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縣官寨鄉官寨村距織金洞7公裡,這裡藍天白雲,風景如畫。過去,路不通,山村與世隔絕,山間雲霧繚繞,雖然草肥水美,但山谷外峭壁嶙峋,飛鳥望絕。
一條S106織金三甲至八步公路將這個原本幾乎與世隔絕的小村莊,帶入了鄉村旅遊發展的「快車道」。
現在,官寨村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涵品質,以旅遊促進民族文化傳承弘揚,走出了一條民族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之路。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正是得益於貴州縱橫交錯的公路網。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貴州在「十三五」期間累計實施普通國省道提級改造5975公裡、建成4535公裡,實施規模、建成裡程分別是「十二五」的1.66倍、1.51倍。
以路為媒,貴州實施「公路+」等多贏發展模式,以「修建一條公路,串聯一路風景,帶動一片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貫穿普通國省道公路建設全過程,積極推進交通與扶貧、產業、旅遊等深度融合發展,著力把公路打造成脫貧摘帽之路、鄉村振興之路、生態旅遊之路。
一路通達向小康,貴州公路網成了一張網絡全境的貴州「美食網」「勝景網」「產業網」「扶貧網」「發展網」。曾受困於路的貴州,如今因路讓人「卻羨田間多美景,往來阡陌總忘還」。
公路讓貴州貧困地區脫貧成效顯著。作為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赫章縣啟動實施了S309赫章可樂至奎香段改擴建項目建設,方便了沿線約40萬人出行。
不只是赫章,截至目前,貴州累計實施70個貧困縣地區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建設5270公裡、完成投資703億元、新增建成3919公裡。其中,全省16個深度貧困縣全部實現二級公路快捷連通,20個極貧鄉(鎮)中由普通國省幹線連接的12個極貧鄉(鎮)全部實現便捷通道連接。2020年依託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建設解決了4327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22人,充分發揮公路行業對穩就業促脫貧的推動作用。
公路將貴州「景點旅遊」變「全域旅遊」。今年國慶黃金周,G352印江縣城至兩河口公路沿線的大羅桃花裡景區迎來了它最好的時節。因為暢通的公路遊客被引進來了,原來少人問津的景點成為人們自駕遊的打卡景點,山裡的特色產品賣出去了……
「路好了,遊客多了。」公路沿線的村民們指著穿村而過的公路說,對未來的日子充滿著希望。
美麗的鄉村路也一直在向遠方延伸……
依託一條穿村而過的公路和周邊細密的公路網,如今,有的鄉村漫山翠竹,別墅林立,還建起了氣派的鄉村舞臺,美麗的環境成了村民的「搖錢樹」,以公路建設為基礎,「美麗經濟」在越來越多的鄉村開花結果。
這得益於全省公路交通部門始終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結合全域旅遊、鄉村振興和廁所革命等戰略部署,突出「暢安舒美路·多彩貴州行」主題全面推進「暢安舒美」公路創建,「暢通主導、安全至上、服務為本、生態優先、文化融合」,成為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建設的新共識。
「十三五」期間,累計建成普通國省幹線「暢安舒美」示範公路1806公裡,新增普通國省道服務區30處、觀景臺92處、停車區405處、廁所46座,建成了一批有亮點、有特色、叫得響的「暢安舒美」公路,提升了我省普通國省幹線公路的服務品質、外在顏值和社會影響。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貴州完善的公路也吸引企業落戶鄉村,農業產業發展漸入「快車道」。
長順縣由南至北以S210擺所至代化公路接G354長順縣城至牛滾塘公路連S210長順至廣順公路為主線,打造一批「高鈣蘋果路」「綠殼雞蛋路」「旅遊觀光路」「扶貧產業路」等,推動鄉村旅遊、產業實現大串聯。
依託公路,電商在廣袤農村遍地開花,不僅實現了「土貨」進城,還讓「網貨」下了鄉。
