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文豔
哪個啤酒屋最正宗?問了很多人,各有答案,因為喝酒是情趣,是舒服,每個人的感覺不同。只不過,年輕生力軍的加入給了啤酒屋新的可能。
所以,即便現在還有傳統啤酒屋存在,但似乎環境也得到了提升。「啤酒是大家喜歡的聚會方式,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放鬆一下,之前的啤酒屋環境不好各種原因都有,有些人喜歡那樣的環境,覺得更接地氣,也有道理。但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環境更好,更符合現在審美的地方。當然,我說的不是酒吧,那是另外一種消費層次,像這種酒館的應運而生,是啤酒屋的新業態,也是一種新趨勢」,安東說。
從「破桌爛椅的市井氣」,過渡到環境優雅、價格平民的小酒館,感情還是那份感情,只不過「不再烏煙瘴氣,不再無處下腳,不再光膀子」。
「酒精最大的好處是放大快樂,我把杯子洗乾淨,把廁所刷乾淨,給朋友們營造一個舒心的地方,讓他們盡情地解暑快樂,何樂而不為?」小鹹說。
在採訪中,人們引用最多的話是「每年青島的夏天都充斥著兩種泡沫,一種是海水的泡沫,另一種是啤酒的泡沫」,他們從小生活在充滿麥芽香的城市裡,已經熟悉了啤酒泡沫的屬性和味道。
聯繫音樂人、詩人王音約照片,是因為至今他堅持用相機記錄城市的點滴,包括啤酒屋裡的百態人生。他說,啤酒是青島最生動的符號。它們散落在街頭巷尾,有時又十分隱蔽,卻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味道,因此他將它們記錄下來,留存在電腦中,早已爆滿,甚至請好友孫小寶先生幫忙整理。
在他的鏡頭下,啤酒的形態多樣,有桶裝,有袋裝;顧客的姿態千奇百怪,有的呆滯,有的凝望,有的興奮不已。曾經跟隨他出去拍照,他手裡的相機沒有多高檔,甚至是普通的手機,他說機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他不怕尷尬,只管記錄,甚至不惜打架,後來還出了影集《啤酒屋裡的青島》。那是來自民間的真實的青島。
2017年8月,中央電視臺《啤酒屋裡的青島》紀錄片在青島取景拍攝,半島記者跟隨王音先生參加了即將拆遷的松苑啤酒屋最後的影像記錄。這已經是第二次回憶當時的場景了,在那場以酒會友的聚會上,組成者來自各行各業,有畫家、作家、音樂人、流浪歌者、計程車司機,還有城市文化的記錄者,他們白天各自在城市中穿梭前行。夜幕降臨,因為啤酒,聚在一起,抱起吉他,彈唱起熟悉的旋律。
這就是關於啤酒屋的種種,古人喜歡佐以豪邁的詩篇,現在,人們喜歡音樂,喜歡聊天,喜歡流淌在酒杯裡的故事。
啤酒屋還在,故事也將續寫。一批又一批的啤酒屋主角從年少輕狂到漸生華髮,他們帶著對青春的留戀,仍會幹一杯情懷的酒,聊聊關於青春和夢想的往事……
正如老高所說,他的啤酒屋之旅會持續到12點,那時他會達到微醺的最佳狀態,之後回家休息,「因為明天還要上班」。
醉一時,不能醉一世。
酒醒之後,一切都還要繼續。
這就是人生,啤酒屋內外的人生!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