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海口8月26日電(記者張玉潔)在海南省文昌市東北沿海,過去沙逼人退的情景早已不復存在。經過島東林場50多年來的建設發展,北起鋪前鎮,南至龍樓鎮43.8公裡長的茫茫林帶形成堅不可摧的綠色屏障,讓當地居民擺脫了多年的風沙侵擾。
「島東林場東臨南海,南北覆蓋鋪前、抱羅、昌灑、龍樓等多個鄉鎮。新中國成立初期這部分地區缺林少木,自然災害嚴重。每到冬天,從海邊刮來的沙子可以將村莊淹沒。」島東林場書記楊朝暉說。
近年來,島東林場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為動力,在推行科技興林,提高營林成效、實行多種經營和改善職工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為充分發揮林場資源使用效率,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島東林場結合海邊沙地適於種植西瓜的有利條件,利用採伐後林地的空閒間隙,實行林下西瓜種植輪作。同時,利用沿海43公裡防護林帶的自然景觀,開發森林休閒旅遊項目,籌建島東森林公園。
如今,島東林場經營總面積達18.23萬畝,樹木存活率達到了95%,是海南省面積最大的木麻黃商品林和防護林基地。在實現了生態型和商品型持續發展的同時,職工的月均工資收入也從原來的800多元提高到了4000元。
不僅如此,島東林場還不斷改善職工生活水平。在解決林場4個工區的安全飲水問題後,結合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工程建設,投入1100萬元新建職工住房120套,讓林場每一位職工都住上了新房。
圍繞國有林場人事制度改革,島東林場堅持「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在加大對林場幹部職工進行學習培訓力度的同時,積極開展創先爭優的活動。如今,全場擁有林業高級工程師1人、林業工程師5人、林業助理工程師9人。
島東林場有80%的林地在海邊,主要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2014年超強颱風「威馬遜」及強颱風「海鷗」先後在文昌市翁田地區登陸,正面襲擊島東林場,林場90%的樹木被颱風毀壞。作為抵禦自然災害第一道屏障的生態基幹林帶,成片的大樹被攔腰折斷。
「但如果沒有沿海防護林,損失肯定會更大。」楊朝暉說,海岸上的基幹林帶有效保護了附近村民的房屋和農作物,但島東林場的生態建設也因此回到了起點。
為儘快恢復林場生態,島東林場組織職工不分節假日,冒雨突擊造林。根據林區地類實際情況及當時氣候特點,林場採取木麻黃與椰子、瓊崖海棠、大葉欖仁等鄉土樹種混交的模式營造海防林,兼顧了新造海防林的生態、經濟、景觀、社會四大效益。
「颱風過後一線職工幾乎沒有休息。去年農曆七月十四,職工們都已回家準備祭祖,可一看要下雨了,大家二話不說,全都主動回到場部等候植樹安排。」島東林場營林部部長韓茅說,在乾旱時期,職工肩挑、手提運水,抗旱造林、澆苗保成活。經過不懈努力,抗旱造林的苗木成活率達95%以上。
截至2015年6月,島東林場共完成海防林補植補種及新造林地面積約5.1萬畝,撫育施肥約0.5萬畝。
如今,林場43.8公裡長、面積達1.58萬畝的海岸邊新綠萌發,不少木麻黃已經長到了80釐米到100釐米。「我們爭取在三年內全面恢復林場生態建設,讓這些基幹林帶重煥青春,繼續做祖國南海邊防風固沙的綠色生態屏障。」楊朝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