「雙11」期間,貴州長順晶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忙著備貨。長順縣共種植高鈣蘋果7.43萬畝,掛果面積2萬畝。除了周邊縣市遊客入園採摘,通過電商平臺,還銷往廣東、江蘇、上海等地。
以前路難走,雨雪天更是幾乎不能出貨。現在路硬了,路寬了,大貨車進得去出得來,這都是託了沿線公路的福。貴州長順晶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心志說。
青峰披雲霧,深壑繞河川。如今,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貴州公路運輸網,讓綠水青山成了全面建成小康徵途上的亮麗風景。
公路+產業 公路暢通產業興
初冬時節,乍寒還暖,長順縣廣順鎮景雲關至鳳凰壩一帶,漫山遍野的蘋果樹格外引人注目,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散發出陣陣濃鬱果香。
這是廣順鎮石板村沿S210廣順至長順縣城公路布局的特色產業,為當地村民鋪就了「致富路」。
三年前,長順縣廣順鎮石板村還是省級三類貧困村,雖坐擁獨特的山水、人文資源,但因交通瓶頸,村民守著青山綠水過「窮日子」。
「有路有商機,通車就繁榮。」隨著S210公路的暢通,當地蘋果等農業產業也因路而興,形成了電子商務、飲食服務業、旅遊業等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道路通了,遊客紛至沓來,曾經沉寂的鄉村開始活躍起來。石板村村委會主任王大虎說,「真沒想到,短短幾年石板村變化巨大,公路發揮了巨大作用。」
山裡的產業,山裡的樹,山裡的村莊通公路;壩裡的山水,壩裡的花,壩裡的風光美如畫。隨著貴州公路不斷提檔升級,沿路鄉村打造宜遊宜業的「魅力水鄉」,建設生態農業觀光園,找到了脫貧致富路。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完善的道路也吸引企業落戶鄉村。
大球蓋菇、豆角、菜椒、白菜……隨著S211項目的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逐漸完善,農業企業紛紛入駐,溫室大棚種植產業猶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為沿線地區決勝脫貧攻堅注入產業新活力。
在貴州,一條條美麗的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在黔中大地不斷延伸,成為百姓的脫貧路、發展路、幸福路、連心路。
位於G354壩草至貞豐公路段的貞豐縣魯容鄉,農戶沿北盤江兩岸種植火龍果、百香果、芒果等精品水果,重點打造「一江三果」農業產業園,帶動經濟發展,果農們通過G354運貨出山,銷往上海,廣西,重慶等地,年產值達5000餘萬元。
公路+旅遊 路通景美百姓富
從織金縣城出發,汽車沿S106一路疾馳,不一會便到官寨鄉。雖是深秋時節,站在旅遊公路旁的觀景臺上放眼望去,整個鄉鎮猶如一幅唯美壯觀的山水田園畫卷。
「山旮旯,寡偏坡,廣種薄收沒幾籮。」這是官寨鄉以前的真實寫照,路不通,村民們靠種傳統作物為生,收入微薄。
要想富,先修路。2017年10月,S106公路開建,於今年5月公路完工。公路通了,使得昔日冷清的官寨,成了今日遊人絡繹不絕的鄉村景點。
官寨鄉紅巖村就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東風湖畔,距織金洞7公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公路通了,紅巖村把發展鄉村旅遊與織金洞觀光旅遊融為一體,傾力打造集農業、休閒、旅遊、觀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昔日「偏石板、荒山溝」的「土鄉村」如今成了一個「山披綠、人致富」的生態樣板。
「現在自駕來紅巖村,路挺好的,很快就到了,而且村子環境也挺好,還可以採摘水果,體驗很好。」來自貴陽的遊客張輝說。
G211、G352、G354……如今的貴州,一條條旅遊公路穿梭於青山綠水間,使得一個個普通村莊變成了綠樹紅花、路通業興、政通人和的美麗鄉村……
坐落在G211小丹江至樂裡公路旁的榕江縣平陽鄉小丹江村,是黔東南州苗山洞水風景區小丹江景區的一部分,公路對面就是鄉村旅遊度假區,田間種滿荷花,是避暑和賞花的聖地。G211公路的暢通,使這個藏在國家級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內的特色村寨光彩綻放。
