,今年已是70高齡,2012年搬回牛角塘,除7月因膀胱炎住院了外,從未請假缺勤過一次。
當天中午,記者來到她家。老伴打麻將去了,乾淨整潔的老二居室裡只有甘正英一個人,桌面上放著一份翻動過的報紙和一副老花鏡。
今年7月,甘正英的1樓鄰居謝阿姨向她反映4樓的空調水管直接滴水到了家門口,謝阿姨擔心腿腳不便的老人出門會滑倒。
謝阿姨找過4樓的租戶協商,對方卻不承認開過空調。
只好由樓棟長甘正英出面調和。「我去了好幾次他們也不在家,總算遇到了,他們稱沒開空調就把門關了,這麼熱的天怎麼可能呢。」說起自己的遭遇,甘正英還是微笑著。
到了下班時間,甘正英就盯著樓上,終於「抓了個正著」——樓上空調外機的水漏了下來,甘正英又一次敲開了4樓租戶的門。說明了1樓的情況後,4樓的租戶感到十分慚愧並自行裝了排水管。
將鄰居視為自己的親人,就是這些志願者、老黨員的做法。甘正英說起自己年輕時在服裝廠當生產廠長時就有給年輕工人做菜、熱開水的習慣,「對待我的鄰居也是一樣,要照顧人家一些,人都是以心交心,這樣他們也尊重我的工作,聽得進我的勸,我們社區才能越來越好。」
代娟在一旁說:「對這些有貢獻的志願者,我們除了表揚,逢年過節有愛心企業捐助的油、米之類的小物資也總優先慰問給他們。東西雖小,目的是激勵大家為社區的治理出力。」
無障礙綠色通道、共享書屋、正在籌備的食堂、越發壯大的志願者隊伍、甚至是升值的房產……宜居的牛角塘吸引著曾經離開過和需要在長沙有個家的人在此生根。
「在別的老舊小區,居民都是逐漸離開,我們這裡是不斷回來。」雨花區牛角塘的住戶們總是這麼說。
到目前為止,今年該社區的八大類惡性案件數量為零,群眾自治如一股充沛的清風鼓推著牛角塘社區這艘「老帆船」平穩前進,實現自身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