道路通,旅遊興,這不僅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很多村民選擇回家搞種植、開民宿,謀求新發展,一個個美麗、富裕、和諧、欣欣向榮的美麗鄉村正向著全面實現小康夢的徵程鏗鏘邁進。
公路+脫貧 公路蜿蜒山門開
夢想照進現實。大道通來,「石門」開。
2019年6月30日,中水至黑土河至石門高等級公路通車試運行。這條全長33.447公裡的快速通道,讓石門鄉從此告別交通不便的日子。
中石公路通車後,乘坐班車到威寧縣城的時間從過去的5、6個小時縮短至2個多小時,開車則只需1個多小時。路好了,不光要人暢其行,更要貨暢其流。現在,石門鄉已實現一年15萬噸蔬菜外運的目標,駛上了產業脫貧的「快車道」。
一條公路,造福一方百姓。2017年,赫章縣交通運輸局啟動實施了S309赫章縣可樂至奎香段改擴建設,公路經過赫章縣可樂、河鎮、德卓3個鄉(鎮)52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這條全長33公裡,總投資6.14億元的希望之路,其背後是當地40萬群眾的夢想與希望,凝聚著公路人的扶貧心血。2020年7月公路建成後,行車舒適度大幅提升,從河鎮鄉到赫章縣的行車時間縮短至1.5小時,比以前節約了1個小時,有效帶動沿線的蔬菜、葡萄及養殖業發展,群眾便捷出行的夢想得以實現。
高原、高山、高寒,深處烏蒙山腹地的海雀村一度被認為不適宜人類生存,公路的暢通,託起了鄉村致富的希望。
路通引來「鳳凰棲」,海雀村先後引進了種植養殖產業,解決了大部分村民就近就業。
2019年,海雀村村民年人均收入達16200元。今年8月,海雀村傳來喜訊,260戶995人全部脫貧。
修好公路,脫貧加速:榕江藉助G211小丹江至樂裡公路發展臍橙產業,惠及5萬餘人;貞豐縣通過G354實現「黔貨出山」,為沿線18000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同步小康注入強大動力……
穿行於黔山秀水間的公路,纏繞在連綿起伏的山嶺之間,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絡,推動了全省脫貧進程。
公路+文化 文脈提振精氣神
初冬時節,走進都勻公路管理局公路文化陳列館,看到參觀者正在陳列館內參觀展出的史料文稿。
陳列館內共分為3個展廳,以文獻、圖片、影像、實物、沙盤等形式,將黔桂公路發展、貴州第一輛車、西南公路運輸局獨山工務總段由來、深河橋抗戰、黑石關阻擊戰等重要場景和重大事件一一呈現。
2016年以來,都勻公路管理局結合黑石關抗戰歷史以及沿線公路文化、地域環境特點,在黑石關戰鬥遺址先後打造了仿「黑石關」石刻、抗日烽火雕塑、抗戰浮雕牆等景觀,同時,為緬懷公路先輩,把道工烈士合墓從上司第一保大坡處遷至黑石關烈士陵園,以便廣大職工群眾前來瞻仰。
來自都勻的遊客宋某說,「這些老舊物件、珍貴史料、實物以及照片,讓我了解到了黔南公路近90年的發展歷程。」
這是貴州省公路局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貫穿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深挖公路歷史文化內涵,將公路文化與愛國主義情懷有機結合的生動案例。
在普通國省幹線公路改擴建過程中,都勻公路管理局按照「暢、安、舒、美」的創建要求,在保護遺址遺蹟的基礎上,將沿線公路文化「串」成珠,先後打造了黑石關戰鬥遺址、黔桂友誼亭、平塘沙坪埡口摩崖石刻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既有動人心魄的革命故事,也有可歌可泣的公路故事,它承載著催人奮進的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也映照著公路人的初心。」曾經參加「冊三」公路建設的朱勝蒙說,這些公路文化已逐漸成為公路職工及社會各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緬懷築路先輩的又一有力平臺。
從天柱縣經錦屏縣至黎平縣,一條G242遊走於連脈青山間,半坡公路文化驛站就點綴其間。
文化驛站修建了具有行業文化特色和地方建築特色的「修路亭」「養路亭」「護路亭」及「愛路亭」等文旅設施,展示了黔東南公路的交通變遷史及發展成就。
貴州日報
【來源:貴州省交通運輸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